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与中国民族精神的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淬炼千年的家国情怀是护佑中华民族的精神武器,伟大睿智的中国人民是“战役必胜”的中流砥柱。尽管疫情“穷凶极恶”,但在华夏大地上,年逾古稀仍“逆行”为民请命的钟南山和李兰娟院士、无数白衣勇士、昼夜奋战的雷神山、火神山战地医院建设勇士……他们秉持家国一体、休戚与共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守望相助,舍家为国,用希望和奋斗点亮一盏盏灯火,照亮华夏山河,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助力中华文明薪火相传。

材料二   春节前夕,疫情蔓延,情况不容乐观,1月25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在会议上强调,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随着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积极有序推进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人民网随后发布: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是当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紧迫任务,也是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国务院明确要求各地要制定差异化策略:针对病例很少、基本没有新增病例的低风险地区,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高风险地区要继续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避免低风险地区因防控过度贻误经济社会发展战机、高风险地区因防控不到位导致前功尽弃。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说明“淬炼千年的家国情怀是护佑中华民族的精神武器”。
(2)结合材料二并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如何正确处理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关系。
(3)“全民抗疫战斗”中涌现出无数“最美逆行者”,对我们参与“抗疫战斗”带来巨大启示。请结合材料列举两条启示。
2 .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通过家教培育家风,不仅给人生系上品性的“第一粒扣子”,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重视家风教育是因为
①家风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②家风影响人们的品格与素养
③家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④可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0-04-20更新 | 161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5-2016学年重庆市第十一中学高二6月月考政治试卷
3 . 中国的文学善用修辞、虚构与畅想,喜欢用风花雪月:“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风;还有花,“春花秋月何时了”;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可见,中国文学
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②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④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集中展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0-02-20更新 | 264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国维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4 . “红船精神”,即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基因,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一步步展现出来,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个又一个胜利,可见“红船精神
①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③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物质力量
④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0-02-0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题
5 . 纪录片《大国工匠》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产生了广泛影响。人们不仅为工匠们精湛的技艺而震惊,也深深折服于他们“精雕细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热爱本职、敬业奉献”的赤子情怀。《大国工匠》之所以打动国人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   
①工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其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工匠文化的魅力
③工匠精神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④工匠精神蕴含着浓郁的爱国情怀
A.②③B.①③C.③④D.①④
6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它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深厚根基。材料说明
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
②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弘扬民族精神
③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④民族精神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A.③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7 . 民族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在我国《论语》《孟子》等古代经典及浩瀚史书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只要认真读它们,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材料说明
①我国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民族精神
②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③民族精神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④只有大力创作优秀的文化作品,方能弘扬民族精神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8 . 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我们读出了其故乡黄土地的厚重与粗犷;在莫言的《红高粱》中,我们领略了其故乡红高粱的质朴与热烈……故乡是作家摆脱不了的存在。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B.优秀文学作品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不同地域的文化渐趋融合
D.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019-01-30更新 | 1149次组卷 | 60卷引用:2017届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上学期政治定时训练试卷
9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进行历史教育,并不是要躺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坚持从历史中塑造中华民族精神,是因为
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B.中华民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C.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D.中华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10 . 教育部决定: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
全国大中小学教材修改这一历史概念到底有何深意?专家认为,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14年抗战史的书写,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张玉来认为,应以此次教材修改为契机,进一步研究梳理抗战史,消除近年来“抗日神剧”等历史泛娱乐化所造成的认识混乱以及价值观扭曲,加强对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的历史传承,积极正本清源。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