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招远市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7-05 12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东晋至刘宋,随着奇山异水自然之美逐渐被揭示,之前发展起来的山水作为欢宴之地、仙境、玄思证悟之场的功能,在谢灵运作品中虽还有具体而微的体现,但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谢灵运的山水书写开始将重心放在寻求奇山异水的过程,这种“异”非再是玄想的仙都或神丽之境,而是山水自然本身的神奇灵异之处。如“漾百里之清潭,见千仞之孤石”(《归途赋》),“铜陵映碧涧,石磴泻红泉”(《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等等。他不再如张衡、石崇他们那样描写人在山水中的宴嬉和弋钓之娱,也不再如王羲之、庐山诸释子那样将山水强调为遣怀悟道之场,他的山水世界与纷繁喧嚣的欲界相反,主体部分是空、水或水月相映的本真澄净的世界,山水之游包括欣赏动植物的形状样貌和音声,包括各种前人未曾关注到的“细趣密玩”,作者努力将身心融入那个鲜明朗畅的纯净世界。

在昭揭自然中的新奇风景时,谢灵运不但自欣于遇合山水林峦之美,还自得于对这些曾经只能孤芳自赏的林泉景致的发现。

东晋开始发展出的这种欣赏山水本然之美异且以山水知己自居的趋势,在谢灵运诗文中蔚为大观。其《登江中孤屿》诗“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等等,都有从寻异到发现美异过程的描写。这些奇观总是隐藏在牧子渔夫足迹都难至的地方,千古空自峥嵘,现在突然被人赏识,灵奇之域与作者之间的“合欢”之喜可以想见。

《世说新语》记载,六朝山水文艺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其时的山水审美主体几乎都是文化精英,朴质的乡野之人虽认为石井方湖赤鳞踊出现象很神奇,却无法将此叙写出来。谢灵运则不然,在慧眼识得山水本真之美后,虽然清醒意识到言不尽意,还是试图用文字尽力将宏阔境域里山水世界的种种细趣密玩叙写出来。以其《山居赋》描绘始宁居所周遭风景的一节文字为例:在北山极顶之处修葺室宇,开门便可望见南山高峰,重叠的山崖尽入眼帘,明净的湖泊就在窗前;山顶馆室位置之高可见流星从上往下疾驶,一旁涌出的泉水在东檐侧缓缓流动,对峙的峭壁耸立于西侧屋檐承溜处;修竹枝叶繁盛,灌木茂密幽深;日月之光从枝柯间投射,风露清气在山湾处弥散。

与之前文学中的山水描写相比,谢灵运的山水世界明显更具体灵动,不仅包括“水石、林竹之美,岩岫、隈曲之好”,还包括稀见前人写及的令山水更加幻异多姿的日月风露云霓等现象。尽管有时叙写繁复到令人感觉冗长“塞滞”(钱锺书语)的程度,谢灵运仍一再对自己未能具记山水中的“细趣密玩”表示遗憾。谢灵运叙写山水时总是努力用文字描绘出各种感觉器官所能感知到的美好物象。虽然他的作品在后世褒贬不一,但谢灵运对山水本真之美的揭示与尽力叙写,一直启发着其后的山水文学创作。

(摘编自吴冠文《谢灵运对山水本真之美的发现与叙写》)

材料二:

清代吴淇评谢灵运诗“语多生撰,非注莫解其词,非疏莫通其义”(《选诗定论》卷十四)。论者也大都指责谢诗雕刻骈俪之风和景、情、理不相融合之病。然而,谢诗意境阔大悠远,风格恢宏豪放,深得李白、苏轼、辛弃疾和陆游等人的推崇。

谢灵运在描写山水景色之中,融入了完整而悠远的时空意识。最常见的是朝夕昏旦等时间词的大量使用,开拓了诗的意境。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云“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浓缩了一天的盘桓,使气候变化、山水清辉的细节描写都纳入了一个大时空意境之中。

以超越时空甚至超越现实的人物和传说入诗,也增加了谢灵运山水诗悠远深厚的境界和情感内涵。如《初去郡》作于景平元年秋,开篇先批评西汉彭宣、薛广德辞官太晚,西汉贡禹辞官不坚决。接着诗人写了量力去就的史官周任,称疾闲居、不慕官爵的司马相如,隐居不仕、好游名山的东汉尚长,养志自修、为官过六百石辄自免去的西汉邴曼容,诗人找到了一种先贤群体的归宿感。他在《入东道路》中说:“满目皆古事,心赏贵所高。”很典型地说明谢灵运在山水景色描写中,总是不自觉地进入历史的氛围里,其游赏与山水景色,是历史感与现实感以及眼前山水景色的互相交融,从而使其山水诗意境具有了一种超越时空、宏大悠远的艺术特点,并非如后代许多山水诗,只是眼前一时情景融合的意境而已。

谢灵运乃乌衣子弟,性豪奢,行事多逾矩度。他深受玄佛思想影响,加上性乐山水、官场失意,便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豪纵的气势,对自然山水既细趣密玩,又大手笔勾勒,加上玄思理悟和丰富想象,从而创作出恢宏豪宕、深邃厚重的山水诗。

(摘编自蔡阿聪《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时空意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灵运山水诗大量描写山水自然之美,较少表现其作为欢宴之地、仙境之场等功能。
B.谢灵运发现山水本真之美且以知己自居自得,体现了晋宋山水文学的一种发展趋势。
C.对于谢灵运诗歌恢弘豪放的风格,后世褒贬不一,有人大加推崇,有人则予以指责。
D.“满目皆古事,心赏贵所高”体现了将眼前景与历史感、现实感相交融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围绕谢灵运的山水诗展开论述,多用举例论证,但二者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由于时代的原因,六朝山水的审美主体多是文化精英,乡野之人虽有领会却无法表达。
C.谢灵运山水诗因叙写繁复,使得内容上超越了时空,拓展了视野,诗的意境阔大悠远。
D.谢灵运诗中的山水景色给人以恢宏豪宕之感,是因为他出身于贵族,行事多逾矩度。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节往戚不浅,感来念已深。(谢灵运《晚出西射堂》)
B.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C.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谢灵运《经湖中瞻眺》)
D.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谢灵运《东阳溪中赠答》)
4.陶弘景评价谢灵运诗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谢灵运山水诗“奇”在何处。
5.白居易认为谢诗“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谢灵运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结合材料简析。
2023-07-05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招远市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碗腊八粥要记多少年

黄静泉

(1)三哥提着个大塑料袋,大塑料袋里装着好几个小塑料袋,小塑料袋里装着红豆、绿豆、薏米、莲子、红枣等等。明天要过腊八节了,三哥在自由市场采购了好多食材,他也想像母亲那样熬一锅腊八粥。三哥提着一大袋食材,刚走到楼门口,就看见一个人迎面冲着他笑。他回头看了看,后面没人。三哥再回过头来,继续看那个人,那个人还在冲他笑。三哥突然说,你是二红眼儿,是二红眼儿吗?那个人说,正是正是,本人正是二红眼儿。

(2)三哥怎么也没有想到,二红眼儿突然会来他家,他们起码有三十多年没见面了,甚至可以说,三哥已经三十多年没有想起二红眼儿了。

(3)小时候,三哥和二红眼儿住一排房,他们一块儿上学,下学也要互相等一等,然后相跟着回家,把书包往家里一扔,马上又跑出来了。玩顶拐拐,玩逮人,要不就是推着钢筋棍儿做的铁圈子,哗啦哗啦满大街跑。可长大后,忙着上班,忙着找对象,忙着成家拉扯孩子……二红眼儿自从调到外地去工作,至少三十多年没回来过了。

(4)二红眼儿提了个大绿兜子,在三哥面前往起提了提,看样子那个兜子挺沉的。二红眼儿说,走,领我去看看大娘去。三哥知道二红眼儿说的大娘是自己的母亲。三哥垂头丧气地说,我妈走了,已经走了两年了。二红眼儿显出悲伤的表情说,我给大娘买了一兜子八宝粥,心想明天过腊八节的时候,让大娘喝点八宝粥,大娘就用不着一黑夜不睡,一黑夜那么熬红豆粥了。二红眼儿眼睛红了,说,他忘不了大娘给他吃的那碗腊八粥。

(5)那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人们都管樊二胜叫二红眼儿,二红眼儿是樊二胜的外号。过去人们都说,腊八不喝红豆粥,就容易得红眼病,所以每年腊八,家家户户都要熬红豆粥。那个时候人们都穷,就弄出来个腊八节,吃一回多种粮食做的饭,是有一种美好的希望包含在里边的。说到节日,中国的节日好像都跟吃分不开。过年就不说了,正月十五要吃元宵,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就算冬至不是节吧,也还流传着冬至不吃肉,冻掉脚指头的说法。清明节是祭奠的节日,但也要吃个煮鸡蛋,说是清明节吃了煮鸡蛋,一年不长疙瘩。

(6)二红眼儿家五个孩子,都是穿得破破烂烂。二红眼儿到三哥家去玩,三哥妈就给二红眼几个馒头,或者给个窝头,二红眼儿就更常去了。有一年刚进腊月,二红眼儿穿着一双露出脚指头的灯芯绒单鞋,进了三哥的家。三哥妈看着二红眼儿的脚说,这冰天雪地的,不得把脚指头冻掉了啊?三哥妈说着话,就走到院子里的小房里,过了一会儿,拿回一双三哥穿过的灯芯绒棉鞋来,二红眼儿比三哥小两岁,肯定能穿三哥的鞋。三哥妈还把二红眼儿的脸,扳到眼跟前看了看,说,你妈给你熬腊八粥吗?回去告诉你妈,就说我说的,让她熬腊八粥的时候,不光要放大梅豆和豇豆,还要放红豆和赤小豆,一年才给孩子们吃一回腊八粥,可得好好地吃一回呢。

(7)二红眼儿突然觉得腊八粥是那么重要,又是那么新奇。就在二红眼儿一心一意地盼着腊八节时,二红眼儿的妈出事了。二红眼儿的妈到矸石山上去拾炭,从山上摔下来了,颅脑骨折。二红眼儿的妈,指定是一时半会儿出不了院了,指定是不能回家给孩子们熬腊八粥了。

(8)明天就是腊八节。

(9)家家户户都准备了熬腊八粥的各种食材,有了一点点过节的欢乐气氛。三哥他妈,是个勤谨女人,过什么节,她都要把那个节过得像个样子。腊八节的前一天晚上,三哥妈就把大梅豆和豇豆还有绿豆,当然还有红豆和赤小豆以及小米大红枣,放在一个搪瓷盆子里,洗了又洗,淘了又淘。三哥的妈熬腊八粥,是一黑夜不合一眼的。太困的时候,就拿凉水洗把脸,凉水洗脸也不管用的时候,就用缝衣针扎一下指头肚子,扎上那么几回,困劲儿也就扎没了,天也就亮了,腊八粥也就熬好了。三哥他妈熬的腊八粥,那是有名的,粥熬得稠,没有那样勤搅勤翻不睡觉的辛苦劲儿,是不敢熬那么稠的腊八粥的。只要瞌睡个十分八分,粥就煳了。

(10)腊八节来了,腊八粥也熬好了,一家人也睡好了。三哥妈就很高兴地喊道:腊八粥:熬好了,都起来喝粥吧。

(11)三哥起来了,要喝粥了,可三哥妈却跟他说,去,去给二红眼儿家送一盆粥过去。粥盛在一个小钢精盆子里,拍得圆乎乎的,就好像是拍了一小盆豆腐渣。

(12)三哥挺高兴,端着一小盆腊八粥,倔哒倔哒地就往二红眼儿的家去了……

(13)如今,二红眼儿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汉,眼睛也不红了。二红眼儿说,三哥,我真恨不得扇我自己两个耳刮子,我咋就没早一点过来看看大娘呢?我提来这么多八宝粥,给谁喝?有啥用?说着话,二红眼儿把手里提着的绿兜子,哗嚓一下摔到了地上。临走的时候,二红眼儿的眼睛又红了,他红着眼睛说,明年过清明节的时候,我提前给你打电话,你等着我,带我到大娘的坟上去,给大娘烧点纸。

(节选自2022年1月7日《光明日报》)

文本二:

写好短篇,需要好的角度、好的语言、好的技巧、好的切入点。另外,写什么也很重要,这是小说的灵魂。好的短篇小说,不单故事好看,故事背后的东西更耐人寻味。

——黄静泉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哥“想像母亲那样熬一锅腊八粥”,既体现了对民间习俗的传承,也寄寓了他对母亲的怀念和对过去生活的美好记忆。
B.小说第(4)段写“二红眼儿眼睛红了”,这一细节准确传达出二红眼儿内心的复杂感情:有感激,有悲伤,有遗憾,有悔恨。
C.第(5)段罗列了一系列中国传统节日并强调这些节日都与吃分不开,意在更强烈地表现二红眼儿家庭经济条件的拮据。
D.送粥时“倔哒倔哒”一词既写出了三哥欲与伙伴共享美食的急切心理,也借这种负重形象间接表现三哥妈的慷慨大方。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是二红眼儿,你是二红眼儿吗?”先肯定再发问,真实表达出对重逢的难以置信。
B.第(3)段写童年游戏,凸显了三哥和二红眼儿友情的深厚,为下文送腊八粥做了铺垫。
C.二红眼儿妈在小说中虽不是重要人物,她出事却是小说重要一环,推动了情节发展。
D.小说以二红眼儿来访为明线,以童年经历为暗线,彼此映照、交叉,增强了可读性。
8.文本一第(9)段中用较多笔墨写了三哥妈熬八宝粥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9.文本一中“故事背后的东西”有哪些?
2023-07-05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招远市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抱瓮子传

[明]宋濂

予尝游括之少微山,俯瞰四周,如列屏障。山之趾,有随地形高下为蔬圃,约二十亩,凡可茹者,咸艺焉。傍列桃、杏、李诸树。时春气方殷,蔬苗怒长,满望皆翡翠色。树亦作红白花,缤纷间错,如张锦绣缎。冉冉至其处,气象幽夐,绝不闻鸡犬声。遥望草庐一区,隐约出竹阴间,疑中有隐者。亟前候之,良久,见一士戴棕叶冠,身被紫褐裘,抱瓮出,汲水灌畦。子进,问曰:夫子何名?曰:山泽之民,无所名也。强之,曰:人以其抱瓮也,遂呼为抱瓮子尔。曰:丈夫处世,亦多术矣。出则华轩结驷,入则钟鸣鼎食,有志者辄能致之。夫子恒营营逐逐于一瓮间,无乃自苦乎?

抱瓮子忽冁然一笑,叹曰:吾受血肉躯与人同,岂不乐荣贵,与人异哉?顾念之颇熟,百岁之间,宁复几何?与其强情而徇世,宁若任真以自放也。且当抱瓮之时,嗒然忘形,志虑外绝,精神内营,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招之弗前,麾之不惊,而万物莫吾敢撄。子以吾为逐逐营营,不亦过欤?曰:然则灌畦亦有道乎?曰:有蔬性不欲燥则生意厄而不伸蔬性宜湿或过焉则气伤而浸屈吾日夜调之,俾适夫厥中,则芃然而秀,嫣然而荣矣。言讫,抱瓮而去。

予深味其言,盖有道而隐者也。所谓强情而徇世,曷若任真而自放,不几于乐其天者欤?所谓抱瓮有术,心与耳目之官,内而弗外,不几于守一不二者欤?所谓艺蔬得中,不使倚于一偏,不几于治民有政者欤?疾起而追之。抱瓮子入竹阴间,闭户高卧,扣之不见答,若无闻者。予怃然而退。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①括:括苍县,今浙江丽水市东南。②幽夐(xiòng):幽远。③冁(chǎn)然:笑的样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蔬性不欲燥/燥则生/意厄而不伸/蔬性宜湿/湿或过/焉则气伤而浸屈/
B.有蔬性/不欲燥/燥则生意厄而不伸/蔬性宜湿/湿或过/焉则气伤而浸屈/
C.有蔬性/不欲燥/燥则生/意厄而不伸/蔬性宜湿/湿或过焉/则气伤而浸屈/
D.有/蔬性不欲燥/燥则生意厄而不伸/蔬性宜湿/湿或过焉/则气伤而浸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抱瓮,典出《庄子》,为子贡与一抱瓮老人关于灌园的对话,后以“抱瓮灌园”比喻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
B.丈夫,周朝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成年男子高约八尺,故以丈夫为男子通称。此处是指有所作为的男子。
C.志虑,既可指精神、思想;也可指志愿。文中的意思与诸葛亮《出师表》中“志虑忠纯”的“志虑”不同。
D.嫣然,妩媚美好的样子,多用以形容笑容。此处用以描写蔬苗,表现出蔬苗茎叶繁茂、充满生机的美好姿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微山景色秀丽,植被繁茂,抱瓮子隐居竹林草庐;虽有蔬圃数亩,却无鸡犬之声,其环境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所不同。
B.作者认为“出则华轩结驷,入则钟鸣鼎食”才是有志者应该追求的生活,抱瓮子抱瓮灌畦是一种“自苦”行为,于人于己无益。
C.抱瓮子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营营逐逐”,在阐发了一番灌畦理论后,回到竹林的草庐内,不管作者怎么敲门,也不再理会。
D.本文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有相似之处,作者以灌畦之理喻处世之道,形象表现出人物的意趣心态,寓理于物,言近旨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春气方殷,蔬苗怒长,满望皆翡翠色。
(2)与其强情而徇世,宁若任真以自放也。
14.作者从抱瓮子的言行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2023-07-05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招远市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淮阳路

李商隐

荒村倚废营,投宿旅魂惊。

断雁高仍急,寒溪晓更清。

昔年尝聚盗,此日颇分兵。

猜贰谁先致,三朝事始平。

【注】①废营:指淮西藩镇吴少诚、吴元济等割据陈蔡时所遗的营垒。②聚盗:李希烈、吴元济父子相继割据叛乱,均骚扰波及陈州境内,故说聚盗。③猜贰:疑忌,有二心。④三朝:指德宗、顺宗、宪宗三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荒”“废”二词与第二句中的“惊”相互照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中诗人自比断雁、寒溪,表达出急切高远的报国之情和清正廉洁的为官之志。
C.颈联中,“聚盗”为因,“分兵”为果,藩镇割据,国家动荡,令诗人忧心不已。
D.这首诗的语言精确,主旨深沉,诗风稳健圆劲,与杜甫的诗史笔法颇有相似之处。
16.有人说,此诗情感“沉郁深挚,怆惘不尽”,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一情感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