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西 高二 期末 2024-02-29 9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如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迷娘是歌德在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塑造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意大利少女的形象。“迷娘”原文为法文“Mignon”,意为“宝贝儿”。她姓名不详,只因第一次自我介绍时称“人们叫我迷娘”,故而小说中以“迷娘”称呼她。她早年被人拐卖到德国,流落街头卖艺为生,受尽虐待和摧残,后被威廉搭救并养育成人。她逐渐对威廉产生了难以言说的爱恋,又时时思念着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最终因为无结果的爱情和无法实现的思乡之情而未老先衰、客死异乡。

“学习时代”的第二卷,歌德写了这样两个情节。第八章迷娘跳舞。她的舞姿“矫健、轻盈、敏捷而准确”“她身姿柔软,其严肃庄重却胜于优美悦目”,这唤起了威廉内心的保护欲和同情心,“渴望将这无依无靠的孩子像亲女儿似的装进自己的心坎儿”"用父爱在她心里唤起生活的快乐”。迷娘心里则产生了“一种暗自滋长着的爱情”。第十四章中,迷娘望着威廉,“突然用手按住心口,像是忍受着痛楚似的”“紧紧捂住自己的心口,冷不丁发出一声大喊,身体也随之猛地痉挛”“整个人就像一道泪泉,止不住地流泻”。“在迷惘的瞬间,威廉生怕她会融化在自己怀里,叫他什么也抓不着。”这两个情节表现了迷娘与威廉之间日渐密切的情感关系,迷娘则在吟唱《迷娘曲》时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水到渠成。

在这首诗中,迷娘先后用“爱人”“恩人”“父亲”来表达她和威廉的关系。此时的威廉也不再将她看成一个普通的流浪艺人和仆役,二者之间已经形成了紧密的情感关联,这种关联使迷娘在小说中获得了更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为她后来因深陷单相思、思乡而不得归,最后郁郁而终埋下了伏笔。

与其他女性人物相比,迷娘从第一次出现到最终死去的每一次出场都带有很强的神秘色彩和极为模糊的喻意性,在威廉的成长与修养过程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而歌德把她塑造成一位意大利少女也绝非偶然,它与歌德1786年意大利之旅的关系密切,隐含着歌德对意大利所代表的古典拉丁文明的向往,也代表着正在形成的德国文化对成熟典雅的古典拉丁文明的仰慕。歌德认为正在形成的德国文化需要学习意大利辉煌灿烂的文化,他把意大利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并致力于在自己的作品中营造一个“文学的意大利”。

摘编自远思《“迷娘”形象变化探析》

材料三:

迷娘(之一)

歌德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昂,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

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

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

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岗?

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进,

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

危崖欲坠,瀑布奔忙,

你可知道那座山岗?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想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
B.马克思主义资源,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
C.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源十分宝贵、不可多得,需要耐心研究,全面继承。
D.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三者同等重要,不能偏废。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迷娘”这个活泼美丽的名字后潜藏着意大利女孩儿的不幸身世,二者间的矛盾形成了一种张力,使这个人物更富魅力。
B.威廉将迷娘看成女儿,想努力去保护她,迷娘却逐渐爱上了威廉,这种错位的情感是迷娘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C.《迷娘曲》可以看成德国与意大利两种文化交流产生的结晶,是世界文学史上跨文化资源融通的一个优秀案例。
D.歌德认为学习意大利辉煌灿烂的文化有助于德国文化走向成熟,他仰视、模仿的学习态度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3.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节善用色彩,绿叶、黄橙、蓝天……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令人神往。
B.根据材料二,我们可以推测“圆柱成行,厅堂辉煌”描写的可能是一处意大利风格的建筑。
C.迷娘之所以称威廉为父亲,是因为威廉结束了她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悲惨生活。
D.第三节描绘迷娘想象返回意大利的充满危险的旅程,她渴望威廉能陪她一同回乡。
4.有人指出《迷娘(之一)》采用了与《诗经》类似的“重章叠唱”的方式。请据此分析这首诗的结构,并简要阐明其艺术效果。
5.想要更好地学习和吸收《迷娘曲》这样的外国优秀文化资源,我们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三下枪声

海明威

尼克正在帐篷里脱衣服。他看见篝火在帐篷上投下他父亲和乔治叔叔的影子。他感到好生不安和羞愧,便尽快地脱下衣服,整整齐齐叠好。他感到羞愧是因为脱衣服使他想起了上一晚的事。整天来他都把这事抛置脑后了。

他父亲和叔叔吃过晚饭就走了,带着盏篝灯过湖去钓鱼。他们把小船推下水之前,他父亲吩咐他,万一他们不在时出了什么紧急情况,他只要开三下枪,他们就马上赶回来。

尼克从湖边穿过林子回到营地。他听得见黑暗中的船桨声。他父亲在划桨,他叔叔坐在船尾拉饵钓鱼。他父亲把小船推下水时,他叔叔已经早拿着钓竿坐好了。尼克留神听他们在湖面上的动静,到再也听不见桨声才罢。尼克一路穿过林子走回去,倒害怕起来了。夜间他对林子总不免有点害怕。他掀开帐篷门帘,脱了衣服,摸黑悄悄钻进毯子里躺着。帐篷外的篝火烧剩一堆木炭了。尼克躺着一动不动,想法入睡。到处都没动静。尼克感到只要能听到一声狐狸叫,或者猫头鹰啼啊什么的,就放心了。到目前为止还没什么明确的东西让他害怕。可是眼下他却大大害怕起来。蓦地他怕起死来了。

才两三个礼拜前,他们在家乡的教堂里,刚唱过一首赞美诗,“生命总有一天会断送”。他们唱这首赞美诗时尼克明白了自己总有一天必定会死。这使他感到非常难受。这是他头一回明白自己迟早难逃一死。那天晚上,他坐在过道夜明灯下看《鲁滨孙历险记》,想借此忘却生命总有一天会断送这一事实。保姆看见他在过道上,吓唬他说要是他不去睡觉,就要去告诉他父亲了。他进房去睡了,但等保姆进了她自己的房间,他又出来,在过道夜明灯下看书直看到天明。

昨晚,他在帐篷里就有过同样的恐惧。他只是到了晚上才有这种恐惧。开头倒不算是恐惧,而更像是一种体会。但总是处在恐惧的边缘,而且一旦开了头,一下子就害怕起来。他只要心里真的一吓坏,就马上拿起枪,把枪口从帐篷口伸出去,开上三枪。枪杆朝他反冲得够呛。他听见枪子在林间摧枯拉朽,一掠而过。他躺下来等他父亲回来,但他父亲和叔叔在湖对面还没吹灭篝灯,他就睡着了。

“这混小子,”他们往回划时,乔治叔叔说,“你干吗吩咐他叫我们回去啊?他没准儿被什么弄得大惊小怪了。”乔治叔叔是他父亲的弟弟,一个钓鱼迷。

“啊,得了。他还小呢。”他父亲说。

“这可不是带他跟我们一起到林子里来的理由啊。”

“我知道他胆子特小,”他父亲说,“可我们在他那年龄胆子都小。”

“我真受不了他,”乔治说,“他鬼话特多。”

“啊,得了,别提了。反正今后你钓鱼的机会多的是。”

他们走进帐篷,乔治叔叔拿手电直照着尼克的眼睛。

“怎么啦,尼克?”他父亲说。尼克在床上坐起身。

“听上去像是狐狸和狼的杂种,就在帐篷四下转悠,”尼克说,“有点儿像狐狸,但更像狼。”当天他刚从叔叔那儿学会“但更像”这词儿。

“他没准儿听到了猫头鹰啼叫吧。”乔治叔叔说。

早上,他父亲发现有两棵大椴树长得彼此靠拢,在风中会摩擦发声。

“你看是这个声响吗,尼克?”他父亲问。

“兴许是吧。”尼克说。他不愿再想这事了。

“今后你在林子里可不要害怕了,尼克。没一样伤得了你。”

“连闪电也伤不了?”尼克问。

“对,连闪电也伤不了。碰上大雷雨就跑到空地上去。躲在山毛榉树下也行。它们从没挨过雷击。”

“从来没有?”尼克问。

“我从没听说过。”他父亲说。

“哎呀,听你这么说我真高兴。”尼克说。

……

这会儿他又在帐篷里脱衣服了。虽然他没在看他们,可是他觉察到帐篷上有两个人影。随即他听到小船被拖上湖滩,两个人影便没了。

他听见父亲跟什么人在说话。接下来他父亲大喝一声道:“穿上衣服,尼克。”他赶快穿好衣服。他父亲走进帐篷,在圆筒形行李袋里翻来找去。“穿上外衣,尼克。”他父亲说。

选自《尼克·亚当斯故事集》,陈良廷译

材料二:

作者所塑造的这些硬汉形象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以完整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经历了逐渐成熟和发展的过程。……这些写尼克·亚当斯的小说,介绍了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时隐时现的成长过程,以及硬汉形象诞生及其形成的文化背景。正如著名的海明威研究专家菲力普·杨所说:“小说集中半数的故事都是为了细致入微地展示出一个人物坎坷不平的成长……他首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时是一个男孩,而后成为一个名叫尼克·亚当斯的青年。”在尼克身上,硬汉精神和硬汉品质特征已具雏形。

……

美国作家威勒德·索普指出:尼克是海明威创作的最吸引人的主人公形象,就像他的创作者一样,尼克是一个乐于接受经验、敢于冒险、爱好体育运动、敏感而又勇敢的人。尼克鲜明的自传色彩不言而喻。

节选自黄利玲《尼克·亚当斯:海明威系列硬汉第一人》

6.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尼克的人物形象与海明威本人有颇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将尼克的故事看成海明威的自传。
B.小说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思考死亡是尼克恐惧的深层原因,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蕴。
C.小说中的父亲耐心善解人意、懂得孩子心理,他的教育帮尼克一点点克服恐惧。
D.海明威写了很多尼克的故事,在这些小说中,尼克逐渐成长为一个海明威式的硬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尼克回忆的方式讲述了昨晚和今天早上发生的故事,尼克昨天和今天心态的对比突出了小说“成长”的主题。
B.小说第三段用以动衬静的方式刻画了黑夜丛林的静谧,如暗处的船桨声、狐狸叫和猫头鹰啼,这加剧了尼克的恐惧。
C.小说对乔治叔叔着墨不多,他主要作为父亲的对照人物存在,他不能换位思考、缺乏耐心,突出了父亲的人物形象。
D.小说以开放的方式结尾,读者可以想象父亲会以怎样的方式进一步考验和训练尼克,加速这个“小男子汉”的成长。
8.同学们准备以“成长中的小小硬汉”为题写一组文学短评。请结合材料和读过的海明威的作品,简要列出你的评论提纲。
9.用精练的对话写出人物心理特征是海明威小说的一大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画波浪线的对话如何体现尼克是一个“小大人儿”。
2024-02-1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武等十一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材料二:

常惠,太原人也。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苏武使匈奴,并拘留十余年,昭帝时乃还。汉嘉其勤劳,拜为光禄大夫。是时,乌孙公主①上书言:“匈奴发骑畋车师车师与匈奴为一共侵乌孙唯天子救之!”汉议欲击匈奴,会昭帝崩。宣帝初即位,本始二年,遣惠使乌孙。公主及昆弥②因惠言于汉曰:“匈奴连发大兵击乌孙,取车延、恶师地,收其人民去。使使胁求公主,欲隔绝乌汉,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于是汉大发十五万骑,五将军分道出。以惠为校尉,持节护乌孙兵。昆弥自将五万余骑,从西方入至右谷蠡庭,获单于父行及嫂,名王骑将以下三万九千人,得马、牛、驴、骡、橐佗五万余匹,羊六十余万头。天子以惠奉使克获,遂封惠为长罗侯。复遣惠持金币还赐乌孙贵人有功者。惠因奏请龟兹国尝杀校尉赖丹,未伏诛,请便道击之。惠与吏士五百人至乌孙,发诸国二万人,令副使发龟兹东国二万人,乌孙兵七千人,三面攻龟兹。还,代苏武为典属国,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甘露中,后将军赵充国薨,天子遂以惠为右将军,典属国如故。宣帝崩,惠事元帝,三岁,谥曰壮武侯。

节选自《汉书·常惠传》


注:①乌孙公主:汉武帝以宗室女细君为公主,远嫁乌孙,世称乌孙公主。②昆弥:乌孙国王的名号。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匈奴A发骑畋B车师C车师与匈奴D为一E共侵乌孙F唯天子G救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祭祀牛羊猪具备为太牢,缺少牛为少牢,如《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以一少牢告庙”。
B.股肱,本义为大腿和上臂,常用来比喻处于要害部位、能托付秘密与重任之人。
C.“见拘留”中的“见”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中的“见”字意义相同。
D.薨,古代帝王死称“崩”,王侯重臣死称“薨”,常惠被封侯爵,所以用“薨”。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人中,最终和他一起回国的只有九人,常惠、徐圣、赵终根被任命为中郎,其余六人也得到了相应奖励。
B.甘露三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臣服汉朝。汉宣帝下令为苏武等十一人画像,连同他们的官爵、姓名,悬挂在麒麟阁中,以示对他们功绩的表彰。
C.匈奴联合车师国发兵攻打乌孙;乌孙昆弥和公主通过常惠向汉宣帝请求救援。汉朝发兵十五万与乌孙协同作战,重创匈奴。常惠因功封侯。
D.常惠借奉命赏赐乌孙有功贵族的机会,率领汉朝大军惩戒了曾经杀害汉朝官员的龟兹国,彰显了汉朝威势,巩固了此次大战的成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使胁求公主,欲隔绝乌汉,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
(2)惠因奏请龟兹国尝杀校尉赖丹,未伏诛,请便道击之。
14.常惠随苏武被囚匈奴的经历,和他后半生建立赫赫功业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024-02-1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史五首(其一)

白居易

楚怀放灵均,国政亦荒淫。彷徨未忍决,绕泽行悲吟。

汉文疑贾生,谪置湘之阴。是时刑方措,此去难为心。

士生一代间,谁不有浮沉。良时真可惜,乱世何足钦。

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


注:①此诗写于元稹被贬江陵士曹之后。②刑方措:百姓不犯罪,刑法放置起来用不上。这里指汉文帝吸取秦亡教训,以仁政治国,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怀”四句写屈原被楚怀王放逐后仍在担忧国政,因此行吟泽畔,心神不宁。
B.贾谊被贬长沙后,仍然惦记汉文帝推行仁政的方略是否顺利,因此“难为心”。
C.这首五言律诗明写屈原、贾谊两位古人的遭遇,实则暗含着对朋友的同情和慰藉。
D.“士生一代间”是作者对朋友的鼓励:仕途起伏很正常,不能因此而落寞消沉。
16.在白居易看来,元稹的际遇与屈原、贾谊中的哪一位的遭遇更接近?结合诗句简要阐明理由。
2024-02-15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理解为写梦中情形,也可以看成作者回忆当年的美好生活。
(2《过秦论》中贾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了陈胜起义时装备简陋。
(3)小刚正在创作一部历史小说,其中一章写主人公以劣势兵力坚守孤城,战况惨烈至极。他可以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古诗作为本章的题目。
2024-02-1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如同不能缺少游戏和童话一样,孩子们的成长也离不开音乐。②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③只有音乐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④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了,青少年就能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⑤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用音乐探索以美育人的路径,能够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的要求。在党的百年征程中,红色旋律始终是推动时代前行的美好力量。从《东方红》到《咱们工人有力量》,从《南泥湾》到《我和我的祖国》……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经典音乐充满感染力。让这些作品进校园,能够陶冶性情、塑造品格。然而,目前在中小学生音乐教育中,还存在重视不足、兴趣培养不够、教学体系老旧等问题。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不仅可以音乐教育和其他课程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补足音乐教育的短板。比如,可把音乐和体操体育结合起来学习,使其成为愉悦心情、健康成长的助力。

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在天体中,月亮最为变化多端,它有盈亏圆缺,有新残朔望,有上弦下弦……它还与历法、节令等密切相关。
B.“亘古西吉,边塞莽原,林茂草丰,牛马塞道……”作家樊文举以一首《西吉赋》,道出了对这片土地的赞美。
C.亭子外边,花开得茂盛,小孩儿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儿,嘴里念叨着“一枝,两枝,三枝……”
D.有一个孩子——他是元帅……他把我带到这里来,又带着我们在这里建立了只属于我们的“王国”。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其改正。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第一段有三处存在逻辑错误,请找到其中两处,并指出错误。
2024-02-1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谬法”是一种常见的驳论方法。使用这种论证方法,就是 ,然后从这一观点出发,推导出明显的错误,从而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有人认为“君子慎其独”是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语言,我们今天还使用这些语言,会使思想倒退回封建社会。果真如此,我们今天所说的话, ,且不必说山水草木、日月风雨这些自然事物,“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饱含智慧、言简意赅的名言警句也都来自古代社会,甚至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照那些同志的逻辑, ,那我们今天只好做半个哑巴了。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的“我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老师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别忘了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B.我们在第二章曾指出过“向心式词”意义构成的规律。
C.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
D.校长说:“今天大家要毕业了,但我们不能忘记老师们为我们的成长付出的心血。”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24-02-1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学期学习的选择性必修教材中选择了很多外国文学作品,部分同学对此却有自己的看法:历史背景、文化差异、语言翻译……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让他们很难读得进去外国作品。他们认为,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还是应该将有限的阅读时间放在中国的优秀作品上。全班就此问题发起了一次讨论。请将你的意见写成一篇申论。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2-2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海明威  外国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汉书》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白居易(772-846)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标点符号  逻辑推理选择+表达
21-220.65情境补写  词义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任务驱动型作文  理性思辨  融合·碰撞  文化传播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