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邢台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河北 高二 期末 2023-02-04 26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作为《论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悦”、“乐”二字,似可借此简略谈论《今读》的一个基本看法: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作为儒学根本,首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中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来相见面,来相饮酒,来相聊天,不也愉快?特别又从远方来,一定是很久没有见面了,在古代,这就更不容易,当然更加快乐。这“乐”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快乐,而且此“乐”还在“悦”之上。“悦”仅关乎一己本人的实践,“乐”则是人世间也就是所谓“主体间性”的关系情感。那是真正友谊情感的快乐。

(选自李泽厚《<论语>今读》 )

材料二:

“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曾点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 因此,笔者尝试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的内涵并进行分析。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之后首先问“伤人了没有”,没有问马,这可以看出夫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此其一。其二,《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其三,《论语》 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为什么《论语》要求我们这么做呢?这是由于“乐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怎么办呢?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儒学为核心的“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 天主可以依赖,“人生一无所本,被偶然扔掷在此世间,无所凭依,无所依皈”。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以人为本,依靠“乐群”的生存智慧,相信人自身的力量。这种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就人性完满的角度而言,“乐感文化”表现为“乐感”的人性追求。所谓人性完满,是通过“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塑造一个完人,更是“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完满呈现。通读《论语》可以发现,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不假思索地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曾点气象”。由此可见,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仅靠“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坚持中华文化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应对异质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特别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选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有删节)

1.关于“乐感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乐感文化”中,“乐”比“悦”层次更高,是超乎个人的关系情感。
B.西方有“罪恶文化”,日本有“耻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有“乐感文化”。
C.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
D.研究“乐感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C.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
D.“乐感文化”四重内涵应相互配合,才能将“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3.下列各项中,最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D.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乐感文化”有怎样的特点。
5.请结合下面三则材料,分别分析你对其中最能体现的“乐感文化”内涵的认识。

1938年抗战期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拍下一张照片——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

2020年,疫情暴发之时,寒风凛冽,江城封闭。但从千千万万的窗户,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喊:“武汉加油!”

③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穷苦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渔民住的茅屋里,渔夫的妻子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天气又黑又冷,但渔夫的茅屋里却很温暖。

炉火还没有熄灭,挂着白蚊帐的床上有五个小孩在大海的咆哮声中熟睡。冉娜的丈夫,一大早就出海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她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心里忐忑不安。

旧式的木制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冉娜直嘀咕。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鱼。她从早到晚忙着干活,又怎样呢?一家人勉强糊口而 已。孩子们连鞋都穿不上,不管夏天还是冬天都光着脚跑路。

吃的不是白面包,要是黑面包够吃,就算不错了。下饭的只有鱼。“咳,总算命好,孩子们没 灾没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这样想,又留心听着风暴的呼啸。“他在哪儿呢?上帝保佑他,救救他,可怜他吧!”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睡觉还嫌太早。冉娜站了起来,往头上披了一块厚头巾,点着提灯,走出门外,看看大海是 不是平静一些了,灯塔上的灯是不是还亮着,能不能看得见丈夫的小船。但是,海上什么也看不 见。风使劲地刮着她的头巾,一块掉下来的什么东西叩打着街坊小屋的门,于是冉娜突然想起来,从傍晚起她就想去看望生病的街坊。“还没有人去照料过她呢!”冉娜想,敲了敲房门。仔细听 着……没有人应声。

“寡妇的处境真难啊!”冉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并不多。只有两个,可是一切都得她一 个人操心。而她自己又有病!唉,寡妇的处境真艰难啊!我进去看看她。”

冉娜又敲了敲门。还是没有人应声。

“哎,街坊!”冉娜喊了一声。

“出了什么事情了?!”她想,推了一下门。门开了,冉娜走进了屋。

小木屋又潮又冷。冉娜提起灯,看看病人在哪儿。首先映入她眼帘的是正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躺着她的街坊。她如此安静地,一动也不动地仰卧着,好像刚刚咽气一样。冉娜把提灯再靠近一些,不错,她脑袋向后仰着。在那张冰凉发青的脸上呈现出死的安详。死者一只苍白的手仿佛要去拿什么东西,落了下来,垂在草垫上,而就在死去母亲的旁边,睡着两个胖脸蛋、卷头发的娃娃,身上盖着一件破衣裳,蜷着腿,两个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靠在一起。看来,母亲在临终前还曾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他们的小腿,用自己的衣服把他们盖上。他们呼吸得匀称而平静,睡得 香甜而酣畅。

冉娜取下摇篮,用头巾把他们裹好,抱回家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不知道,她怎么会这样做,又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能不做她已经做了的事。

回到家,她把没醒的孩子放在床上自己孩子的旁边,急忙把帐子拉好。她激动得脸色发白,好像受到良心的折磨。“他会说些什么呢?”她自言自语道,“养活五个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事,还不够他操心的……是他回来了?不是,他还没有回来,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孩子领回来呢?!……他会揍我一顿?!那也活该,我该挨揍。他回来了!不是!……唉,不回来更好。”

门吱呀响了一下,仿佛有人进来了。冉娜颤抖了一下,从椅子上欠起身子。

“没人。还是一个人也没有!上帝啊!我干吗要做这件事?我现在怎么还敢看他的眼睛?” 冉娜心事重重,久久坐在床边,默不作声。

雨停了,天亮了,但是风还在呼啸,海仍在咆哮。

突然大门开了,一股新鲜的海上空气冲了进来,一个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渔夫拖着湿漉漉的 剐破了的渔网走进小屋,说道:“我回来了,冉娜!”

“哎,是你!”冉娜说道,没有勇气抬头看丈夫。

“嘿,夜真黑啊,可怕极了!”

“是呀,多可怕的天气!咳,打了多少鱼?”

“真是糟透了,糟透了,什么也没有打着,渔网还剐破了。情况很坏啊!……我告诉你,碰 上了倒霉的天气。我好像从来没碰见过这样的黑夜。还说打什么鱼!能活着回来就算万幸了。得 啦,我不在家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事?”

渔夫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火炉旁。

“我? ”冉娜说,脸色苍白,“我干了什么事……我在家缝缝补补……大风呼叫得我都有点 害怕了。我真为你担心。”

“对,对,”丈夫低声说,“天气坏透了!有什么办法呢!”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

“你知道吧,”冉娜说,“街坊西玛死了。”

“真的?”

“不知是什么时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吧,看来死时很痛苦。想必是心疼孩子。两个孩子还都 是小不点呢……一个不会说话,而另一个刚刚会爬……”

冉娜沉默下来。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

“是呀,这倒是件事!”他说道,不时地搔搔后脑勺,“好吧,又有什么办法呢!得把他们抱过来,要不他们就醒了,孩子们怎能同死人在一起呢!好吧,就这么办吧,咱们总能熬得过去。 快去领他们吧!”

但冉娜没有动地方。

“你是怎么啦?不愿意吗,冉娜? ”

“他们就在这儿。”冉娜说着,把蚊帐拉开了。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描摹了屋外恶劣的自然环境,颇具画面感和冲击力。
B.面对眼前已经死去的母亲和被母亲临死前照顾得很好而睡得香甜酣畅的孩子,冉娜觉得必须把孩子抱回家。
C.小说以“穷苦人”为题,反映了西玛和冉娜两家窘迫的生活状况,寄寓了作者对穷苦人悲惨命运的深深同情。
D.冉娜夫妇的选择与其家庭现实形成反差,冉娜的忐忑不安又与丈夫的毫不犹豫形成反差,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7.关于女主人公冉娜的心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冉娜抱回邻居的两个孩子后“好像受到良心的折磨”,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对不起西玛,应该早点去看她。
B.冉娜开始时希望丈夫早点回来,后来因自己抱来两个孩子而担心丈夫回来揍自己,就希望他不要回来了。
C.丈夫回来了,冉娜不关心丈夫是否遇到了危险,竟然问打了多少鱼,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她内心慌乱,有些语无伦次了。
D.抱回两个孩子后冉娜一直忐忑不安,是因为她对丈夫不够了解,确定丈夫不会接受家里再多出两个孩子。
8.底层人的生活往往是“惨烈”而“温暖”的,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9.本文结构非常紧凑,请简要分析是怎样做到的。
2023-01-29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10.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道德之广崇   明:阐明
③自已久死矣   分:职责
④奋六世之余   烈:功业
⑤皭然泥而不者也   滓:渣滓
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抑:或者
A.①③⑤B.③④⑥C.①②⑤D.②④⑥
2023-01-29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11.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邪曲害公也   人皆有不忍人
B.皭然泥不滓者也   举世混浊我独清
C.故称物芳   无忘乃父之志
D.竭忠尽智事其君   不赂者赂者丧
2023-01-2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名校
12. 下列各句全都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①被发行吟泽畔   ②是以见放   ③不凝滞于物   ④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⑤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⑥其后楚日以削   ⑦竟为秦所灭   ⑧为降虏于蛮夷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①②⑤⑥D.②③⑥⑦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13. 下列加点字词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   ②身客于秦   至尊而制六合   ④单于其节   ⑤一夫呼,乱者四应   八州而朝同列   梁君臣之首   ⑧羝乃得归
A.①②⑤/③/④/⑥/⑦⑧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⑤/③④/⑥/⑦⑧D.①/②⑤/③⑦⑧/④/⑥
2023-01-29更新 | 50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唐宣宗大中年间,以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澳既视事,豪贵敛手。国舅郑光庭吏恣横,积年租税不入,澳执而械之,上于延英殿问澳,澳具奏其状,上曰:“卿何以处之?”

澳曰:“欲置以法。”上曰“郑光甚爱之,何如?”对曰:“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哉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盘,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耳,臣未敢奉诏。”上曰:“诚如此。卿与痛社,其死,可乎?”对曰:“臣不敢不奉迢,愿听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释之。”上曰:“灼然可。朕为郑光故挠卿法,殊以为愧。”澳归府,即之;督租数百斛足,乃以吏归光。上欲幸华清宫,谏官论之甚切,上为之止。上乐闭规谏,凡谏官论事,门下封驳,苟合于理,多从之;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盘手而读之。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摹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上正色谓之曰:“我畜养尔曹,正供戏笑耳,岂得辄预朝政那!”自是疏之。会其子坐赃,杖死,流汉贞于天德军。乐工罗程,善琵琶,自武宗朝已得本,上素晓音律,尤有宠。程恃思暴横,以既眦杀人,系京兆狱。诸乐工欲为之请,曰:“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绝艺,不复得奉宴游矣!”上曰:“汝曹所措者罗程艺,联所惜者高祖、太宗法。”竟杖杀之。上临朝,接对群臣如实客,虽左右近习,未尝见其有情容。每宰相奏事,旁无一人立者,威严不可仰视。奏事毕,忽怡然曰:“可以闭语矣!”因问闾巷细事,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一刻许,复整容曰:“卿辈善为之,联常恐卿辈负联,后日不复得再相见。”乃起入宫。令狐绹谓人曰:“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延英殿奏事,未尝不汗沾衣也!”

(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摹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
B.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摹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
C.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摹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
D.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摹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贷其死,可乎”中的“贷”与成语“责无旁贷”中的“贷”含义不同。
B.“即杖之”的“杖”与《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的“杖”含义不同。
C.门下,唐代的官署名称,与中书、尚书并号“三省”,门下省下辖六部。
D.整容,为古今异义词。文中意为整理仪容,指唐宣宗的面容变得很严肃。
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宣宗从谏如流。只要臣下的奏章和谏议合情合理,他大都接受。每次收到臣下的奏章,都还特意焚香洗净手后才去阅读。
B.唐宣宗以国事为重。国舅郑光的庄吏犯了罪,唐宣宗顾及情面,向京兆尹韦澳求情,遭到拒绝后,向韦澳道歉。
C.唐宣宗为政勤勉。他临朝听政,接待应对群臣时态度非常庄重严肃,即使是左右近侍,也不曾见过他有倦怠的面色。
D.唐宣宗富有威严。朝臣对他敬畏有加,就连最受恩遇厚待的令狐绹每次在延英殿奏对时,都汗流沾衣,不敢怠慢。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舅郑光庄吏恣横,积年租税不入,澳执而械之。
②臣不敢不奉诏,愿听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释之。
18.《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记载,后唐庄宗李存勖对伶人极为宠信。唐宣宗对此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请概述他对待伶人的方式及其理由。
2023-01-2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苏武牧羊图

【元】杨维桢

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

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

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


【注】①麒麟阁,汉未央宫内的阁名,画有功臣像,苏武为第十一人。②指苏武归汉时,李陵置酒送别一事。
19.下列关于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到眼前的牧羊图,涌入作者脑海的首先是苏武忠君爱国的形象,不能不让人仰慕。
B.若不是鸿雁带回消息,苏武恐怕终老都将在异域的雪地中放养羊群,没人能想起他。
C.“风霜节”“日月光”对举,新颖而独特,苏武伟岸的形象与诗人的态度都隐含其间。
D.诗人不局限于图画的内容,他借助凝练的诗歌语言,拓展了图画的空间,深化了主题。
20.末句的“涕泪”一词意蕴丰富,同时也包含着诗人对李陵、苏武二人的历史评价。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2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的《过秦论》中,蒙恬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后,以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北部边境的百姓免受匈奴侵扰之苦。
(2)在《春江花月夜》中,写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在《将进酒》中直抒才华必得重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具体展现曹植昔日宴饮纵酒取乐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2023-01-29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六、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67年,拉丁美洲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百年孤独》,短短三四十年间,《百年孤独》在中国掀起了一股世纪狂潮。

《百年孤独》采用人们鲜以为见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让作品在追求虚幻与现实中达到了一个高度的契合。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这一手法的选择与作者的成长环境是 的。马尔克斯从小就在外祖父家里长大,外祖父的家时时处处充满着魔幻色彩,那里的祭坛供着众多神像,它们的眼睛在黑暗中熠熠发光,使人觉得它们都活了起来。童年时奇特的生活环境、亲人 的影响,使马尔克斯认识到,虚构与真实之间、幻想与感知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限。

《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但作者的文字并不是狭隘的,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人类历史、移民文化、生命宿命的赤裸裸的整个世界的世纪孤独。

2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23.“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细则”发展等级有四项“特征”,共计16点: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见解新;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请从16点中任选2点对文段突出特点进行评价。要求:所选2点不属于同一项特征。(不超过100字)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先生诞生在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奇迹。此前没有这样的人物,此后也很少有了,他的同时代人中,有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等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他与他们并肩协作,创造了中国新文学的辉煌业绩。他像星辰,给那些身处至暗时刻寻求援助的广大读者以信心和希望;__①__,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他的写作,深沉博大,有一种超越文字之上的力量和温暖。人们喜欢称他为大先生。所谓大者,得其大者而兼其小。他有博大的胸怀。早年走异路,逃异地,脱离了江南小镇的狭小天地,告别了读书应举的传统道路,赴金陵求学,后东渡日本学医。一路走来,__②__,人生的内涵越来越丰富。__③__,但他不是吟风弄月的文学家,也不是谋求高雅地位的成功人士,而是一生致力于用文学来改良社会的文学践行者。我们无法想象,在那个风雨飘摇、万马齐喑的旧中国,竟会诞生像鲁迅这样举世无双、影响深远的文化巨匠。

24.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就像樱、梨、桃这样轻柔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谢落看作死亡。
B.雨天,拾荒农妇从门前经过,我会像妈妈一样追出门,给她一顶草帽。
C.天和号核心舱是世界最大最重的太空舱,功能齐全,就像旅馆一样。
D.像是知道我要摘它一样,那朵红色的荷花猛地把头埋进了荷叶丛中。
2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6.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时代,崇尚“巧”的大有人在,如果再来倡导守“拙”,似乎已不合时宜。但也有人认为,“巧思”有余而“拙力”不足是普遍性问题——“巧思”指要有科学的谋划,严密的举措,解决好“怎么办,怎么干”的问题,“拙力”则是恒心、毅力和韧劲,干事时总想“一击必杀”“一搏必胜”,这样反而难以成大事、克险阻。

校团委将组织以“巧思与拙力”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12-08更新 | 611次组卷 | 23卷引用:山东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百校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12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小题
4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非连续性文本
6-90.65外国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小题
100.65一般文言实词选择类
110.65一般文言虚词选择类
120.65被动句  倒装句  省略句选择类
130.65词类活用选择类
三、文言文阅读
14-180.65《资治通鉴》  史传文
四、古代诗歌阅读
19-200.65题画类
五、名篇名句默写
210.94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六、语言文字运用
22-230.65熟语(含成语)  个人评价表达题组
24-250.65一般词语  情境补写  词义选择+表达
七、作文
260.4传承与创新  任务驱动型作文  理性思辨  知与行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