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材料一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严重冲击全球经贸发展的危险时刻,2020年11月4日,由商务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期举行,体现了中国同世界分享市场机遇、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真诚愿望。

本届进博会通过“云推介”“云招展”“云签约”等非接触方式招展,对入境参展参会人员严格落实闭环管理,防疫工作细致到位。

与前两届相比,第三届进博会展览的层级和水平更高。本届进博会成果丰硕,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展;30个欠发达国家的企业也来参展;“一带一路”沿线也有数十个国家的企业参展。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在进博会上“首发首展”的新品达到400项。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较上届增长2.1%。更有数十家企业连续签约未来三届进博会,展览面积比上届增加14%。

材料二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抗击疫情的严峻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不畏牺牲、冲锋在前。受他们感召,众多优秀一线工作者在英勇抗疫的同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说明】“火线”发展党员是指在特定环境中党组织在坚持党员发展标准的同时,适当简化发展流程,在较短时全国抗疫一线工作者申请入党、间内将表现突出的优秀分子吸收入党。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但中国扩大开放的步伐仍在加快,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


结合材料三总书记的话,判断下列蕴含的哲理,用正确和错误表示。
(1)人们能够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
(2)人们对世界现状的认识都具有真理性。(     )
(3)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
(4)人们的认识可以改变疫情世界的现状。(     )

材料四   实现世界经济的发展要致力于推进合作,大国要率先示范,主要经济体要以身作则,发展中国家要积极作为。


结合材料四总书记的话,判断下列蕴含的哲理,用正确和错误表示。
(5)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不可等同。(     )
(6)整体发展与局部发展密不可分。(     )
(7)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     )
(8)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解决矛盾。(     )
(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火线”发展党员的举措是如何体现这一方法论要求的?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
(10)结合材料,从整体和部分的角度,阐释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
2023-03-0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综合练习(一)
2 .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要求整体把握漫画(如下图)内容与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自身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下列给出的标题中比较切合漫画寓意且对应哲学理解正确的是(     
A.写人与做人——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B.成才与成人——联系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
C.圆滑与正直——矛盾具有主次方面
D.部分与整体——关键部分发展决定整体发展
3 . (二)品读经典

何为经典?哲学家对此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经典具有伟大的“内在品质”或“内在价值”,可以跨越时间或空间。总书记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中国的年轻人应该喜爱读书,多读经典。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_______和中华人文精神等。
2.音乐家巴赫的作品在他去世80年后才成为经典。有学者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巴赫的音乐后来成为德国民族统一和清教运动这一伟大事业的一部分。从联系的观点看,这体现了(     
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②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现实生活中,那些听上去悦耳、看上去优美的作品在刚出现时往往能够博得震耳掌声,但几乎都很难成为经典。这种一开始的直觉表象与往后的判断推理常常表现不一致。为此,对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理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目的B.感性认识必然上升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4.流行作品之所以不可能成为经典,也同样是因为与众人所见类同而为众人喜闻乐见,爱众人所爱,怨众人所怨,因为下一代人又有所爱所怨,即使爱恨不变,也需要以每一代的新语言重新说出。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体现了(     
A.判断经典没有客观标准B.矛盾具有普遍性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5.为此,有学者认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其具有伟大的‘内在品质’或‘内在价值’,可以跨越时间或空间”。由此可见(     
A.对立统一是普遍存在的现象B.看问题既要抓主要矛盾也要抓次要矛盾
C.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D.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在曲折中前进
6.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被奉为经典,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关于文化的作用和意义,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有助于一个国家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③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塑造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文化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四点主张,彰显了包容并蓄、融合共生的中国智慧,体现了宽广的世界视野、深厚的人文情怀。世界好,亚洲才能好;亚洲好,世界才能好。把握大势、顺应潮流,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让和平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光芒熠熠生辉,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
请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有关知识,说明亚洲各国应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让和平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动力源源不断。
2023-01-14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练习政治试题

4 . 某校高二(1)班学生以“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为议题,纷纷上网搜集材料,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发挥香港的作用,鼓励支持香港找准定位、发挥所长,积极对接国家规划,实现长远发展。支持香港善用“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抓住国家“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国家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同时我国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就像精密仪器的齿轮相互咬合,要通盘谋划、辩证考量、创新破题、精准发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材料二   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破了5亿吨,保证了13亿多人的粮食需求。 解决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材料三   西部某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文化底蕴丰厚,古旧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资源丰富,特色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基础产业薄弱,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面对这种状况,该地区积极探索脱贫发展战略,通过共融共建等方式,主动走出去邀请发达城市来帮扶,实施产业承接,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融通,先后建立了绿色经济产业带、民族文化特色区、“互联网+” “网络新农人”等帮助当地村民加快脱贫。同时加大了对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资金投入,打造文旅产业,实现了生态、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材料四   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国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近年来,我国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畅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促进,保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和潜力,进一步夯实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



【设计意图】基础检测(1--4):这部分选题考察学生对本课时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识别。达到到必备基础知识的简单、正确的再认和描述。

【设计意图】知识综合(5--7):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高考必备知识的综合性考察,同时也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概括能力。能对相关知识做辩证的比较,或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拔高训练(8--11):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学生高考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考察,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哲学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社会现象和某一观点做出分析、评析的能力,并能揭示其背后的哲学逻辑。

【设计意图】开放探究(12--14):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必备能力的的深度考察,答案不唯一,调度多种知识,观照学生思维个性,注重考查考生创新能力、发散思维。
1.什么是联系?简述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
2.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如何体现系统优化的方法的。
3.简述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
4.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什么?
5.运用联系的普遍性知识,说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6.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某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为什么要坚持生态、文化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7.运用“联系的特征”的哲学知识,谈谈新征程中我们应如何继续保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8.从联系多样性的角度,分析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
9.“解决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联系的观点对此加以说明。
10.运用联系观知识说明着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哲学智慧。
11.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相关知识,说明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积极意义。
12.基于该贫困地区的脱贫经验,有人说“展望未来,互联网+农业,必将助力新农村建设”。请结合联系观的相关知识对此进行探究。
1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相关知识,探究说明怎样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写出发言题纲。要求字数不超过200字。
14.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相关知识,探究说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的理由。要求:①围绕主题,内在逻辑一致;②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③字数在200字左右。
2023-09-25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一题多问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进入新时代,我国以更大力度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得到“不一样的收获”。以下劳动教育活动与相应哲理依据分析正确的有(       
①组织学生田间插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奖励劳动表现突出的学生——关键部分统率整体
③举行厨艺比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开展油面筋新制法试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 . 我国传统的碳汇测量主要依靠人工对森林植被进行抽样监测,费时费力,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为准确获取我国森林碳汇数据,提高碳汇计量的效率和精度,中国科学家于2022年8月成功发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该卫星可以较好地测量出生态系统碳储量,提升我国碳汇测量水平。由此可见(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工具的改进有利于促进认识发展       
④抽样监测是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的体现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2-12-16更新 | 155次组卷 | 2卷引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7 . 《淮南子说山训》中有一段话:“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说的是有鸟将来,鸟要飞来了,张开罗网,待之,等着捉鸟。罗网捉住鸟的地方,捕得住鸟儿的,仅仅是罗网的诸多网眼中,只一个网眼罢了。今为一目之罗,结网时,如果真是做一个只有一个网眼的罗网,则无时得鸟矣,那就没有机会捉住鸟了。下列对“罗之一目”与“一目之罗”理解正确的是(    )
①“得鸟”的“一目”和“罗”中其他“目”都是有联系的
②前者是将局部脱离于整体之外,后者是将局部置于整体之中
③两者的“一目”都表明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④“得鸟”与“无时得鸟”的结果表明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24-01-22更新 | 51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政治试卷
8 . 《淮南子·说山训》中有一段话:“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下列对“罗之一目”与“一目之罗”理解正确的是(     
①“得鸟”的“一目”和“罗”中其他“目”都是有价值的
②前者是将局部脱离于整体之外,后者是将局部置于整体之中
③两者的“一目”都表明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④“得鸟”与“无时得鸟”的结果表明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23-11-25更新 | 71次组卷 | 29卷引用:7.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同步练习
9 . 调窄机动车道,为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留出更多空间;为自行车增设路口左转信号灯,确保转弯安全;打通绿道、巡河道与城市路网,骑行漫步还可以赏花看景……从车行优先到慢行优先、快慢结合,如今的北京,正在积极探索慢行系统建设,用巧劲儿缓解交通拥堵、推动城市通行提速。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交通理念的转变表明价值判断和选择在人们主观需要的基础上形成
②坚持慢行优先有助于合理分配路权,能从整体上提高城市通行效率
③完善慢行系统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所在,具有很强的经济价值
④尊重人们交通出行的多样性,彰显了城市的人本情怀和发展温度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03-21更新 | 458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届高三一模政治试题

10 . 材料一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认为,历史中的道理不会随着历史永远沉入宇宙之中,而是可以通过人的认识能力来掌握它,使它发出光芒,这光芒不仅照亮现在,还可以照鉴未来。比如,“协和万邦”的和谐世界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思想、“和而不同”的崇尚多样性的思想、“道法自然”的生态保护思想、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

材料二   中华文明不只有集体主义,也有个人观。“仁者,仁义也”就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的基本认识。但这个人不是停留在内部的、封闭的,而是一个不断向外展开的成长型的个人。这个个人成长的过程也是凝聚家庭、社会的过程。所以,个人价值和共同体价值在中华民族里并无矛盾冲突,而是一体相顺的。这也意味着中国人不会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世界,而是立足于他人、世界、自然来理解自己,也就是“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为什么“不仅照亮现在,还可以照鉴未来”。
(2)个人价值和共同体价值在中华民族里并无矛盾冲突,而是一体相顺的。结合材料二,运用联系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1-25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考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