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题 > 按关键字
试题 试卷 专辑
更多:
显示答案
|
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人文主义在西方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评价“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

材料二   ①《十日谈》第四天讲了一个爱情悲剧故事。②亲王的女儿绮思梦达与侍从纪斯卡多相爱,由于地位悬殊,为父亲所不容。③亲王派人杀死纪斯卡多,将其心脏送给女儿,以绝女儿之念。④但悲痛的绮思梦达服毒殉情。⑤在临死前,她对父亲说:“我按捺不住这片青春烈火,我年青,又是个女人,我情不自禁,私下爱上了一个男人,我凭着热情冲动,做出这事来……⑥我们人类的血肉之躯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同样的效用,同样的德性,我们人类本是天生一律平等的。”


(2)请从材料二中摘引一例原文(写出序号),说明《十日谈》如何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材料三   有人认为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是人文主义思想在宗教领域的运用与发展,是人文主义的平民化。它从教会内部破除了封建的旧观念,进一步宣扬了以人为主体的思想。

——摘编自《欧洲文艺复兴史(宗教)》


(3)请结合史实,阐释上述观点。

材料四   “文明”一词最早见于1756年出版的《人口论》。该书三次用到“文明”一词。第一处,揭示了宗教和文明的关系,作为“文明”动力的宗教,压抑人性中的“恶”,引导人们从善并且行为举止要符合宗教规范。第二处和第三处侧重于将“文明”用于指以教养和礼貌为核心的行为,可以看出,“文明”一词凸显与“野蛮”的对立,并强调了宗教与文明的紧密关系。

18世纪末,“文明”一词在欧洲各国传播和使用。启蒙思想家借“文明”来表达其追求的目标:人类理智和知识的进步;社会整体从野蛮的低级阶段到有教化的高级阶段的发展。其中一些思想家已经从球的角度来理解“欧洲”、来理解他们心目中的“欧洲文明”。欧洲话语中“文明”观念暗含的欧洲中心论色彩也在启蒙思想家对该词的理解和使用中被逐渐确立起来。

——陈铭、石坚《启蒙运动时期“文明”观念嬗变研究》


(4)18世纪中期和末期“文明”一词的含义出现了变化,你如何认识这两个时期的“文明”一词。
2019-12-0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400多年前,意大利人利玛窦带着包括古钢琴在内的诸多西方文明成果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才日益密切。利玛窦来到中国后辗转多地,广交仁人志士,了解中国文化,传播西方文明。他的朋友就包括科学家徐光启和李之藻。《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与李之藻结合西方科学和中国实际创作的一幅用中文标注的世界地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在中国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利玛窦还与徐光启一同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为明末研究数学之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推动中国数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他就是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对外传播政策、理论与实践历经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1978年到1999年)。以对外宣传小组成立为起点,《中国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一批对外刊物陆续发行。中国对外传播事业开始逐渐恢复起来,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国家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外宣思想路线。第二次浪潮(从2000年到2017),以中国政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为起点,“央媒”在海外“抢滩登陆”后进一步纵向“深入”海外市场。中国对外传播主体“已经从图书、期刊、报纸、电视、电影、广播、互联网等大众媒介传播,转变成为组织传播和部分地区、部分国家的人际传播”。第三次浪潮以2018年“三台(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一”为起点,媒体融合步入新阶段,媒体格局加速发展,国际传播正拉开全球性战略传播格局的重组生态下,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重组的宏大序幕。2021531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摘编自姜飞、张楠《中国对外传播的三次浪潮(1978-20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利玛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传播三次浪潮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的积极意义。
2024-04-28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