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哲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6 道试题
诗词曲鉴赏 | 适中(0.65) |
1 . 古诗文阅读。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词中描绘的是早春的景色,由“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2)“唱黄鸡”的意思是(       
A.黄鸡报晓
B.听黄鸡鸣叫,新的一天开始了
C.比喻时光流逝
(3)“谁道人生无再少?”这一句运用了_____的手法,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诗句与本词表达的感情一致的项是(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5)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再无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B.人可以青春常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
(6)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浣溪沙”是这首词的词题。_____
②“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是词前的小序,简要介绍了作词的缘由。_____
2024-04-16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4 古诗词鉴赏
诗词曲鉴赏 | 较难(0.4) |

2 . 课内阅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填朝代)_____________(填人名)
2.题目中“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文中“缘”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3.诗句中有三组意思相对的词,找出来写在下边,这些词语的运用说明了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庐山进行了细致观察。

(            )——(            )        (            )——(            )

(            )——(            )

4.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认为虽然细致观察了,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原句)“真面目”指的是庐山的全貌,站在山中是无法看清的,要想全面地看问题,就要跳出局部,从______________上进行观察。
2024-03-21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2024学年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诗词曲鉴赏 | 适中(0.65) |
3 . 课内阅读。

《题西林壁》

                            

                            

1.默写古诗。
2.这首诗是_____代诗人_______写的。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4.这首诗给你带来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1-20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2024学年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诗词曲鉴赏 | 较难(0.4) |
4 . 古诗阅读。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本诗与《夏日绝句》对项羽的评价褒贬不一,《夏日绝句》赞扬的是项羽具有__________________,而《题乌江亭》则借助项羽的事例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诗句中与《题乌江亭》所表达的主题相似的一项是(       
A.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B.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024-01-0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专项训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诗词曲鉴赏 | 较难(0.4) |
5 . 对比阅读。

观书有感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中的“渠”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昨夜江边春水生”中“春水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组诗表达了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形象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观书有感(其一)》以__________________作比喻,向人们阐明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书有感(其二)》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12-3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诗词曲鉴赏 | 适中(0.65) |
6 . 读书之法的第三步要学会“悟”,请阅读下面的古诗并完成练习。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将上面古诗补充完整。
2.这两首七言绝句《观书有感》都出自_____________(朝代)大学问家_____________
3.《观书有感(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观书有感(其二)》借助_____________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2023-12-2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语文园地练习卷
诗词曲鉴赏 | 适中(0.65) |
7 . 看到种植的粮食,你想起了《悯农》这首诗。读一读,回答问题。

悯农(其二)

[唐]李绅

锄禾,汗滴

谁知盘中餐,粒皆辛苦。

1.请把古诗补充完整。
2.用“○”圈出诗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谁(shuí   shéi)                      知(zī   zhī)                 粒(nì   lì)
3.当你看到有人浪费粮食,你会用哪两句诗劝说他呢?用横线在诗中画一画。
2023-12-0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练习卷
诗词曲鉴赏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啊!风

纪伯伦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可看出你的刚毅、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

你从穷街陋巷里带上了疾病的气息,又从高原山野上带来了百花的芳香。这犹如那些宽广的心胸,他们静静地忍受着人生的苦痛,也静静地对待人生的喜庆。

你在这里慢慢腾腾,在那里又匆匆急急,在第三处则是奔跑、驰骋、永不停息。这就好似人的思想,静止则死,活动才生。

(选自纪伯伦散文诗选《泪与笑》,有删改)

1.请根据选文内容,发挥想象,补全下面的语段。
当读到“你时而歌唱,欢笑”时,我想到了“暖风熏得游人醉,______________”(林升《题临安邸》)的温柔;当读到“逢山而升,遇谷而降”时,我感受到了“居高声自远,______________”(虞世南《蝉》)的风度;当读到“你在这里慢慢腾腾”时,我感受到了“不知细叶谁裁出,______________”(贺知章《咏柳》)的悠闲;当读到“在那里又匆匆急急”时,我感受到了“过江千尺浪,______________”(李峤《风》)的迅疾。
2.选文以第二人称“你”来指代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选文,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这就好似人的思想,静止则死,活动才生”这句话带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12-0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4 花之歌练习卷
9 .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写的。诗人在前两句写了自己站在远、近、高、低不同的位置观看庐山,庐山呈现不同的景象。由此可知,诗人眼中的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我从中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3.诗人从不同角度、站在不同位置还是没有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因此总结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也蕴含着哲理,与“当局者迷,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给我们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多方面调查,又要亲身去体验、分析。
2023-11-30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2024学年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诗词曲鉴赏 | 适中(0.65) |
10 . 材料一

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回忆古诗,把诗句补充完整。
2.诗人笔下的梅和雪相争,分不出高下,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特点。梅的特点是____________,雪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3.诗的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试着写出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提示,填写古诗文。
除了这首,还有很多诗文带给我们思考和启示。读读王维的“空山不见人,____________”,我们领悟出短暂的声响反而能衬托出长久乃至永恒的空寂;读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我们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韩愈的“____________,孰能无惑”,我们知道了谁也不是天生就拥有知识,懂得道理。哪怕是神仙也会犯错,不然,李商隐为什么会写出“嫦娥应悔偷灵药,____________”的诗句呢?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敢于探索,不要害怕失败。《尚书》中说“好问则裕,____________”,能做到虚心好学,敢于接受别人意见,就会越来越渊博。
2023-11-1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2023学年河北省定州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