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江苏 七年级 阶段练习 2024-04-26 7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

一、填空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tān(      )   chóu(      )   畏jù(      )   怂yǒng(      )   chàng(      )
(      )   (      )   (      )   (      )   (      )
2024-04-26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二、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 容易(0.94)
2. 古诗文默写

阅读让我们触摸经典,总有先贤为我们点亮思想的明灯。面对离别,李商隐想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使贬官,刘禹锡在《秋词》中仍以明丽秋景引豪迈诗情“_____________________”;涉及学和思,孔子说“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虽至暮年,犹思报国的陆游,发出“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的呐喊。我们应用满腔热忱去阅读,不断琢磨,丰富体验,努力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正如《诫子书》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4-2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三、基础知识综合 添加题型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适中(0.65)
3. 阅读文字,完成相应题目。

语文是一个斑斓多彩的世界,打开课本,从中我们可欣赏到美不胜收的四时景物:春花烂màn       ),夏水迅疾,秋雨淅       ),冬雪皎洁;我们领悟到真挚感人的美好亲情,睹花思人的感动,家人散步的安详温馨;我们感受到孩子成长的童真童趣,百草园里的盎然生机,再塑生命过程中对每一天的       )盼;我们听取了先哲们修身养德的教,感受到了他们对人民的极端热       )、对社会的慷kǎi(     无私。所以,我们学习课文时要深入文本、不求甚解,这样,才有可能真正领悟到文本的思想精髓。

(1)给加点字注音。
(      )       (      )       (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烂màn(      )       淅lì(      )       慷kǎi(      )
(3)语段中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斑斓多彩B.美不胜收C.盎然生机D.不求甚解

(4)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美不胜收的景物”,这句话中的“欣赏”是形容词。
B.“他遇事常常因为胆怯而畏缩不前”,这句话中的“而”是名词。
C.“感受到了他们对人民的极端热忱、对社会的慷慨无私”,这句话中的“慷慨无私”是褒义词。
D.“语文是一个斑斓多彩的世界”,这句话采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
2024-04-26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四、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4. 依次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我们应该怎样活着?活着就应该对生命保持一种__________和尊重。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让生命__________出光彩。能领悟“鸟鸣山更幽”的__________,活着就是一种幸福体验;能欣赏“大漠孤烟直”的壮阔,活着就是一种快乐享受。

A.敬畏   散发   寂静B.敬畏   焕发   静谧
C.敬重   焕发   寂静D.敬重   散发   静谧
2024-04-2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5. 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现代社会,时间就是生命,办事讲效率没有错。随着科技的进步,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事半功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但实践也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
②这样的速成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③事物的发展往往有其规律,违背规律的速成往往先天不足,无异于拔苗助长
④一些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速成”产品,多是以牺牲质量乃至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A.①③②④B.③①④②C.③①②④D.①③④②
选择题 | 较易(0.85)
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不仅议论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
B.经过表决、推举和讨论等程序,学生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C.我们将通过植树造林,使有着“鱼米之乡”美誉的盐城天更蓝,水更清。
D.教育是否兴盛强大,是一个国家兴盛强大的标志。
7. 下列作品中与作者、年代、国别不对应的一项是(     
A.郑振铎——《猫》——中国——现代
B.蒲松龄——《狼》——中国——清代
C.诸葛亮——《诫子书》——中国——三国
D.康拉德•劳伦兹——《动物笑谈》——匈牙利——现代
8. 下列文学作品及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纪念白求恩》中白求恩是一位国际主义战士、美国共产党员、著名的医生,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B.《植树的牧羊人》作者是法国作家让·乔诺,这篇散文按照时间顺序,重点描述了作者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C.《天净沙·秋思》中几个明显具有深秋色彩的事物,通过相互映衬达到情景妙合无痕的效果,真切地表达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D.《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春秋》《孟子》并称为四书,共20篇,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
2024-04-26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五、综合性学习 添加题型下试题

综合性学习 | 适中(0.65)
9. 综合活动
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开展以“弘扬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仿照示例,将句子补写完整。
让信念在奋斗中闪光,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参与了“爱国诗词朗诵会”小组,组员搜集了爱国的诗词名句,准备交流。这时,眼尖的你却发现了其中有一句不是爱国名句。下列选项中不是爱国名句的一项是(       
A.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昭公四年》)
B.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C.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根据本次活动的主题策划不同的活动形式,小明已经想出了两个,请你再帮他补充两个活动形式。
形式一:讲述经典爱国情       形式二:_________________
形式三:_________________       形式四:书写青春座右铭
2024-04-26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六、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属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悟前狼假寐,以诱敌。

狼亦贴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狼》,有删减)

【乙】

胡田村胡姓者,兄弟采旗,深入幽谷。遇巨蟒,兄在前,为所吞,弟初骇欲奔,见兄被噬,遂怒出樵斧,斫蟒首。蟒首伤而吞不已。然头虽已没,幸肩际不能下。弟急极无计乃两手持兄足力与辨争竟曳兄出。蟒亦负痛去。视兄,则鼻耳俱化,态将气尽。肩负以行,途中凡十余息,始至家。医养半年,方愈。噫!农人中乃有悌弟如此哉!或言:蟒不为害,乃德义所感。信然!

(选自《聊斋志异》,有改动)

10.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悟前狼假寐(      )       (2)以诱敌(      )
(3)蟒负痛去(      )        (4)途中凡十余总始(      )
1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语句断句(标三处)。
弟 急 极 无 计 乃 两 手 持 兄 足 力 与 蟒 争 竟 曳 兄 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见兄被噬,遂怒出樵斧,斫蟒首。
13.结合选段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屠户面对狼抓住时机砍杀狼,弟弟砍了蛇头后又把哥哥从蛇口中拽出来。
B.奄奄一息的哥哥在家养了半年才痊愈。
C.屠户非常机智,识破了两只狼的诡计。
D.弟弟重情义,义无反顾地留下来帮助哥哥脱险。
2024-04-26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七、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适中(0.65)
阅读谭嗣同的《潼关》回答题目。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的画面。
15.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流关不解平”。
2024-04-26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八、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阅读相关语段,回答下面问题。

【甲】

行者真个又痛,只教:“莫念,莫念!念动我就痛了!这是怎么说?”三藏道:“你今日可听我教诲了?”行者道:“听教了!”“你再可无礼了?”行者道:“不敢了!”他口里虽然答应,心上还怀不甚,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长老口中又念了两三遍,这猴子跌倒在地,丢了铁棒,不能举手,只教:“师父,我晓得了!再莫念,再莫念!”

(第十四回《心狼归正六贼无踪》)

【乙】

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了元神,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唐僧一见,惊下马来,更无二话,只是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

(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杀僧恨逐美猴王》)

16.以上语段选自名著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17.选段【甲】孙悟空“口里虽然答应”,实际上“望唐僧就欲下手”,揭示了他的____________的天性。选段【乙】唐僧念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这一次孙悟空被唐僧驱逐是“含泪叩头辞长老”,你看到了孙悟空怎样的成长变化?
18.结合整本书,谈谈你最喜欢哪个人物形象,并说说为什么?
2024-04-2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九、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题目。

秋枣儿红

钟读花

①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

②家乡,到处都栽满了枣树。这个季节里,大红的枣儿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流溢着枣香。人,站在村西的山包上,俯视,夕阳之下,村庄如云锦轻覆,煞是美丽;人行街头,举手,即能摘下大颗的枣儿,放入口中,咀嚼着,脆生生,甜润润,齿颊生香。

③这个季节里,总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那个时候,我还小,一到枣熟,就会跑到后园中打枣。枣树是后邻家的,后邻家的枣枝伸到了我们家的后园里。我拿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枣枝,枣子便哗啦啦地掉了一地。有时,石头落到后邻家的院落里,便听到哐当一声,这,一定是后邻家的泥瓦盆被打破了。后邻家的老婆婆就会吆喝一声:别打了,盆破了,落枣后给你送一些。

④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⑤现在想来,那种朴素、醇和的邻里之情,真是让人低回不已。

⑥秋枣成熟的时候,最忙碌的还是我的祖母。几乎每天,她都会到我们家的那几棵枣树下守望,看是否被孩子采摘,看会不会被风吹掉。一旦风起,她就赶紧跑到枣树下,将那些吹落的枣子拾起,放到锅上蒸熟,分给孩子们吃。蒸熟的枣子又软又甜,滑润绵软,别有一种风味。这样的跑动,要一直到落枣结束,看着一堆堆的枣儿,堆于家中。

⑦这时,祖母也会像后邻那样,拿起一只大瓢,盛满枣儿,一家一户地分送。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送完邻里,她还要送亲戚,这个时候,祖母会将枣儿盛到竹篮里,篮口覆上一块红布,极是认真、庄重。她要在中秋节前,将这时鲜的枣儿送到每一户亲戚家,让每一位亲人都吃上这大红的鲜枣。她要给自己的亲人,送上一份节日的吉祥,一份季节的问候和祝福。

⑧所以,后来每当我听到那支歌: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我就想到祖母,忆起祖母那颤巍巍的影像。

⑨如今想来,那个时候的祖母,心中一定充满了无限的幸福。她一定知道:甜美的果实是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而分享就是一种幸福。

⑩晒枣,也是祖母极喜欢的事情。收下的枣儿,要想保存长久,必须晒干,而这,总是要祖母去做的。祖母会找一领箔幛,将枣儿均匀地摊放在箔幛上,守着枣儿,守着太阳,一天天地将枣儿晒干。这个过程,祖母要不停地挑选,将不够饱满,或生虫的枣儿挑出。我喜欢看祖母晒枣的过程,看这个过程中,祖母宁静而安然的情态。她总是那样地专注,专注的目光里,流淌着一种慈祥和满足,将经久的岁月,沉淀为一种明练和淡然。

⑪晒干的枣儿,大部分要卖掉,换来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用以度日。但祖母总是会保留一些的,待到冬日,室外积雪盈门,室内,全家人围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此时,祖母就会捧出一大捧枣儿,提供家人,围而食之。这个冬日,就变得异常温暖,其乐也融融。彼情彼景,日久之后,就凝铸成了一种对家乡永久的思念。

⑫思念家乡:那满村的红艳,那早晨的炊烟,和炊烟下生息的亲人。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9.围绕“秋枣”,本文主要记叙了祖母的哪些往事?
20.请从人物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角度任选其一,赏析文中画线句。

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脸上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

21.第③④两段写后邻家的老婆婆,有何用意?
2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幸福”一词的丰富内涵。
23.从全文看,说说大红的“秋枣儿”凝聚了作者哪些美好的情感。
2024-04-2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13题)

题型
数量
填空题
1
名句名篇默写
1
基础知识综合
1
选择题
5
综合性学习
1
文言文阅读
1
诗歌鉴赏
1
名著阅读
1
现代文阅读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2
阅读与鉴赏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填空题
10.85注音  根据拼音写汉字
二、名句名篇默写
20.94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三、基础知识综合
30.65词语  词义辨析  修辞手法  词类(词性)  注音  根据拼音写汉字
四、选择题
40.65词义辨析
50.85衔接与排序
60.85病句辨析与修改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70.65文学常识综合
80.85文学常识综合  文化常识综合
五、综合性学习
90.65仿写、续写、补写句子  诗歌鉴赏  活动设计
六、文言文阅读
10-130.65小说类对比阅读
七、诗歌鉴赏
14-150.65诗歌鉴赏
八、名著阅读
16-180.65吴承恩(1507-1582)  《西游记》
九、现代文阅读
19-230.65散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