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认识具有反复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2021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11月24日凌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地把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太空,迈出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的第一步。

嫦娥五号任务计划实现三大工程目标:一是突破窄窗口多轨道装订发射、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球样品储存等关键技术;二是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三是完善探月工程体系。为了确保月壤采样成功,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设计师们设计了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挖土”模式,进行了无数次试验,反复调教机械臂。为了实现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设计师们突破了交会对接、样品转移、组合体运行、轨返组合体与对接舱分离等一系列关键技术。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安全着陆在预定区域,完成了各项预期任务。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月球探测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是人类认识和利用星球能力的充分展示。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的知识,分析嫦娥五号科研团队是如何实现成功探月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10月,以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为研究对象的首篇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该研究证明月球在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为完善月球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使此前已知的月球地质寿命延长了约10亿年。月球的岩浆作用在何时停止,一直是月球演化历史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此前关于月球样品的研究成果并未发现月球存在比29亿年年轻的岩浆活动。此前,嫦娥五号任务采样位置设计在了月表最年轻的月海玄武岩区域,通过表取和钻取两种形式采集到共1731克月球样品。全世界科学家都满怀希望,盼着从嫦娥五号样品研究中获得更年轻的岩浆事件结果,以完善月球岩浆演化历史。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完善了月球岩浆活动演化历史的说法加以分析。
2022-06-04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政治预测卷(一)

3 . 2021年7月12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在北京举行了嫦娥五号任务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发放仪式。经审核,地化所获批的1件月球科研样品,为月壤粉末光片样,质量为30g。这是嫦娥五号任务计划实现三大工程目标的体现。嫦娥五号任务计划实现三大工程目标:一是突破窄窗口多轨道装订发射、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教会对接、月球样品储存等关键技术;二是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三是完善探月工程体系。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并将其送入预定轨道。12月1日,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风暴洋北部的吕姆克山脉地区着陆。为了确保月壤采样成功,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设计师们设计了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挖土”模式,进行了无数次实验,反复调教机械臂。12月2日,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和封装,以及月面自动采样封装。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完成了各项预期任务,并携带1731g月壤样品成功返回地面。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月球探测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突破,都是人类认识和利用星球能力的充分展示。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嫦娥五号科研团队是如何实现成功探月的。
2022-01-20更新 | 21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带着"月球土特产"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人类探月工程里的奇迹。今天,我们靠着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奋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嫦娥奔月",开启了探月圆梦的旅程。

回顾此次嫦娥五号月球挖"土",自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发射入轨,经历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在轨分离、平稳落月、钻表取样、月面起飞、交接对接及样品转移、环月等待、月地转移、再入回收等阶段。各环节顺利进行,离不开航天科研人员的科技保障。

根据中国探月工程规划,嫦娥一号主要进行轨道实验,嫦娥二、三、四号进行着陆实验,嫦娥五号进行天体采样返回实验,将来还会进行无人月球飞船、载人登月,直至建立月球基地,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虽然美国、苏联已经实现月球采样返回,但中国这次成功仍然让外界震惊不已,尤其是俄罗斯专家打破沉默,给出超高评价,他们坦言,从没有人像中国人这样做过。因此,有人说中国的探月工程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


(1)结合材料,说明中国探月工程活动是如何彰显实践的特点。
(2)"中国的探月工程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结合材料并运用认识论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文化自信在历史传承中坚定,文化血脉在交融创新中延续。近来,河南卫视节目《端午奇妙游》是爆全网,不少观众直呼“爱了”一整个节目采用网综+漫画+追剧+水下舞+皮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四位“唐小妹”的视角,拉出四条平行且交错的故事线,将端午文化包裹在美轮美奂的影像中。如《丽人行》展示了“中国式性感”、《医圣传人》用说唱展现中医文化传承……节目“出圈”背后,是创作者与观众当面对话从而满是他们的审美需求的诚意;是创作者精心挖掘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的契合点,让那些古朴的文明“活”起来;是创作者用创新的视听艺术方式呈现历史文化中耀眼的元素,为传统文化赋能,以创新致敬传统。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1)有人认为,《端午奇妙游》之所以火“出圈”只在于创作者正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结合材料一,运用“运动的规律性”的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二,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