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2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3-06 21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过去我们只有一个诗的天空,现在我们有了另一个诗的天空。

过去的那个天空是辽阔的,有点古老、宁静,然而寂寞,它让我们回到过去,回到古老的宁静;现在的这个天空是同样辽阔的,它对我们却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同时,更值得珍惜的是,它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

我为什么说五四那批先行者了不起?因为他们敏锐地感到了中国固有丰富中的匮乏。他们告诉我们,只有中国的古旧,不够;中国应当拥有新的天空,并面对新的世界。他们告诉我们,要向西方学习,从西方引进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我们由此结识了从《荷马史诗》、但丁《神曲》开始的异邦歌者与诗人,结识了莎士比亚和拜伦、雪莱、雨果、歌德、海涅、席勒,一直到普希金、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和泰戈尔,还有阿拉贡、最鲁达和希克梅特……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多么幸运,不仅有从《诗经》《楚辞)到汉魏乐府、盛唐李杜和两宋苏轼、陆游、李清照的珍贵遗产,又有上面提及的那一长串闪光于世界的、绵延不绝的光辉名宇。

尽管我们有三千年辉煌的诗歌历史,它们滋养了世代的中国诗人,但可以断言,要是没有惠特曼,就不会有郭沫若狂飙突进的《风凰涅槃》《女神之再生》,以及《天狗》的狂吼和《立在太平洋边上放号》的排天巨浪,郭沫若自言,他在五四当年的内心积郁,是被惠特曼唤醒的,他不仅找到了喷火口,而且找到了喷火的方式。就是说,他五四当年的创作激情,以及表达激情的方式,无不受到《草叶集》的深刻影响。同样道理,在鲁迅那里,是那些他所景仰的摩罗诗力,启迪了鲁迅那些充满反抗和批判精神的写作,并以这种写作唤醒中国民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大家都承认,中国现代所有重要的、杰出的、伟大的诗人,他们的创作无不自然地流淌着中国传统诗歌的血脉,但也几乎无一例外地,从西方的诗歌经典中吸取了母乳般的营养。从写作的渊源看,戴望舒与法国诗,徐志摩与英国诗,冯至与德国诗,特别是艾青,艾青的诗全然可以看作是用中文写的外国诗——尽管他的诗歌内涵也全然是中国的。在艾青那里,他可以用完全欧化的语言抒写他对一个中国奶娘母亲般的深情。他在北方的冰雪风沙中吹响的凄厉军号,与他从彩色的欧罗巴带回的芦笛,血肉相融地汇成了一体,在国土沦亡的年代,诗人心中的激情和眼中的泪水,是与法兰西的自由传统和浪漫精神完美结合、融汇的产物。

外国诗歌就这样在新诗百年的历史中不间断地输送着世界诗歌的营养,从形式到内容影响着中国新诗的创造性发展,开启了我们更为广阔、更为浩瀚的诗歌的天空。外国诗的影响是深远的和全面的,就连我们现在新诗的书写方式,包括标点(使用或不使用)以及分行、断句或跳动、留空等已成习常的手段所带来的便捷和愉悦,甚至是惠特曼式的征啸,马雅可夫斯基式的奔放,他们的歌唱方式,都是中国不曾有过的,是我们学习引进的成果。我们因这而丰富。因为我们除了传统的一个天空,还同时拥有了另一个与之迥异的新的天空。

(摘编自谢冕《我有两个天空——百年中国新诗与外国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诗歌的天空古老、宁静、寂寞,现代新诗的天空全新且充满活力和朝气。
B.“五四”先行者认为,中国的古旧不足以面对新的世界,故现代诗歌的天空更值得珍惜。
C.在国土沦亡的年代,艾青抒写诗歌,表达情感,融入了法兰西的自由传统和浪漫精神。
D.外国诗从形式到内容都深远而全面地影响了中国新诗,中国多数现代诗人都从中吸取了营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对比中国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指出了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各自的优缺点。
B.第三段以问句开头,不仅强调了“五四”先行者的了不起,也引出了对原因的阐述。
C.文中举出鲁迅景仰“摩罗诗力”的例子,旨在阐明鲁迅创作的特点以及写作的目的。
D.文章在论述中国新诗的创造性发展时,强调了外国诗歌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时代的诗歌先行者敏锐察觉到了中国旧体诗歌固有丰富中的匮乏,因此师法西洋,将世界优秀的诗歌作品引进中国
B.惠特曼的诗歌对郭沫若的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不仅唤醒了郭沫若“五四”时的创作激情,也使他找到了表达激情的方式
C.在深受西方诗歌影响的我国现代诗人中,艾青是集大成者,既能用中文写外国诗,还可以用完全欧化的语言抒写他的深情。
D.中国现代新诗是借鉴了国外又进行了民族创造的成果,今后的中国诗歌的发展依然要与世界加强交流,在互鉴中提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O二O年到二O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O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二:

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但都没有成功。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了实现现代化,党带领人民进行了一系列艰辛探索,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四个现代化”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党一以贯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摘编自龚维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开启了独立自主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驶入快车道。我们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方式,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

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注重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通过有效的减贫和扶贫政策举措,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逐步构建起全民共享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养老保险体系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如果现代化的成果不能惠及最大多数的人,或者造成人精神空虚,这样的现代化就走错了方向。这也正是人类当下遭遇的一些现代化问题的症结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只有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才有不竭的动力,现代化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摘编自张蕴岭《中国式现代化对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从现在到2035年的中心任务,到本世纪中叶的目标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疫情、逆全球化思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严峻形势以及我国国内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对我国的发展带来了风险和挑战。
C.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启了独立自主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方式
D.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以及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为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B.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地开辟现代化发展的道路,是立足于我国国情来探索适合自身现代化的发展方式。
C.近代以来,中国为追求实现现代化进行了长期艰辛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D.如果现代化的成果不能惠及所有人,就会造成人精神空虚,而这样的现代化会导致人类难以解决一些发展上的问题。
6.中国式现代化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歌声

王愿坚

我们钻进这荒凉的原始森林,已经整整三天了。

1935年的晚秋,却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茅草早已枯黄了,在积年的腐土上,又压上了厚厚的一层落叶。①从湖面上吹来的风像无数只粗大的手,摇撼着树梢,撕捋着松针、败叶和枯枝,把它们随意地撒开来。

老赵挣扎着欠起身,向小孙走来的方向看了看,伸手摸摸我脸上的擦伤,长长地叹了口气:唉,我可把你们俩拖毁了!说着,他猛地扭过头去。

我扶他躺好了,把他伤口上的绷带又扎了扎,伸手从怀里掏出了最后的那个苞谷,掰下几个粒子放到他那干裂的嘴里去,说:别胡思乱想了。要是今晚敌人不再追上来,我们歇一阵还能再走的。

入秋以来,我们这个连队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全力向东北方向活动,吸引住敌人,让大部队向西发展。一个月来,我们完成了任务,但连队却被大队的鬼子紧紧地盯住了。就在三天前的下午,遭到了敌人突然的包围。部队拼死战斗了一个下午,总算突出了重围,而同志们却被冲得七零八散了。

我们三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凑在一起的。我在突围的时候左臂受了一点擦伤,伤势不重,还可以坚持着走;四班长赵广烈的伤势比我重多了,头上、腿上好几处伤口,唯一的一个囫囵人,就是连部的通讯员小孙了。我们组织了一下:老赵由我驮起走,小孙留作后卫,以监视敌人和消灭足迹。

就这样,我们三个人钻进了大森林,和敌人玩起了捉迷藏

小孙还是一股孩子气,像只小猫似的哧溜哧溜爬上一棵大杉树,去瞭望去了。

我们几颗松子还没吃下,小孙又急乎乎地爬下来了。他一纵身跳到我们面前,神秘地说:喂,咱们走到天边上来了。

什么?我们以为又有了情况。

他往山包背后一指,这下面就是国界,还可以看见苏联的哨兵呢。

我们隐蔽在一丛榛子树后面,偷偷地向外瞭望。我们脚下是一条清清的小溪,大概它就是国界了。对面的河岸上,一个苏联边防军的哨兵在游动。草场上,一大群苏联男女正紧张地劳动着。彩色的衣裙、花头巾在迎风飘动。

突然头顶上喀嚓一声,原来小孙看得太出神,不小心压断了一根树枝。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哨子声刺耳地响起来,接着一排子弹从我们头顶上穿过去。我们被日本鬼子边界的哨兵发觉了。

我留恋地向草场上瞥了一眼,背起老赵,拔腿往林里跑去。小孙在后面掩护,他一面回枪,一面咒骂着:……哼,连看看都不让……

当我们吃力地翻过山背时,山下已经布满了敌人的散兵和马队了。我们不得不退回到山顶上来。

我望望他俩。老赵半睡半醒地躺在那里,一会儿睁开眼睛,似乎在思索着什么。小孙耷拉着个脑袋,两手不停地抚摸着那支小马枪的枪托,半天,逬出了一句话:这……都怨我呵!说着,抽抽搭搭地哭起来。

你年轻,又没有受伤。你得活着。我们俩往东那么一打……老赵的话没说完,就被小孙气愤地打断了:你……别说这个!咱死,死在一起,埋,埋在一堆……

突然,老赵翻转身,挣扎着爬起来。吃力地把他那只受伤的胳膊抖抖索索地向我伸过来。

我把他那只手紧紧地握住。接着,又一只手很快地落到了我的手上。

一切决定了以后。老赵向我们询问地看了一眼,说:想想看,还有什么事该做?

没有。我摇了摇头。

小孙把脑袋探向我这边,恳求似地低声说:老董,咱俩换个地方坐吧!他一面往我这边爬,一面解释说:我爹临死的时候这么说过:‘就是牺牲了,也要脸朝东死去——我们的祖国在那边!’

猛地,老赵把一只手重重地按到了我的肩膀上,使劲晃着:听!快听!

在这海潮似的涛声里,隐隐约约地有一种奇异的声音汇合着兴凯湖上的风吹送过来。这是一个人在唱歌。歌声,不怎么高亢,也并不悠扬,它低沉而又坚决地涌进森林。

是它,是它!就在一年以前,我刚走进党的队伍的时候,就在这么一座森林里,在鲜红的党旗下面,和同志们一道,我第一次唱起这一支歌。……

是多么震撼人心的歌声呵!我用整个心去捕捉着每一个音符,合着这歌声,歌词从心底里流出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

我竭力思索着这歌声的来处。小孙首先叫起来:这是苏联哨兵唱的……

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和着这歌声低唱起来。老赵揽着我的肩膀,紧贴着我的脸,嘴巴在抖索着,歌词从他那皴裂的嘴唇上吐出来: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作一次最后的斗争!…

随着这歌声,我觉得我周身的血液真地沸腾起来了。

我们很快收拾停当。小孙紧握着小马枪走在前面,我把老赵背起来。不知怎的,他似乎轻了许多。我一手拄着木棍,一手提着驳壳枪;老赵手里握着手榴弹。我们走下山包。

背后,歌声还在响着。②歌声像只看不见的大手,推送着我们在这昏黑的森林里摸索前进。

……

黎明时分,在一块林中的空地上,一堆通红的篝火燃烧起来了。在篝火近旁,我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嚼着新爆开的苞米花,我们放开嗓子纵情地歌唱起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倒叙的写法,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的表达;同时突出人物面临的严峻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两次写歌唱,第一次歌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绝望的三人重燃希望;第二次歌唱是对成功突围后的庆祝。
C.尽管三人身处险境,但对敌斗争分工明确,如小孙像小猫似地哧溜爬上树,是他执行“留作后卫,以监视敌人和消灭足迹”的任务。
D.“歌声”在文中不仅实指唱《国际歌》,也有象征意义,蕴含对敌人的痛恨和对胜利的渴望,体现了人们崇高、坚定的精神信仰。
8.小说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中都写到了“手”,表达的含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9.王愿坚小说创作“在努力表现革命者崇高的精神美”。请说明本文表现了革命者怎样的“精神美”。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军臣单于立岁余,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数月,汉兵至边,匈奴亦远塞,汉兵亦罢。后岁余,文帝崩,景帝立,而赵王遂乃阴使于匈奴。吴、楚反,欲与赵合谋入边。汉围破赵,匈奴亦止。自是后,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伊稚斜单于既立,匈奴入代郡、雁门,杀略数百人。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会博望侯军救至,李将军得脱,尽亡其军。合骑侯后骠骑将军期,及博望侯皆当死,赎为庶人。其秋,单于怒昆邪王、休屠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昆邪王、休屠王恐,谋降汉,汉使骠骑将军迎之。明年春,匈奴入定襄等郡各数万骑,杀略千余人。其明年春,汉谋以为“翕侯信为单于计,居幕北,以为汉兵不能至”。乃粟马,发十万骑,私负从马凡十四万匹,粮重不与焉。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中分军,大将军出定襄,骠骑将军出代,咸约绝击匈奴。单于闻之,远其辎重,以精兵待于幕北。与汉大将军接战一日,会暮,大风起,汉兵纵左右翼围单于。单于自度战不能与汉兵,遂独与壮骑数百溃汉围西北遁走。初,汉两将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而汉士物故者亦万数,汉马死者十余万匹。单于用赵信计,遣使好辞请和亲。丞相长史任敞曰:“匈奴新困,宜使为外臣,朝请于边。”汉使敝使于单于。单于闻敞计,大怒,留之不遣。先是,汉亦有所降匈奴使者,单于亦辄留汉使相当

(节选自《汉书·匈奴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
B.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
C.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
D.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指的是汉文帝刘恒,“文”是古代皇帝的谥号之一,具有赞美之意。
B.“咸约绝幕击匈奴”与文中两处“幕北”中的“幕”均为“漠”的通假字。
C.“汉士物故者”与“前以降及物故”(《苏武传》)两句中的“物故”含义不同。
D.“单于亦辄留汉使相当”中的“相当”指相抵,现在则多用来指两方面差不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文帝在位的时候,匈奴军臣单于大举入侵汉朝边塞并杀人抢掠。当汉军到达边塞时,匈奴军队已经远离,汉军只好撤回。
B.匈奴伊稚斜单于在位时,入侵代郡、雁门郡并杀掠几百人,汉武帝派博望侯和李广率军迎战,最终全军覆没,只有李广逃脱。
C.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商议投降汉朝的第二年,匈奴入侵定襄等郡,次年汉朝派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前往围攻并大败之。
D.翕侯赵信曾给匈奴单于提出遣使与汉朝和亲的建议,后来又给匈奴单于献计,让匈奴迁居到大漠以北,匈奴单于都采纳了。
1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合骑侯后骠骑将军期,及博望侯皆当死,赎为庶人。
(2)单于自度战不能与汉兵,遂独与壮骑数百溃汉围西北遁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