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冠病毒疫苗被称为是战胜新冠病毒的终极武器。道理虽简单,但疫苗的诞生却不容易。随着疫情在全球持续扩散,人们对有效疫苗更加翘首以盼。然而,不管需求多么迫切,出于安全考虑,新冠病毒疫苗研发还是“不得不慢”,不能跨越疫苗设计与生产的科学流程。为尽快破解病毒密码,研制出疫苗,陈薇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与后方科研基地联合作战,以军人的使命刻苦攻关,经过成百上千次试验,团队不断取得突破。9月25日,国新办举行新冠病毒疫苗工作进展情况吹风会,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在吹风会上透露,我国研发的两个灭活疫苗在中东开展111期临床试验,已接种超过3.5万人,目前观察疫苗的安全性良好,没有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材料二   国外疫情快速蔓延,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外部大环境下,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求我们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则要求我们加强国际经济交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走好开放合作之路。


(1)结合材料一,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新冠病毒疫苗研发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阐释我国确立经济发展双循环格局的合理性。
2022-08-16更新 | 39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奇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21-22高二·全国·课时练习

2 .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回答,为什么要正确处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问题。
2022-08-14更新 | 828次组卷 | 7卷引用:新疆塔城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首次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立了共享发展的理念,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央坚持“分类施策”的原则,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提高扶贫实效。

材料二   几年时间里,花垣县对十八洞村的扶贫工作牢记总书记的指导方针,紧扣“精准”二字,下足绣花功夫: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发展支柱产业,找准村里所具备的劳务经济、特色种植、特色养殖、苗绣、旅游服务五个优势;同时,精准改善基础设施,先后实施农村“五改”(改厕、改水、改圈、改厨、改路)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此外,精准建设民生事业,精准创新扶贫机制,发展猕猴桃产业。这些都是村里创新扶贫模式的生动实践,除了好起来的基础设施,兴起来的特色产业,更令人欣喜的是,精准扶贫激发出了十八洞村人走出贫困的志向和动力——“心不贫,志更坚!”


(1)结合材料一,谈谈中央扶贫目标及措施所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
2022-07-08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4 . 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供人使用。根据生物学的知识,人们可以将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定向地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从而获得人类希望的遗传性状,创造出新物种。于是,有人说规律也是可以创造出来的。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为什么?
2022-06-1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莎车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需要遵循其内在成长规律。学生的健康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就要在遵循学生群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塑造环境。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双减”政策是如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1年9月14日,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菲迪克)2021年度工程项目评选揭晓,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公规院)设计的港珠澳大桥收获今年全球唯一的菲迪克年度卓越项目大奖。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基础工程,该工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全长55公里,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跨海集群工程。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克服重重考验,成功实现33次“海底之吻”,建成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在施工中,团队创造了“半个月内连续安装两节沉管”“极限3毫米对接偏差”等多个纪录,采用主动止水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化被动止水为主动式压接止水,变人工作业为机械化作业,降低了水下的作业强度,确保了施工质量。成功打造超级工程的海上“基床”,既解决了工程技术难题,又兼顾保护了中华白海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材料二   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还强调,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文艺创作要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文艺工作者要随着时代生活的创新,进行艺术创新。


(1)结合材料一,说明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
(2)分析材料二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2022-03-20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7 . 2021年6月13日晚,河南濮阳局地遭遇特大暴雨,街道内涝严重,部分车辆被淹。7月,暴雨又席卷了郑州、新乡等河南其他城市,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些极端天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气候的变化,化石燃料的过量使用等人类活动是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重要原因。

灾难无情,人有情。在灾难面前,河南各地党委和政府第一时间组织大量救援力量投入到防汛抢险活动中去,气象部门及时做出预警,全国人民八方驰援河南灾区,全力把灾害对人民的伤害降到最低。


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对我们应对频发极端天气的事件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老铁路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也是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的战略对接项目。

中老铁路沿途山高谷深、地质复杂,跨越众多水系,桥隧比例较高,被称为一条“不是穿行在洞中、就是穿行在空中”的铁路。友谊隧道围岩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针对岩加砂岩见水就溜的施工难题,中国建设者根据特殊地质实际,采用“短进尺、快施工、快封闭”的短台阶法施工,减少围岩暴露时间,避免滑塌和变形,确保围岩及时封闭,确保了铁路如期贯通。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建设者在隧道地质难题解决中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社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传承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需要遵循其内在成长规律。学生的健康是教育工作的基础与前提,环境塑造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与方法。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就要在遵循学生群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塑造环境。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双减”政策是如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太空行走技术非常复杂,必须进行大量的训练。其中最重要的训练是在水槽中进行,因为这种方法可以给航天员提供模拟失重的训练环境,是最为有效的训练手段。

太空行走技术难点有三个:一是太空无路可走;二是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也没法用腿行走,主要是靠手;三是舱外环境十分恶劣,必须使用复杂而可靠的出舱活动系统来克服空间环境的影响,如果出舱活动系统中某个重要部件出现故障,就有可能危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另外,在太空中行走时人体运动和作业规律完全不同于地面,也有别于舱内,所以要掌握在太空中的运动与控制技术,最重要的是让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将身体保持在一定的位置,靠手把扶住周围的某些物体。因此航天员手、手腕和手臂的肌力和耐力十分重要,这就要求航天员在飞行前要加强手、手腕和手臂肌力的锻炼


结合材料,请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阐明如何做好太空行走训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