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物质决定意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2023年9月22日,中央网信办召开全国网络辟谣联动机制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强调,要坚持多措并举,全面提升谣言监测发现能力;要坚持突出重点,切实加强重点领域网络辟谣。上述要求体现的辩证法哲理是(     )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整体具备部分不具备的功能,要立足整体
③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主要矛盾
④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要抓住主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

【源起】

上世纪末,新江安吉水污染较严重。大量污水导改水质患化,农田无法灌溉,危害流域生产生活。安吉开始反思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美系。安吉逐渐意识到,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不足,导致生产生活模式与建设现代化生态县的目标有不小差距。生态日由此诞生。这是我国地方设立的首个“生态日”,被称为“一场县城的觉醒行动”。

如今,生态已成为当地的名片。安吉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县城,已成为年轻创客的好去处。生态水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水中活化石”中华秋沙鸭成了这里的“常客”,越冬种群数量也从2016年的40只增至2022年的97只。

【观点】

前提:高水平环境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应有之义。据此,某同学推断:离开绿色环保的发展,既不符合新发展理念,更谈不上高质量。我国设立全国生态日,必将实现高质量发展。


(1)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以安吉为例说明我国设立全国生态日的哲学依据。
(2)运用“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的有关知识,评析该同学的推断。
3 . 漫画《换个姿势去调研》(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中的“转换”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加强基层调研,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
②坚定人民立场,自觉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诉求
③坚持实事求是,实现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④注重实践行动,保障惠民政策及时贯彻落实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 .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首《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同志于1929年在上杭养病时所作,当时毛泽东处于革命生涯中短暂受到挫折的时期。这首词以传统“悲秋”的伤感基调起头,但内容却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悲秋”在毛泽东眼中却“不悲”表明(     
①抒情主体可根据实践的需要自觉选择意识反映的对象
②抒情主体主观世界不同,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就不同
③不同抒情主体的意识都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④不同抒情主体无法对同一客观事物作出一致真实反映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1-22高二上·福建福州·期末
5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这表明(     
A.思维决定存在
B.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
C.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022-02-16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统编版必修4课后培优分级练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6 . 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的体育健儿们取得38枚金牌、32枚银牌、18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他们牢记党和人民嘱托,勇于挑战,超越自我,迸发出中国力量,表现出高昂斗志、顽强作风、精湛技能,生动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实现了“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人生誓言。这说明(     
①保持高昂的精神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②有意识内容就会有相应的社会效果
③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④意识活动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1-11-29更新 | 297次组卷 | 7卷引用: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诊断性测试文综政治试题
7 . 漫画《指鹿为马》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意识决定事物的属性
②动物没有第二信号系统,没有意识去反驳人的错误观点
③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离开了意识,物质将不复存在
④无论意识的反映是否正确,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 . 大脑基底核是与小脑间等重要的运动控制中枢和认知中枢,可以将人们的习惯动作和认知存储起来,当大脑基底核发生病变时会引起不随意多动、身体僵硬、动作明显减少等运动症状和认知功能衰退。这表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促进作用B.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的反映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2021-01-2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年级第一次阶段性考试政治
9 .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图中的画作与实景既“似”又“不似”。对此,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①画家的意识活动能将美丽的幻想变为现实   
②画作是画家通过头脑对实景加工改造的结果
③画家的创作源于画家对实景的内心感悟       
④画作不仅是对物象的描摹和再现,更是思想的表达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2021-01-18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12月政治试题
10 . 某校高三时政学习小组同学探究了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的历史演进,对其形成的思路、政策及相关背景资料进行了梳理(见下表):

时间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路、政策及相关背景资料

1987年

国家计委向中央提出《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该构想促成了我国“沿海发展战略”使经济运行由国内循环扩大到国际循环,一是利用中国劳动力充裕的资源优势,二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大力发展“三资企业”。

1998年

亚洲金融危机为我国外向型经济模式敲响了钟,我国首次提出“立足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张。

2001年

加入WTO对我国国际大循环形成具有里程碑意义。

2006-2014年

由于过度依赖于投资、出口,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些问题。从“十一五”到“十二五”规划期间逐步形成了“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国际大循环的思路转向国内外循环相协调。

2015年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日趋突出,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全球总需求不振;另一方面中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供培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必然。

2020年

面对当前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阐述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必然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