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对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从哲学上看,坚持这一工作基调是基于(     
①正确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经济发展的规律
④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 . 人工降雨又称人工增雨,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撞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的过程。根据这一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在人类认识规律后,规律发生作用就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改变规律
③人类可以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④在事物运动过程中存在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2-04-04更新 | 1913次组卷 | 31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3 . 漫画《找不对方法,付出再多也没用》(作者∶石松涛)启示我们(     

①掌握和尊重客观规律才能避免主观盲动
②要充分发挥能动性推动事物的顺利发展
③要善于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
④应重视正确意识对实践发展的支配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1年9月14日,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菲迪克)2021年度工程项目评选揭晓,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公规院)设计的港珠澳大桥收获今年全球唯一的菲迪克年度卓越项目大奖。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基础工程,该工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全长55公里,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跨海集群工程。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克服重重考验,成功实现33次“海底之吻”,建成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在施工中,团队创造了“半个月内连续安装两节沉管”“极限3毫米对接偏差”等多个纪录,采用主动止水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化被动止水为主动式压接止水,变人工作业为机械化作业,降低了水下的作业强度,确保了施工质量。成功打造超级工程的海上“基床”,既解决了工程技术难题,又兼顾保护了中华白海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材料二   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还强调,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文艺创作要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文艺工作者要随着时代生活的创新,进行艺术创新。


(1)结合材料一,说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
(2)分析材料二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2022-03-20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5 . 为了完成港珠澳跨海大桥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设计师和施工人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自主研发,攻克了岛隧建设中的一系列难题,最终完成了这一“超级工程”,创造了“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等多个世界第一。由此可见(   
A.人们改造世界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无条件的
C.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D.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的物质的东西
2022-03-10更新 | 200次组卷 | 3卷引用:新疆新和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政治试题
2022·全国·模拟预测
6 . 八月的塞罕坝,林海苍翠连绵。近60年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探寻治沙规律,艰苦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来到海拔1900米的月亮山,远眺林场自然风貌,对林场打造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的一体化资源管护体系,守护森林资源安全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塞罕坝林场的成功说明(       
①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必要条件       
④治沙护林要积极改变规律及其发生作用的条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2-03-07更新 | 2521次组卷 | 21卷引用:新疆新和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政治试题
7 . 盐碱地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目前中国的盐碱地面积约为15亿亩。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通过科学合理改良,相当一部分盐碱地蝶变为优质良田,有效实现了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
②在改造客观世界时人可以突破规律的制约
③改造客观世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人要不懈努力,战胜自然,征服自然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 . 2021年6月13日晚,河南濮阳局地遭遇特大暴雨,街道内涝严重,部分车辆被淹。7月,暴雨又席卷了郑州、新乡等河南其他城市,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些极端天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气候的变化,化石燃料的过量使用等人类活动是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重要原因。

灾难无情,人有情。在灾难面前,河南各地党委和政府第一时间组织大量救援力量投入到防汛抢险活动中去,气象部门及时做出预警,全国人民八方驰援河南灾区,全力把灾害对人民的伤害降到最低。


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对我们应对频发极端天气的事件的启示。
9 . 2021年7月20日,河南中北部出现大暴雨、特大暴雨,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这表明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定胜天都还未实现。这是因为(     
A.人们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C.人类社会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D.自然界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固有规律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社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传承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需要遵循其内在成长规律。学生的健康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环境塑造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与方法。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就要在遵循学生群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塑造环境。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双减”政策是如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