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柯坪湖州国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新疆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9-23 4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由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所决定的。一个民族优秀的作家大都是心怀人民的作家。19世纪初,普希金在《论文学中的人民性》中就提出了人民与文学的联系。正因心中装有人民,他最终才能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代表。同时,文学创作具有人民属性,还是由我们的社会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其它任何制度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是否以人民为中心,是否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某一个或几个少数阶层作为文学创作与工作的目的,这是社会主义文学与其它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学艺术成果的享有者,更是判别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评判者。马克思曾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如何面对和迎接人民的判断,中国文学在百年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也用实践经历提炼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文学什么时候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文学之树就会枝繁叶茂;反之文学之树就会枯萎凋零。这一点,一再为历史所证明。

对于作家而言,真正实践人民文学的路径就是要自觉了解人民的理想愿望,走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听取人民的想法,学习人民的经验,表达人民的心声。人民是一切伟大作家写作的出发点。周扬同志曾讲,“中国作家中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没有一个能够超过赵树理。”今天我们要了解中国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山区的生活,了解那个时代晋东南人民的基本生活情况,赵树理的文学是绕不过的。他的《小二黑结婚》写了一对农村青年男女小二黑、小芹冲破重重封建传统而最终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孟祥英翻身》又写了一个太行山区的受欺压的年轻媳妇在党的引领下如何成为英雄的故事,还有李有才、田寡妇,这些农民身上代言着人民的理想。从某种程度上讲,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农村发展情况的一面镜子,其背后蕴含着独特的时代内容。何以赵树理能做到?因为他不但来自农民,而且始终不脱离背弃农民,他讲述的是真正属于农民的心灵故事。

另外,作家还要提高服务意识,使创作更好地服务人民。来自人民生活的文学创造,必须以满足人民的理想愿望作为主要目标。这一目标要求我们要有服务于人民的强烈意识。

建国初期,作家柳青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为更深入了解农村,1953年他辞去副书记职务,定居皇甫村,在一个破庙改成的住所里住了14年,从而创造出了《创业史》。他的全部心思都在如何使农民过上好的生活上,这也是他小说的来源。

人民是具体而不是抽象的,坚持文学的人民性,作家们还要认真研究不同群众的思想文化需求,以及需求的共性与个性,从而面对一个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政治环境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时代,认清与辨识人民群众对精神产品的需求的多元化、多样化趋势,精心取舍,多用心在内容、形式、风格方面的学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凡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都是由具备相当高的艺术传达力的作家所传递和表达的。这种艺术传达力的获得,没有捷径可走,必得通过增强艺术本领才能达到。真正优秀的文学,必得有能力提升有需要的读者的精神世界,有能力激发这些读者向上向善的情怀。

(摘编自铁凝《与人民同心与人民同行》,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罗斯文学的代表作家普希金心怀人民,他的文学创作体现了人民的属性。
B.在百年发展中,我国文学有过与人民共命运的经历,也有过背离人民的时候。
C.我们能通过赵树理的作品直观把握我国20世纪中叶晋东南农村发展的特点。
D.作家要满足人民的理想愿望,就要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用创作服务人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二段的相关论述增强了后文分析“作家如何与人民同心同行”的说服力。
B.马克思的言论有力支撑了“人民是判别文学作品优秀与否的评判者”这一观点。
C.文章举作家柳青为例,说明了作家在服务人民之路上,有时需要付出艰辛努力。
D.文章从“深入人民”“提高艺术本领”两方面详细论述了践行人民文学的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与社会制度关系密切,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学的特点。
B.人民是文学作品的享有者、评判者,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的地位至高无上。
C.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变化会给作家的创作提出新挑战,增加他们文学创作的难度。
D.优秀的文学作品具备了高超的艺术传达力,就能够满足不同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李贞)】《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可谓是难得的同时收获了收视率与好口碑的综艺节目。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飞速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V”也出言点评,《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收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同时,这样的节目也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资源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曝米花”节目,以博得些许廉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武亦姝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的参赛选手,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

无论是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还是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实际上都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信。网友“美好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编自20172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20170208日《湖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佛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史。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涉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词高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编自2017年02月09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1835岁青年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和学习古典诗词,70.0%受访者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受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收视率超过第一季,再创历史新高,其成功根源在于利用央视这一平台和春节黄金档期。
B.在电视人眼中荧屏是一种资源。《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产生思考,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C.武亦姝、白茹云和王海军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掘,这也更进一步地引发了人们对古典诗词的关注。
D.作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此前文化节目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实质是反映了当前社会大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
B.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但第二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
C.第三则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准。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6.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余

侯发山

康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可是,康百万发现,康家的摊子大了,利润倒没怎么上升。难道是里面有人捣鬼?他通过调查,发现大相公以及各个行当的相公、账房先生及小相公,都是按照他的旨意在循规蹈矩地做事,并没有投机取巧,更没有吃里爬外。原因出在哪里呢?他愁肠百结,百思不得其解。

这天后晌,康百万信步来到了神都山下,想散散心,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黄河黄,河面宽阔,像一幅闪光的黄绸;洛水清,水流平静,河面如清绒的地毯。如果说黄河有男子汉的粗犷,则洛河有女子的婉约。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据说,伏羲创造的八卦图就是根据这一景象画出来的。黄河里走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工的号子抑扬顿挫,此起彼伏……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站在河边的树下,拿着一个大舀子——漏水的勺子,一动不动地盯着水面。

康百万来到老汉身边,顺势坐在河岸上,观看老汉捞鱼。

老汉看了康百万一眼,没有说话,转眼盯着水面。

康百万瞅了瞅老汉身边的鱼篓,发现鱼篓里只有两条二斤左右的黄河鲤鱼,皱着眉头问道,大叔,您啥时候来的?

老汉说,大清早就来了。

康百万不禁惊讶地问,大叔,大半天您就弄到这两条啊?黄河里的鲤鱼不是也不少吗?

你是说我捞鱼的水平很臭吗?老汉似乎不高兴了。

康百万忙说,大叔,没有,我没有那个意思。

忽然,老汉猛地一甩胳膊,舀子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似乎瞬间完成了下水和出水的过程。一条鱼被舀子捞着了,这条鱼不小,有三斤多重。老汉把鱼丢进了鱼篓。

康百万发现了秘密所在,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大叔,您的舀子的洞太大了,只能捞到大鱼,一斤以下的小鱼都捞不到啊。

老汉气呼呼地说,如果舀子底部没有窟窿,想“一网打尽”,大鱼小鱼都不放过,怕是一条鱼也捞不到。

为什么?康百万顺嘴问道。

老汉说,有句古话叫做“漏水的勺子才能舀到大鱼”。这是为啥?因为漏水的那些孔,不但没有影响俺们捕鱼,反倒如渔网一般,减轻了水的冲击力,捕大鱼如探囊取物。

大叔,您说的好像有一些道理。可是,像您这种捞法啥时候才能把鱼篓捞满呀?康百万感到不可思议。

老汉瞪了康百万一眼,恶狠狠地说,我不稀罕小鱼!

康百万闹了个大红脸,不明白老汉为何会发这么大的火。

话不投机,好半天两人都没有说话。康百万觉得无趣,准备起身离去。

老汉瞄了康百万一眼,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康百万说,如果连小鱼也不放过,天长日久,河里还会有鱼吗?不留鱼,俺们渔民日后咋生活?后世子孙咋生存?赶尽杀绝那是自掘坟墓!

“……”康百万张嘴说不出话来。仔细琢磨老汉的话,不禁对老汉肃然起敬,他的话太有哲理了。

当天晚上,康百万失眠了。留鱼?留鱼?留余?康百万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心里一下子亮堂了,兴奋得差点叫起来。

不久后,康百万召集家族会议,大刀阔斧地改变经商策略,其中最主要一条就是,做生意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他说,留余忌尽,忌盈忌满,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留余不但是昌家之道,也是做人之则。随后,他让当朝文状元牛瑄雕刻“留余匾”挂在客厅,作为家训让后世子孙铭记。

此后,康家世世代代秉承留余思想,一直富裕了四百多年。

(原载《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故事情节虽然谈不上紧张激烈,但布局谋篇的技巧纯熟,例如开头写康百万找不出生意利润无法提高的原因,巧设悬念,吸引了读者。
B.作者善用动作、神态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写康百万“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表现了他对老汉的不屑与嘲弄,为老汉生气做铺垫。
C.小说的语言应该与文章的内容相贴合,为内容服务,例如本文人物对话语言十分契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具有明显的生活化、个性化的特点。
D.作者擅长借故事说道理,虽然只叙述了一件平常无奇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哲思,在当代社会也颇有现实意义,让人读来深受启发。
8.文中第二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本文标题“留余”有哪些深刻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19-09-04更新 | 755次组卷 | 17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默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说,与议国事。

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有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公曰:善。以卫铁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王国都市南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因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奏并六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B.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D.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庶孙:庶,非妻妾所生之子,与“亲”相对。庶孙指家族中亲戚后代。
B.社稷:社,土地神;稷,五谷神,二者均为农业的根本。后用以指代国家。
C.连坐:一人犯罪,相关的其他人连带受罚。
D.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大海环绕,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泛指天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鞅年轻时就喜好法家的刑名之学,受到魏国国相高度赞扬并予以举荐,却没能得到魏惠王的认可,后来到秦国,得到秦孝公重用。
B.卫鞅不但有才识,而且胆略过人,公叔劝说魏惠王如果卫鞅不听话就杀掉他,卫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并没有马上逃离魏国。
C.卫鞅的变法并非一帆风顺,为此,他首先说服秦孝公,然后制订法令,再以行动取得民众的信任,做了充分准备后法令才正式颁布。
D.作为富国强兵之术,卫鞅新法涉及从普通民众到宗室贵族各阶层,涵盖军队、司法、生产生活等不同领域,主要包括赏罚两大方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2)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2023-10-1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柯坪湖州国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该诗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此时好友元稹去世,作者体弱多病,官务清闲。
14.对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颈联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了“睡美”。
C.尾联中“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为了说明老翁怕冷。
D.本诗语言自然、质朴,刻画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气息。
15.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礼记·大学》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卫灵公》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4)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月亮从潮水中涌出的雄阔景象。
2023-09-2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柯坪湖州国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刷屏时代,读书何为?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从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入手。一方面,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求知。阅读形式的进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丰富了知识内容的打开方式。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一屏万卷不仅打通了书本与书本之间的障壁,更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知识的           、规律的举一反三,籍由跳转来源”“相关推荐等方式,由点及面、串珠成链,为读者带来一场又一场说走就走的探索遨游

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朱熹有云,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文字留白处的掩卷长思、声画落幕后的            ,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充盈着读者的精神家园。而以此为基础,阅读行为本身的另一种魅力也更加凸显: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让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这种魅力,正是快餐式阅读、           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给予读者的独特馈赠。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融会贯通 意味深长 浮光掠影
B.融会贯通 别有深意 走马观花
C.触类旁通 意味深长 走马观花
D.触类旁通 别有深意 浮光掠影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让思考的力量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
B.让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
C.以思考的力量在笔墨世界中滋养情怀与气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
D.以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
19.下列选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B.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023-10-18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柯坪湖州国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随感也叫读书随笔,其实是散文的一种,你读了一部作品,有所触动,有所思考,写下来就是一篇阅读随感。

阅读随感篇幅短小,。既可以概述文章的人物、事件和情节,又可以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还可以评论作品的情感和主题,也可以联系实际,借书讽今,指桑骂槐。     

阅读随感分“读”和“感”两部分。,“感”要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来谈。比如要谈作品的语言,就要举出具体的例子,不然感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叙写原文要写得简洁,大量复述原著内容,大量叙述事例,只在结尾发表几句感想,就难以成为佳作。既要叙事,。要结合作品谈出自己的看法展现自己的理性思考,使文章呈现出“理趣”。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21.请结合文段内容,为“阅读随感”下定义,不超过48个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意思指有趣味、有情趣,不单调、不枯燥。有意义指有思想、有道理、有价值。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关于二者的比较或争论。

妈妈对看动画片的儿子说,别看《熊出没》了,有什么意义?儿子说,有意思呀。

谈到今后的职业,有人说,今后要搞科研,因为有意义,有人却说没意思

有人说,有意思关注的是过程,有意义关注的是结果。

有人说,有意思讲究外在的形式,有意义更注重实际的内涵。

……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有意思”和“有意义”的区别和联系到底是什么?它们真的是非黑即白、互相排斥的吗?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时评论述类文本
4-60.65新闻、通讯、访谈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探究内容,提出见解非连续性文本
7-90.65其他小说  理解重要词语含义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白居易(772-846)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修辞手法  辨析并修改病句  熟语(含成语)选择题组
20-210.65压缩语段表达题组
六、作文
220.4人生感悟  价值理念  任务驱动型作文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