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绥化市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黑龙江 高一 期中 2021-12-13 149次 整体难度: 容易 考查范围: 政治史(旧)、中国古代史 、文化史(旧)、经济史(旧)、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 《礼记丧服传》中记载:“诸侯之子(非嫡长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称(祭祀)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祭祀)诸侯。此自卑别于尊者也。”材料中的规定主要体现的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内外服制D.世袭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 在先秦文献中,“华”与“夏”初以单字出现,皆指中原人,与周边蛮夷戎狄相对应而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后来,周边异族与华夏族彼此吸收文化成分,逐渐“达其志,通其欲”。这一变化表明
A.民族文化遭到破坏B.天下一统格局形成
C.族群矛盾基本解决D.华夏认同观念强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3. 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对于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褒贬不一。荀子虽然极力发扬孔子思想,但却认为子夏、子游等为“贱儒”;墨家和道家对孔子繁琐的礼仪道德持以否定态度;法家韩非子虽然推崇孔子,但认为其思想早已不合时宜。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了
A.诸子学说争鸣远多于融合B.诸子思想开始兼收并蓄
C.当时的思想氛围较为自由D.社会变革促进思想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4. 秦统一后在地方兴郡县,郡守、县令需要定期上报赋税收益、户口统计、治安状况;郡县下设乡,并置三老、啬夫、游缴,分别掌管教化、赋役、治安;乡下有什、伍,并行连坐之法。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措施
A.扩大了地方官员的权限B.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C.完善了地方的行政制度D.推进了基层的社会自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5.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汉武帝的这些举措
A.完善了市场监管立法B.加强了商人的户籍管理
C.抑制了富商大贾势力D.加剧官营与民营的竞争
2021-10-13更新 | 305次组卷 | 27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华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6. 下表为汉末至隋朝官府藏书情况。据此可推知
A.时局动乱致使官府藏书下降B.造纸术的进步方便了官府收藏书籍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藏书增长D.印刷术的诞生促进书籍数量的增长
2021-12-13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7. 以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琅琊王氏控制了晋廷的军政大权,形成了“主弱臣强”的局面,东晋政治陷入一种“不平常和不正常的状态”之中。这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B.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权
C.逐渐取代了皇权政治D.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8. 唐太宗提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四海之家,不私于勋旧,不问尊卑贵贱”。春兰秋菊,各具特色,天下之人,才德各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说明唐太宗
A.唯才是举,知人善任B.戒奢从简,休养生息
C.信任贤才,注重纳谏D.赏罚分明,重视教育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9. 唐代诗人杜甫在《忆昔》中说道:“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材料主要反映了唐朝
A.交通道路宽广B.对外交往活跃C.社会秩序安定D.邻里关系友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0. 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而在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这一变化
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B.使政府财政收入明显下降
C.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D.有利于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1. 韩愈在《原道》中提出了著名的“道统论”,认为先王之道有一个远比佛教更早的,自尧舜以至于孔子、孟子的传道顺序,这实际上就是儒家倡导的“仁义之道”。在此,韩愈意图
A.复兴儒学B.进行思想解放C.弘扬佛学D.实现三教并行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2. 唐政府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外国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反映了唐朝
A.良好的文化氛围B.频繁的对外交流
C.发达的商品经济D.开明的对外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4. 因陕西战事失利,宋神宗下令斩一漕臣。宰相蔡确以“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不愿陛下破坏了这个规矩而阻止。宋神宗随后下令将漕臣流放;门下侍郎章惇则说:“如此即不若杀之;士可杀,不可辱!”宋神宗只能无奈的说:“快意事便做不得一件!”这反映出宋朝
A.皇权受到相权的挑战B.士大夫享有较高地位
C.中央集权不断地深化D.权力制衡机制已建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7. 在宋代,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需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宋代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繁荣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C.门第观念的消失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
2020-11-04更新 | 296次组卷 | 18卷引用:黑吉两省十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8. 有学者说:“承接两宋的元杂剧,演出的场所往往在市井坊间,演出的人员是歌妓戏子,内容方面更多地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甚至在一些元杂剧作品中,下层人物甚至成为主角。”据此可知,作者强调元杂剧
A.注重演绎、重现历史故事B.具有伦理教化的功能
C.呈现世俗化、娱乐化趋势D.达到古代戏曲的高峰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9. 某一著作是使用畏兀体蒙古文撰写的,对于从整体上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一著作是
A.《百家姓》B.《授时历》C.《梦溪笔谈》D.《蒙古秘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0. 朱元璋于1382年仿照宋朝的制度建立了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秩五品,备顾问,却又无与机要,命令“不得平章军国事”,“帝方自操柄,学士鲜所参决”。这一举措说明
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C.制衡机制得到完善D.内阁决策权被削弱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21. 《明史》载:“终明之世,通倭之禁甚严,闾巷小民,至指倭相詈骂,甚以噤其小儿女云。”材料反映出明朝
A.社会秩序日趋混乱B.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C.军事力量十分薄弱D.倭寇之患较为严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22. 雍正帝指示各项事件应如何办理,有时向军机大臣询问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以作出裁决。军机大臣根据旨意,草拟文书。上谕形成后,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直接发给有关官员。由此可知,军机处的基本职责是
A.制定国家军务政策B.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C.负责执行国家政令D.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23. 清廷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材料表明清朝时对边疆地区
A.实行民族分化政策B.推行人口迁移政策
C.采取因地制宜政策D.实施军民分治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4.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写道:“人生最苦为行商,抛妻弃子离家乡。餐风宿水多劳役,披星戴月时奔忙。”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人具有
A.艰苦创业精神B.诚实守信精神C.经世济民精神D.团结协作精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5. 王阳明提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B.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
C.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D.动摇了社会等级观念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后,首要考虑的是用何种手段控制这个版图辽阔的大帝国。秦始皇独许李斯推行郡县制而否定王维等人提出的分王子弟的建议,固然出于集权的需要,同时也是接受历史教训。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证明,西周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并作出结构性的整体转换,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否则新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就无法建立。这就是当时的大趋势,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管理方法。

——摘编自马辉齐书深《中国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

材料二   元世祖后期行省具备“分镇方面”“方面之权”“方面之寄”权利,即行省是由中央派遣至各地区,代表中央统治管理地方事务。朝廷分设的十行省均有自身的作用,如江浙、湖广等地的行省主要负责镇压民众、征收赋税,为方便朝廷联络,其治所多在水陆交通要道;而陕西、河南、云南等行省,由于位于关中地区及西南边陲,其行省分布在军事要地。随着元朝疆域面积的迅速扩大,行省作为一级行政区域,其管辖面积比前朝要大。元朝之前中央在划分一级行政区域时多借助高山位置、大河走向来确定行政区域。通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国家的统一,并通过以北制南、犬牙交错的方式对各疆域进行整合,通过一个行政区域的管理增强多民族统一。

——摘编自曹兴兵《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与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行省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元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价值。

三、论述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名校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四、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名校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强调“王道得以民心为本”,“发政施仁,所以王天下之本也”。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体恤民众,必须为国家的长远安定做打算,征赋税应该取之有度,不能竭泽而渔,避免造成民心的背离。他主张朝廷要“勤恤民隐”,以减少灾荒,消除民众对抗朝廷的隐患。繁重的夫役妨碍农业生产,朝廷应该轻夫役,爱养民力,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针对当时土地经界混乱、赋税不均的状况,朱熹还提出清丈土地合理负担赋税的主张,以纠正“贫者无业而有税……富者有业而无税”的现状。

——摘编自郭廷廷《试析“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

材料二   传统民本思想衰退的事实,激发了明清思想家改革的志向,他们在传统民本思想无路可走时,诞生了“新民本”思想。明清民本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批判和清算,对君主专制作了揭露和抨击。如果说古代人们对国家兴亡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话,那么到了明清之际,关心国家和政治的人群扩大到全体民众,所以才会出现“亡天下与亡国”之辩。他们尝试在君臣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同事型君臣关系,而且普遍主张君民平等,即朝廷的官员不一定是富贵者,平民百姓不一定是低贱的。

——摘编自石春艳《明清民本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的民本思想及其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本”思想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代表人物(至少两个)。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政治史(旧)、中国古代史 、文化史(旧)、经济史(旧)、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试卷题型(共 28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25
材料分析题
2
论述题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政治史(旧)
2
中国古代史
3
文化史(旧)
4
经济史(旧)
5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65宗法制实行的目的、含义和内容  宗法制单题
20.65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单题
30.85“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单题
40.65郡县制单题
50.65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单题
60.65造纸术单题
70.65东晋的兴亡与士族的兴盛单题
80.65贞观之治、武则天和武周政权单题
90.85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单题
100.65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单题
110.65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单题
120.85中外文化交流(魏晋-隋唐)单题
130.85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单题
140.65宋代君主专制的演进单题
150.85辽与西夏单题
160.85主要的手工业部门  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单题
170.65宋元的商业 单题
180.85元曲单题
190.85少数民族文字单题
200.65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单题
210.94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单题
220.85军机处和密折制度单题
230.8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单题
240.65明清的商业 单题
250.65陆、王心学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260.65元朝的地方管理
280.4北宋五子、朱熹的思想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三、论述题
270.65科举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