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安徽 高二 期末 2024-03-14 9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世界生态文学园地郁郁葱葱,枝叶繁茂,让人眼花缭乱,但如果我们细心品鉴,就会发现规整园地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生态学原则、具身性原则和环境公正原则。

所谓生态学原则,指的是生态学相互联系和万物共生平等的信条。人类成为生态共同体中的普通成员或公民,既不比其他物种高贵,也不比其他物种低贱,是共同体中相互依存的同伴,是漫漫自然演进过程中的伴侣。伴随着工业技术革命的全球蔓延、世界生态形势的持续恶化以及生态学科学的发展,生态文学家们的生态学意识逐渐增强,由朦胧变得明晰,他们甚至直接在生态科学原则的影响和指导下进行生态文学创作。从总体上看,20世纪以来的生态文学处处透露出浓郁的生态科学精神。在这些生态著作问世之初,大众一般都将其看成生态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就是如此。

具身性原则指的是生态作家们通过对人物肉身和非人类自然存在物身体的描写,凸显人和非人类存在物身体的生物性和跨身体性特征,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或共性,从而将人放归自然世界,以抵御人的中心性。该原则旨在明证人与非人类世界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承认和尊重非人类身体的他者性,以强调人的生态责任。对于非人类自然之具身性的描写,往往采取二重书写手法,即突出表现其物质性或生物性和精神性的共在现象。许多少数族裔生态文学家不仅重视自然的精神性,而且还特别看重它的神圣性。在他们的眼中,自然是天、地、神、人共栖的世界,因而伤害自然必遭报应。生态文学家,尤其是传记体生态文学家和生态诗人及其著作中的人物,几乎总是身体力行,融入自然,用肉身去接触自然、感受自然,而后凭自己的直接经验,甚至遭遇自然时所留下的伤痕去确证自然世界的实在性、先在性、第一性和不可还原性,从而能更深刻地感悟自然,提炼出有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沉思考。

如果说生态学原则和具身性原则是生态文学家用于处理人与非人类世界间关系的两条核心原则,那么环境公正就是他们探寻如何在人与非人类世界的关联中实现普遍社会公正之路径的原则。具体而言,环境公正既反对一国内因种族、性别、阶级、文化、信仰及地域的不同而导致在环境资源、环境负担和环境责任等方面的分配不公和环境政策上的歧视性现象,也反对一切形式的国际环境不公和环境歧视,拒斥一切形式的环境剥削和环境压迫。当然,由于作家自身的文化视域、生存境遇及个性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大多仅侧重于种族、性别、阶级、文化、信仰及地域等范畴中的某个或几个侧面,但也因此凸显了自己的创作特色。总的来看,环境公正议题的复杂性在当代生态小说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揭示,也借助小说最为充分地说明了生态与社会之间纠葛的庞杂性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艰巨性。

(摘编自胡志红《生态文学:缘起、界定、创作原则及其前景》)

材料二:

从《诗经》《楚辞》中对自然景物细致描写的诗篇,到后代文人雅士所写的山水诗、田园诗,这些都可以说是中国较早的生态文学。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这是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20世纪80年代,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对环境保护的忽视,自然生态面临严峻威胁。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坚定践行,从根本上扭转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学是时代最忠实的追随者与记录者,于是生态主题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生态文学风华正茂,绿意盎然。梭罗的《瓦尔登湖》、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等国外生态文学作品也都有效地拓展了中国作家的视野,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新颖的创作样态,正日益受到作家的关注和青睐。

2012年以来,国内出现了一批描写建设绿色中国主题的文学作品。哲夫的《水土中国》反映我国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以及成就,讴歌水土保持工作者的奉献精神;何建明的《那山,那水》是对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描写;戴时昌的《让石头开花的追梦人》则真实反映了中国治沙治石的成就。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丰富和充实了世界生态文学的宝库,也为世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

从当下的文本上看,生态文学最重要的主题是保护环境生态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最高利益,其核心依旧是人,许多纪实作品在思想性和审美性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信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态文学创作的视野也一定会逐步打开、拓展。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模式和中国表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学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源于在生态科学原则的影响下承认万物共生平等。
B.环境公正原则拒绝一切形式的环境剥削和环境压迫,探寻实现普遍社会公正之路径。
C.独特渊源、哲学根底及国家政策的导向,使得中国生态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D.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方兴未艾,其中国模式和中国表达为保护世界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知,相对于其他作家,很多少数族裔作家的生态文学作品还特别看重自然的神圣性。
B.两则材料论证结构不同,材料一为总分总结构,逻辑严密;材料二以中国生态文学发展为脉络展开。
C.材料二指出中国生态文学中的许多纪实作品在思想和审美方面的不足,这为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D.梭罗的《瓦尔登湖》、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等作品有效地拓展了中国作家的视野。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具身性原则”的一项是(     
A.苏轼《赤壁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描写他沉浸于自然情境中,达到了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同一的境界。
B.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引用了大量实例和数据,来证明化学物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把专业知识介绍给读者。
C.骆英的《骆英7+2登山记录》记叙了他曾登临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和抵达地球最寒冷的两极,多次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事迹。
D.阿来的《大地阶梯》赋予自然山水以生命,讲到嘉木莫尔多山是战神的化身,人们对其顶礼膜拜,从中获得了勇气的故事。
4.请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
5.如何让中国生态文学在世界上更好地传播?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你的看法。
2024-03-1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春天,天晚了,我来到一个村庄,到一个熟人家去住宿。走进院里,看见北窗前那棵梨树,和东北墙角石台上几只瓦花盆里的迎春、番石榴和月季花的叶子越发新鲜了。

我正在院里张望,主人出来招呼我,还是那个宽脸庞黑胡须、满脸红光充满希望的老人。

我向他说明来意,并且说:

我还是住那间南房吧!”“不要住它了,老人笑着说,那里已经堆放了家具和柴草,这一次,让你住间好房吧!

他从腰间掏出了钥匙,开了西房的门。这间房我也熟悉,门框上的红对联白玉种蓝田百年和好,还看得清楚。

我问:儿媳妇呢,住娘家去了?

不,去学习了,我那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家来一次,接了她出去。孩子们愿意向上,我是不好阻挡的。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

我向他恭喜。他照料着我安置好东西,问过我晚饭吃了没有。我告诉他:一切用不着费心。他就告辞出去了。

我点着那留在桌子上的半截红蜡烛,屋子里更是耀眼。墙上的粉纸白得发光,两只红油箱叠放在一起,箱上装饰着年轻夫妇的热烈爱情的白蛇盗灵芝草的故事,墙上挂着麒麟送子的中堂和洒金的对联,红漆门橱上是高大的立镜,镜上遮着垂璎珞的蓝花布巾。

我躺在炕上吸着烟,让奔跑一整天的身体恢复精力。想到原是冬天的夜晚,两个彼此爱慕共同上进的年轻人走进了新生活;第二年秋季,侵略者来了,年轻的丈夫推开身边的一个走了,没有回顾。

二年前,我住在这里,也曾见过那个年轻媳妇。个头矮小,但身材匀称,微微黑色的脸,低垂着眼睛。除去做饭或是洗衣服,她不常出来,对我这样的外人尤其生疏,偶尔从跟前走过,脚步都是紧迈着,斜转着脸,用右手抚摩着那长长的柔软的头发。

那时候,虽是丈夫去打仗了,我看她对针线还是有兴趣的,有时候女孩子们来找她出去,她常常拿出一两件绣花的样子给她们看。

然而,她现在出去了,扔下那些绣花布……她的生活该是怎样地变化着呢?

一九四一年

(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投宿》,有删改)

文本二:

敌人从只有十五里远的仓库往返运输着炸弹,低飞轰炸,不久,就炸到这树林里来,把梨树炸翻。我跑出来,可是不见了我的伙伴。我匍匐在小麦地里往西爬,又立起来飞跑过一块没有遮掩的闲地,往西跑了一二里路,才看见一块坟地,里面的芦草很高,我就跑了进去。

呀!

有人惊叫一声。我才看见里面原来还藏着两个妇女,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姑娘的脸惨白惨白的。她们不是因为我跳进来吃惊,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我离开她们一些坐下去,半天,那妇女才镇静下来说:

同志,你说这里藏得住吗?

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又说:

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

我说,不能叫他们平白捉去。我两手交叉起来垫着头,靠在一个坟头上休息。妇人歪过头去望着那个姑娘,姑娘的脸还是那样惨白,可是很平静,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苇一样,四面八方是枪声,苇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我问:

你们是一家吗?

是,她是我的小姑子。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子,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

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

可是那妇人也没动,我想她是有些怕我连累了她们,就说:

你们嫌我在这里吗?我歇一歇就走。

不是!那姑娘赶紧抬起头来望着我说,你在这里,给我们仗仗胆有什么不好的?

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我听出来她这个小姑子很任性,逃难来还带着一把小刀子。真是孩子气,她说,一把小刀子顶什么事哩!

姑娘没有说话,只是凄惨地笑了笑。我的心骤然跳了几下,很想看看她那把小刀子的模样。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苇草,什么表示也没有。

忽然,近处的麦子地里有人走动。那个妇人就向草深的地方爬,我把那姑娘推到坟的后面,自己卧倒在坟的前面。有几个敌人走到坟地边来了,哇啦了几句,就冲着苇草里放枪,我立刻向他们还击,直等到外面什么动静也没有了,才停下来。

不久天也快黑了,她们商量着回到村里去。姑娘问我怎么办,我说还要走远些,去打听打听白天在梨树园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

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

我脱下我的来递给她,她走到草深的地方去。一会儿,她穿着我那件显得非常长大的白衬衫出来,把褂子扔给我:

有大襟,可是比你这件强多了,有机会,你还可以换。说完,就去追赶她的嫂子去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芦苇》,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话,既是因为“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又接了媳妇出去学习,也是因为把“我”当成自己人。
B.文本一中写年轻媳妇做饭、洗衣服,对针线有兴趣,以及绣花布等内容,显示了她是千万普通劳动妇女中的一员。
C.文本二中“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是因为“我”这身着装让她们误以为“我”是敌人。
D.文本二中妇人说“这里靠不住”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四面八方是枪声”,“我”是军人,且只是“一个人”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写“白蛇盗灵芝草”和“麒麟送子”等装饰,说明当时的农村难以摆脱封建迷信的影响,凸显年轻媳妇出去学习的难能可贵。
B.文本二中的“苇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既是写具体的芦苇,也写出了景这样的普通姑娘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能安定自己。
C.两则文本风格相近,均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善良勇敢、积极向上的抗日军民形象,都运用了留白的手法,言简意丰,意味隽永。
D.两则文本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让人有亲切感和代入感,既可以帮助表达感情态度,还能更好地调动读者参与二度创作。
8.《投宿》中的老人和《芦苇》中的嫂子都是文中的次要人物。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他们的作用。
9.孙犁曾说:“我们愿意看到令人充满希望的东西,春天的花朵,春天的鸟叫;不愿意去接近悲惨的东西。”这体现了孙犁的创作理念。请简要阐述该理念在课文《荷花淀》和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之得来反王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今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献之A地B所以为C身也D爱地E不送F死父G不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即做人质。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多为王室或诸侯的子弟。
B.“致命”,文中是回复、复命的意思。今多指“可使丧失生命”。
C.“去”,文中有放弃之意,与《苏武传》中“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的“去”不同。
D.“典”文中有主持、主管之意,与“吾与之共知赵国之政”中“知”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怀王去世后,太子需从齐国回楚国继位。面对齐王索地的威胁,太子听从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要求。
B.楚国群臣所献三策,让楚襄王陷入两难境地。在慎子的建议下,楚襄王三策并用,最终化解危机。
C.面对齐国军队,昭常毫不畏惧,誓与东地共存亡,虽年近六十不惜以五尺之身与齐国奉陪到底。
D.齐国兴师进攻楚国东地,讨伐昭常,后迫于秦国的军事威慑,只得向秦、楚寻求和解,东地得以保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
(2)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
14.针对齐国索取东地的难题,楚国大臣子良、昭常、景鲤提出了三种对策,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
2024-03-1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狂 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②篠:xiǎo,小竹,细竹。③裛(yì):滋润。④厚禄故人: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暗示诗人操守。
B.颈联有举一反三之效:故人音信全无,何况新交;幼子尚且面带饥色,家人更不必说。
C.尾联“欲填沟壑”写尽心中的消极与无奈,尽显杜诗思想感情之“沉郁”。
D.该诗将赏心悦目之景与可悲可叹之事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16.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说“老夫聊发少年狂”,请分析苏轼和杜甫“狂”的异同。
2024-03-1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几乎句句见“月”。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虽未着一个“月”字,却用拟人的手法写尽了月无论如何也驱赶不走的缠绵缱绻。
(3)“酒”是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意象之一,但有些文人在诗文中不爱直说“酒”,喜欢用酒的别称雅号或与酒有关的器皿来指代“酒”,借此抒发丰富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3-14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人体的免疫系统分为两种,一种是获得性免疫,比如打疫苗后产生的对某种疾病的免疫力;另一种是自然免疫,是指个体发育过程中自然获得的免疫,或者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后产生的对该病原体再次侵入的不感染状态。

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我们的免疫系统已经具备自我更新和升级的能力,能随时识别并清除大部分入侵机体的细菌和病毒。然而,有些病毒依然能成功躲过免疫系统的监视,侵入正常细胞,并复制出更多病毒。当病毒复制到一定数量,就激活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开始大规模清除受感染的细胞。这一过程可能会促使我们出现发烧和虚弱的症状,但这是机体正常的治疗反应。第一次感染被抑制住以后,免疫系统会把这种微生物致病的所有过程记录下来。 ,免疫系统就能够根据记忆,很容易、很准确、很迅速地作出反应。

你在现实生活中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情绪不稳定,往往容易生病,这是动物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系统的表现。,免疫系统的功能就会紊乱,进而出现各种疾病。因此,促进动物神经正常活动,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中有语病,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2024-03-1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三万里》以诗人高适的回忆为线索,带着观众一起梦回大唐,呈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数十位大唐顶流诗人的群像。观众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感受繁华都市,也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穿行大漠边塞;一起在江城五月的黄鹤楼共赏玉笛飞声,也在烟花三月一同徜徉锦绣扬州。有网友评价说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浪漫。

这种浪漫,包含中国式的视觉表达和审美理念。电影里,李白吟诵《将进酒》的片段被许多观众 ①    。倏然间出现飘逸的白鹤、激荡的江浪、璀璨的银河,上天入海、自由驰骋,诗仙的想象力通过先进的光影技术展现出来,带来视觉的享受,也蕴含辽阔的诗心。

这种浪漫,离不开古典诗词的魅力和意蕴。据统计,《长安三万里》中出现了48首诗词,有小朋友们能跟着背诵的《静夜思》《春晓》,也有《燕歌行》《蜀道难》等流传千古的名篇。小时候背的诗,是长大后才懂的人生。儿时即使是全文背诵,也不过是    ②    ,只有体会过人生百种况味,才能真正读懂此中真意。短短几行文字,能穿越千年时光,让一代又一代人    ③    ,其间蕴含的追寻理想、不畏艰险、积极乐观等精神气质力透纸背、历久弥新,这正是中国诗歌文化的魅力所在。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2024-03-16更新 | 15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二章)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课文中也有不少经典语句,给我们以人生启迪。请以上面语句中的一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做,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孙犁(1913-2002)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双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刘向(约前77-前6)  《新序》(《战国策》整理)  史传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杜甫(712-770)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21-220.65修辞手法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引语式材料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