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 高二 期末 2022-06-30 10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若说在人文理性上有值得称量的人物的话,王充无论如何都可算是一个。鲁迅在为许寿裳儿子许世瑛开的必读书目中,就有这位先贤的《论衡》。内中加注说:内可见汉末之风俗迷信等。鲁迅在文章里多次讲到王充这个人,对其看法颇佳。王充的文笔有豪迈之气,言理多奇语。他对儒家学说的抨击,对的抵制,在东汉可谓是个奇观。他的特点是不迷于虚妄,非耽于幻像。那时候世间迷信盛行,独王充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神灭。这样的看法,都远离虚妄之见,对后来的文人多有影响。我们看鲁迅对中国民间迷信的抨击,就能够看到王充的影子。

读王充的著作,可以感受到他身边强烈的鬼神气息,那些巫风与神秘主义的遗存包围着他,使其不得不面对它们。与谶纬话语对话,是不得已的选择,那结果是与之彻底决裂,走另一条路。而我们看鲁迅在绍兴的记忆,也是被迷信、鬼魂那些谣俗所困,他直面的,就有那些飘忽不已的神之所,灵魂的有无,思想的明暗。浙东文化几千年有很大变化,但神秘主义的气息不绝,也算一种传统。只是在面对这些传统时,鲁迅没有被同化,而是在对抗里找到了自己的审美方式,我们由他的特点而联想起王充,实在有一种内在的依据。

鲁迅与周作人后来在文章里不断抨击旧说,对民风里残忍的存在进行解析,已非王充式的反诘,而是借用了人类学的眼光,思想自然有别于古人了。可是我们看看东汉以来浙东人在礼俗中挣扎、反抗的例子,也自然会得到一个印象,绍兴出现了周氏兄弟,实在也不是奇怪的吧。

从鲁迅的性格看,他不属于孔子的传统里的人物,与庄子、韩非子的传统倒是略有吻合之处。但庄子、韩非子太学者气,鲁迅不喜欢那样的论道,而是更为散漫而无所用心。倒是六朝人的眼光让人感动,他对阮籍、嵇康的态度,就更为亲切,彼此是有深的关系的。

鲁迅的文字有时候能够看出凌厉之气,走极端的例子很多。比如他说少读和不读中国书,语气很坚决,很让人想起嵇康论辩时的样子。嵇康《难自然好学论》说儒学者迂腐不堪,出语很重。这样对古人不恭,乃古已有之的存在。鲁迅是故意学之还是气质的巧合,都颇值得深思。

王充、嵇康这样的人,对于存在的多样性的感悟,是超出一般儒生的视角的。对于嵇康的世界,鲁迅有自己的理解,他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对此有深的论述。在国民党清党之际,他以嵇康为例,深悟专制文化下文人道路之多歧,真正是读懂历史的人才说的话。嵇康并非如牟宗三所云只是哲人型,其斗士的特点、诗人的气质也是有的。鲁迅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这位先贤的影响,不太好说。不过,王充、嵇康以来的峻急、深邃的思想盘诘的传统,他身上是有的。谈到浙东的文化,这样的古人的血脉,我们怎能忘记呢?

浙东文化的传统里,王充、嵇康的余脉是时隐时现的,并非主流。周作人一直看好王充的价值。把他视为中国文化史的三盏明灯之一,实在很有眼光。这个看法,是否有鲁迅的因素,我们不好妄下结论。但周氏兄弟对哲学的盘问的喜好是一看即知的。鲁迅鲜谈王充,可能是其文献完善的缘故。而对嵇康的持续关注,我猜测是其资料阙如,自己不得不亲自整理。在他看来,嵇康的文献如能流传,中国士大夫的生态,或许还不至于那么单一吧。

这个现象是特别的:那么多故土的先贤,并不都能使其快乐起来。到了晚清,社会结构与民间心态,早就没有多少朗照的儒风了。王充、嵇康式的思想已经隐没到历史的深处,百姓早沦落为奴隶了。每写到故土的存在,鲁迅的笔触总是沉重的。他在乡下世界里得到的多是不幸的记忆。未庄也好,鲁镇也好,都有灰暗的底色,它甚至窒息着人的感觉。绍兴的建筑是黑白两色,这种反差很大的存在,也渗透到他的笔下。可是我疑心在那些黑暗的色泽中,也是染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子吧。如果不是域外文学的参照,绍兴文化的发现与否或还真是个疑问。

俄国小说给他最大的冲击,是找到了人的精神的底色,环境与人的关系,习俗和心灵的关系,现世与彼岸的关系,等等,都暗含在结构和情境中。他发现了人在故事背后的,而且不断拷问那精神的可能或意义与否,就把小说的愉悦功能和连为一体,有了弦外之音。这与其说是故土给鲁迅的启示,不如说现代理性唤起了他的内觉,在精神深处,他与那些宗教感强烈的作家是有共同的心灵感觉的。

因为有域外文学的参照,便把自己故土记忆里朦胧的存在照亮了。这毁誉参半、美丑互照、得之于古风里的神思,又神伤于民风里的灰暗之迹带来的隐痛。一切都十分复杂地呈现在他的文字里。一面是诅咒,一面有敬意,浙东混沌的语意和生命形态,被一种鲁迅式的智慧过滤了。

(节选自孙郁《鲁迅的浙东脾气》)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贤王充不迷于虚妄,非耽于幻像,鲁迅十分欣赏,在为许寿裳儿子许世瑛开的必读书目中有他的《论衡》。
B.纵向审视能够发现,鲁迅与周作人后来借用了人类学的眼光在文章里不断抨击旧说,并不令人奇怪。
C.浙东文化传统中王充、嵇康的余脉时隐时现,周作人把后者视为中国文化史的三盏明灯之一,很有眼光。
D.域外文学的参照照亮了鲁迅绍兴记忆里朦胧的存在,使它们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了兼具诅咒和敬意的特点。
2.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绍兴记忆中,不乏被迷信、鬼魂那些谣俗所困的表述,但这并不能算是浙东文化的传统。
B.自东汉起,浙东人就一直在礼俗中挣扎、反抗,周氏兄弟诞生在这片土壤,并进一步解析民风中残忍的存在。
C.鲁迅的精神气质更接近庄子、韩非子,但因他的散漫和无所用心,所以他更喜欢六朝的阮籍、嵇康。
D.牟宗三认为嵇康身上兼有哲人、诗人和斗士的气质,并且王充、嵇康以来的峻急、深邃的思想盘诘的传统,鲁迅身上是有的。
3.下面不属于域外文化对鲁迅影响的一项是(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B.绍兴文化独特性的发现
C.对故乡谣俗记忆的照亮D.兼具诅咒和敬意的文学
4.根据上下文语境,补齐文章缺失的部分,每处不超过5个字。

若说______在人文理性上有值得称赞的人物的话,王充无论如何都可算是一个。

他对儒家学说的抨击,对______的抵制,在东汉可谓是个奇观。

他发现了人在故事背后的_____,而且不断拷问那精神的可能或意义与否,就把小说的愉悦功能和_____连为一体,有了弦外之音。

5.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浙东的先贤对鲁迅产生了哪些影响。
2022-06-27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推拿(节选)

毕飞宇

都红来到沙宗琪推拿中心比王大夫和小孔还要早些,当然,也早不到哪里去,也就是几个月的光景。

都红学推拿不能算是专业,顶多只能算是半路出家。还在青岛盲校的时候,她的大部分精力一直都花在音乐上了。如果都红当初听从了老师的教导,她现在的人生也许就在舞台上了。一个残疾人,只有通过千辛万苦,上刀山、下火海,做——并做好——他不方便、不能做的事情,才具备直指人心、感动时代、震撼社会的力量。钢琴老师像一个木匠,她把都红打成了一张凳子,放在了钢琴的前面。都红的进步可以用神速去形容,仅用了三年的工夫,她的钢琴考试达到了八级。都红创造了一个奇迹。

初中二年级,都红的奇迹突然中断了。是她自行了断的。都红说什么也不肯坐到钢琴的面前去了。

这一切都因为一次演出,是一台向残疾人献爱心的大型慈善晚会。晚会上来了许多大腕,都是过气的影视明星和当红的流行歌手。但是就在这样一个隆重的场合,她无名指无力这个老问题再一次出现了。为了增加无名指的力量,都红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发力,她借助于手腕的力量,把无名指往琴键上砸。这一来都红手指上的节奏就乱了,都红自己都不敢听了。这哪里是巴赫?这哪里还是巴赫?

都红是唯美的。她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停下来。停下来,从头开始,重来一遍。可是,这不是练琴,这是公开演出。都红只能顺着旋律把她的演奏半死不活地往下拖。都红的心情严重地变形了。很不甘。她像吃了一大堆苍蝇。手上却又出错了。她的演奏效果连练琴时的一半都没有达到。都红只有破罐子破摔。心中充满了说不出的懊丧。

等完最后一个节拍,都红吸气,提腕,做了一个收势。总算完了。第三创意曲丑陋不堪。太丢人了,太失败了。这个时候的都红终于有些憋不住了,想哭。掌声却响了起来,特别地热烈,是那种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都红就百感交集。站起来,鞠躬。再鞠躬。女主持人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女主持人开始赞美都红的演奏,她一连串用了五六个形容词,后面还加上了一大堆的排比句。一句话,都红的演奏简直就完美无缺。都红想哭的心思没有了,心却一点一点地凉下去。是苍凉。都红知道了,她到底是一个盲人,永远是一个盲人。她这样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只为了一件事,供健全人宽容,供健全人同情。她这样的人能把钢琴弹出声音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女主持人抓住都红的手,向前拉,一直拉到舞台的最前沿。音乐响起来了,是小提琴,一点一点地,由远及近,由低及高,抒情极了,如泣如诉的。女主持人的情感早已酝酿起来了,现在正是水到渠成的时候。她情声并茂地问了一个大问题,都红为什么要在今天为大家演奏呢?是啊,为什么呢?都红自己也想听一听。台下鸦雀无声。女主持人的自问自答催人泪下了,可怜的都红是为了报答全社会——每一个爷爷奶奶、每一个叔叔阿姨、每一个哥哥姐姐、每一个弟弟妹妹——对她的关爱!小提琴的旋律回响在整个大厅,回响在全社会的每一片大地。这是哀痛欲绝的旋律,像挽歌,直往人伤心的地方钻。女主持人突然一阵哽咽,再说下去极有可能泣不成声。报答,这是都红没有想到的,她只弹了一段巴赫。她想弹好,却没有能够。为什么是报答?她知道了,她来到这里和音乐无关,是为了烘托别人的爱,是为了还债。这笔债都红是还不尽的,小提琴动人的旋律就帮着她说情。人们会哭的,别人一哭她的债就抵消了。

都红的老师站在后台,她用她的怀抱接住了都红。她悲喜交加。都红不能理解她的老师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喜悦与悲伤,不知道该做怎样的应答。她只是在感受老师鼻息,炙热的,已经发烫了。

都红似乎是被老师的鼻息烫伤了,再也没有走进钢琴课的课堂。老师一直追到都红的宿舍,问她为什么不去。都红把宿舍里的同学打发干净,说:老师,钢琴我不学了,你教我学二胡吧。

老师纳闷了:什么意思?

都红说:哪一天到大街上去卖唱,二胡带起来方便。

都红的这席话说得突兀了。口吻里头包含了与她的年纪极不相称的刻毒。

(节选自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推拿》,有删改)

6.下列关于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人物都红是个盲人,有音乐天赋,但是因为演出时紧张未能发挥好,于是放弃了音乐梦想。
B.“她借助于手腕的力量,把无名指往琴键上砸”,都红努力想完成自己的演奏,体现她对钢琴演奏的热爱。
C.“老师用她的怀抱接住了都红。她悲喜交加。”老师因都红的特殊身世和演出效果而产生复杂的情感。
D.“口吻里头包含了与她的年纪极不相称的刻毒”,“刻毒”是刻薄狠毒的意思,体现出作者对小说人物的批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部分主要采用大量精确细腻的心理活动,使都红这一人物形象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了丰富的呈现。
B.作者善用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选文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凸显人物性格的变化,揭示主旨。
C.节选部分结局时都红语出惊人,话语内敛而富有张力,看似节制的表述,却蕴含着丰富而充沛的感情。
D.节选部分以都红为“盲人推拿师”这一边缘群体的代表,对“怜悯”进行思辨解读,充满人道主义关怀。
8.“都红想哭的心思没有了,心却一点一点地凉下去。是苍凉。”请结合上下文分析都红内心“苍凉”的原因。
9.请结合文本分析节选部分的叙事艺术。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天下怨谤也。某则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①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节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


①迩英:即迩英阁,宋代禁苑宫殿名,取亲近英才之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B.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C.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D.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11.下列各项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膏泽斯民
A.致天下怨谤也B.某则谓受命于人主
C.则书喻安石D.必有卖公自售者
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则固知其如此也
A.以膏泽斯民B.如曰今日当一切不
C.刑法轻世重D.前日光非是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盘庚,城市名,今河南安阳。商朝国君为了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便将国都迁到了盘庚。
B.谏议,古代官职。专掌议论,魏征曾任谏议大夫,宋延唐制,后置谏院,设左、右谏议大夫。
C.条例司,宋官署“制置三司条例司”的省称,为宋代主持变法的临时官署名,于熙宁三年废去。
D.萧何,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慧眼识才,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2)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
2022-06-2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画鼓催春

黄庭坚

画鼓催春,蛮歌走饷。雨前一焙谁争长。低株摘尽到高株,株株别是闽溪样。

碾破春风,香凝午帐。银瓶雪滚翻成浪。今宵无睡酒醒时,摩围影在秋江上。


【注释】①蛮歌:古时称西南少数民族为蛮夷,当地所唱歌曲称为蛮歌。②闽溪:即建溪,福建闽江的北源,产有建溪贡茶。③摩围:指摩围山,在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词的上阕生动地记录了黔州地区初春时节少数民族采茶、制茶的风俗。
B.“雨前”点出时间为谷雨节气之前,“谁争长”赞其品质无可比拟。
C.该词以百姓生动热闹采茶场景对比自己酒醒时的孤独,暗含迁谪之失落。
D.上阕结尾把所采之茶与福建著名贡茶建溪茶类比,言黔州茶之珍贵。
16.结合文本,赏析下阕饮茶的场景。
2022-06-27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