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创造的主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10月,国家大剧院版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与观众线上相约。该剧首演于1959年,当时的创作骨干四下洪湖,在采风期间,他们同人民群众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在走访老赤卫队队员和大量搜集整理革命斗争史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后,最终将这段历史用歌剧形式反映出来。在音乐上,该剧充分汲取地方戏曲音乐、民歌和小曲等元素,借鉴了西方歌剧在表现手法上的戏剧性与音乐交响化的优点,演绎出洪湖岸边那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往事。

这部经典剧目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依然焕发出蓬勃的魅力与光彩。创作团队在尊重原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剧本进行打磨,强化了歌剧的戏剧性,同时在舞美设计、人物塑造、音乐改编等方面深耕细作,赋予观众全新的观剧体验,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红色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全新的形式,让一些看起来高深莫测的艺术,变得通俗易懂了”“很有情境感,跟画作的内涵也很匹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开播后引发观众热议。

节目以中国经典名画作为内容载体和特定场景,与诗词、音乐、歌曲、舞蹈等跨界组合,“诗画合璧”中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应用,让诗画经典焕发全新的生机,让古老的诗画“活起来”。节目导演田梅说“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始终怀着一份使命感和敬畏心,也不断从传统经典中汲取养分和力量。”

田梅表示,“导演组在专家们的协助下,认真梳理每一幅画作的创作背景、艺术价值、精神内涵,随后围绕每幅画作设计文艺呈现形式;从音乐、舞蹈、戏剧、武术等创演形式,到CG、AR、XR等先进技术的创新融合,我们希望能够找到最极致的表达方式,让诗画作品在节目中‘活’起来。”“与此同时,想要真正实现‘诗画合璧’,还需要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及电影级拍摄手法用‘诗画合璧’打开观众想象力的全新维度,实现沉浸式体验,帮助观众更好地通过这档节目认识中国画、理解中国画、热爱中国画。”

《诗画中国》注重多元艺术的融合,例如在郎朗演奏的《杂花图》卷中,融合了中西方三首经典旋律来描绘徐渭泼墨大写意的草木风骨,也是一场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精彩碰撞,给观众带来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官震撼。

“与时代同步伐”是《诗画中国》的又一突破口。无论在表演者的选择上,还是在艺术、技术形式的实践上,《诗画中国》以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呈现形式,创造符合时代的当代性表达,以可感、可观、可爱的视角拥抱传统文化。重新唤醒那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激发出深藏在时代肌理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核。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阐述《诗画中国》这类文化节目是怎样重新唤醒那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的。
3 . 某导演多次深入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曾经工作过的田间地头,感受黄文秀的世界,听乡亲们含泪讲述黄文秀的故事,反复研读她留下的《驻村日记》,最终以她的事迹为素材,创作了民族歌剧《扶贫路上》,获得观众好评。这对我们的启示是(     
①优秀文艺作品应该反映时代需要,弘扬中国价值
②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讴歌人民
③只有如实反映现实生活,作品才能得到观众认可
④文艺的质量和发展取决于文艺创作方法的创新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 . 《中国医生》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以武汉“封城”期间的金银潭医院为核心故事背景;塑造了疫情肆虐之时,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成为火线上的中流砥柱,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该影片的成功得益于(     
①立足于时代精神进行创作,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②以彰显个性人生作为艺术创作的根本价值追求
③创作者为时代立传、为人民画像、为民族铸魂
④彰显了伟大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人间烟火中表现出道义和责任,在悲欢离合中表达情感和热烈感。”近段热播电视剧《人世间》以周姓一家三个孩子的命运为主要内容,将爱情、友谊等情感元素融入其中,充满人性诚实与善良,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治愈与美丽,利用真正的力量吸引观众并激励人心。可见(     
①优秀文艺作品有服务社会、教育人民的作用
②创新文化传播的途径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优秀作品能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④文艺创作要从人民群众的丰富生活中汲取营养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 . 从《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国风好戏”,到博物馆文创、周边成为爆款,再到中华传统服饰成为时尚风潮……近年来,以国风之名进行的各类文化演绎蔚为大观。

最是文化韵流长。无论东方审美的意境、均衡细致的和谐,还是为人处世的哲学、细致贴心的情韵,都能在国风中找到答案。生活在“Z世代”的年轻人主动拥抱探索传统文化,溢满“中国味”的道具、皮肤、界面风格的游戏,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的京剧、黄梅戏等传统戏剧,被做成了表情包的三星堆文物……呈现传统文化之形,更寄托着传统文化之魂,深深地打动着年轻人。不少年轻人不仅热爱品味国风,还用自己的才华和特长,用技术赋能文化表达,让国风古韵在今天重焕新生,借助新兴传播渠道的力量传承推广国风。

国风之魅力不在“风”而在“国”,文化是国风的内功,只停留在表演层面的国风只能是伪国风,要用新时代的创意展现瑰丽多彩的中华文化,让唐风宋韵浩荡汇聚破壁成风。


有人认为“国风文艺扎根传统文化之中就能破壁成功”。请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的知识加以评析。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推出《消失的宫殿》(第二部)和《国宝迷踪》(第三部),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十影视十文化访谈”的表现方法,解开消失在岁月长河中的阿房宫、未央宫等历史谜团,讲述国宝重器,收视率一路攀升;《觉醒年代》《恰同学少年》《建党伟业》等影视作品从不同角度讲党史,也获得了观众好评。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丁亚平表示,近几年的文化类题材、党史题材创作呈现制作精良、立足社会

实践、挖掘深入的特点,弘扬主旋律,表达时代思想和观念,不负理想信念,燃烧激情岁月,以平视的视点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拉近了作品和观众的距离。这些搭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核与主旋律的电视节目,让人们在享受健康娱乐的同时,畅想诗与远方,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主流媒体的发展态势和责任担当。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这些优秀节目取得高收视率、受到人们追捧的主要原因。
8 . 情节浮夸的土味视频、酸到掉牙的土味情话、节奏洗脑的土味歌曲……一部分土味作品贴近生活,是个性解放的产物,还有一些土味作品将乡间的文化糟粕进行包装以博眼球。小镇青年在土味文化中表达自我、城市受众在土味作品中猎奇减压。“土味”仿佛已成为文化产品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对此(     
①政府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克服文化市场的自发性
②个人应提升审美能力,在文化鉴别中发展文化事业
③作者应扎根生活汲取营养,坚持有时代意义的文化创作
④社会应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确保人们的文化权益能实现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2020-04-15更新 | 569次组卷 | 34卷引用:《文化生活》常考考点及解题模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