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认识具有反复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实生活中,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因地域、种族、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不同而引发的诸多偏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二某班以“偏见的哲思”为主题举行辩论赛。辩论双方表达各自观点并展开论证,见下表。

观点开篇立论
正方:偏见可以克服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最终达至无偏见的认知。
反方:偏见不可克服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作为认识,偏见不等于错误,它由历史传统造成并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在接受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
假设你被邀请加入这场辩论赛,你支持哪方观点?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进一步阐明你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
2022-09-26更新 | 475次组卷 | 14卷引用:专题四 新高考哲学篇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实生活中,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因地域、种族、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不同而引发的诸多偏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二某班以“偏见的哲思”为主题举行辩论赛。辩论双方表达各自观点并展开论证,见下表。

观点开篇立论
正方:偏见可以克服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最终达至无偏见的认知。
反方:偏见不可克服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作为认识,偏见不等于错误,它由历史传统造成并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在接受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
(1)假设你被邀请加入这场辩论赛,你支持哪方观点?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进一步阐明你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
(2)老师引用马克思的经典语录对辩论作出总结一一任何的科学批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罢!请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视角,谈谈面对偏见应如何正确地“走自己的路”。
2022-07-08更新 | 6215次组卷 | 11卷引用:专题41 实现人生的价值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央视《2020年元宵节特别节目》播出后,受到观众好评。节目深挖防疫一线故事,致敬为防疫工作默默奉献的“最美逆行者”,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责任和担当、敬业和奉献,让人看到了众多初心如炬、九死不悔的“刀锋战士”,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节目表白一线抗疫的医护人员、运送物资的工作人员,表白正在作出贡献的各行各业劳动者,尤其是“你看见了什么?你记住了什么?你为什么感动,又为什么彻夜难眠?”一咏三叹,在播出后更是引起广大网友的强烈共鸣。

材料二   在观察中国社会时,有些人总喜欢以西方的眼光作为评判标准;有些人只看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却对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视而不见;有些人总是因为自己的不如意而对社会大加鞭笞;有些人只看事件的表面,却看不到中国社会生活中有深层价值的东西。如果真正去了解中国就会发现,一个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足以安放每一位有志者的理想: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城乡鸿沟的跨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道路、抗疫大战中同舟共济的决心……这确实是一个既能感受个人命运浮沉,又能思考中华民族复兴大势的时代。


“真理不只是眼睛与事物的相遇。”根据材料,用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4 . 下图漫画《同一扇窗户》(作者:王家春)给我们的哲学启迪是(     

①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的认识具有差异性
②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真理具有不确定性
③人生观不同决定了人生道路境遇不同
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1-11-26更新 | 496次组卷 | 2卷引用:一轮巩固卷8(新高考统编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列选项中蕴含的哲理与下图漫画寓意相一致的是(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水因地制流,兵因敌制胜
C.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021-11-25更新 | 587次组卷 | 2卷引用:一轮巩固卷9(新高考统编版)

6 .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当前,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于民主法治、人格尊严的保护、环境的保护、民事权利的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等等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治工作委员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总则》。2019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民法典草案,并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2020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民法典草案展开了认真审议和热烈讨论。根据各方面意见,又作了100余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40余处。编纂民法典,是对我国现行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而形成的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是顺应时代新变化的必然之举。


阅读材料,请回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制定是顺应时代新变化的必然之举。请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释。
(2)民法典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据此请你写出两点方法论启示。
7 . 2020 年11 月28日,习近平在致“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的贺信中强调: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今天的“奋斗者”号,你们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自立自强的勇气,践行“严谨求实、团结合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为科技创新树立了典范。以上材料表明(       
①科研工作者们保持了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 . 2020年6月21日,很多人见证了一种天文奇观——日环食,这一现象也引起了一场关于天体运动的科学知识的普及:从日心说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再到爱因斯坦的重力扭曲时空,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从未停止。科学的发展说明了(     
①认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真理性认识
②真理总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正确认识的获得总要经过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不断反复过程
④认识在实践中反复而无限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下边漫画《调演》(朱慧卿作,选自《半月谈》2020年第20期)讽刺了相关领导在调研过程中(     
A.不理解事物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
B.否认实践是认识基础的唯心主义行径
C.不明白虚假现象不能体现事物的本质
D.没有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历史地统一
2021-03-14更新 | 580次组卷 | 7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广东卷变式训练哲学篇
10 . 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 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学者周国平则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这说明(       
A.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认识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C.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决定的D.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主动选择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