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02 道试题

1 .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独具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的历史进程还依然延续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实现局部统一或“大一统”的各王朝都以“中国”正统王朝自居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林文勋《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

材料二   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国”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3-28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场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元大都的布局形制最接近《周礼·考工记》规划理念,即“前朝后寝”“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特点;明太祖在南京建帝王庙,对历代帝王圣贤进行祭祀;清乾隆年间,享祀帝王人数多达188位,包括各民族政权的帝王。上述现象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A.民族交融B.文化认同C.政治延续D.疆域开拓
2024-03-2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3 . 元明时期,多使用“华夷一统”来反映社会状况。清前期,官方文献忌讳以满族为“夷”,拒绝将“华”置于“夷”之前,通常使用“中外一统”作为替代;清中期以来,官史文献中“中华一统”等文句接续出现。这一变化过程说明(     
A.民众国家认同增强B.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
C.华夷观念逐渐消除D.文化共同体发生根本改变
4 . 清政府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从1635年到1792年共编为18盟、201旗。各旗之间划定游牧地界,不得互相统属私自往来,旗上设盟,以协调不同旗之间的关系。这种盟旗制度(     
A.延续了传统羁縻政策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在边疆地区广泛推广D.随着清朝灭亡而消失
2024-03-11更新 | 286次组卷 | 2卷引用: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382年,云南丽江木氏归附明王朝,被任命为丽江府土官知府,世代承袭。1723年,云贵总督高其倬上奏曰:“……木钟在地方亦不能管辖,且恐贻误地方。丽江府原设有土知府一员,流官通判一员,今将知府改为流官,将通判改为土官。”奏疏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这反映出(     
A.改土归流政策在边疆地区得到了落实B.云南丽江开始进入全国统一政权版图
C.行省制导致了地方督抚权力不断扩大D.边疆土司制度在清朝已经被彻底废除
2024-02-01更新 | 79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索伦是对清以前居住于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中上游的鄂温克、鄂伦春、及达斡尔民族的概称。索伦语类满语,达斡尔(旧称达呼尔)语接近蒙语,但到康熙末年都已出现了“其中间杂汉语”的情形。嘉庆年间,内地赴东北地区贸易的晋商与索伦交易,发现“皆通汉语,问答如流”,这有利于(       
A.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汉语成为少数民族通用语言
C.满汉民族交融加快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以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即五族共和。这一时期(1912~1928年)的中华民国国旗也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五族共和之意。

——摘编自杨梅《中华民族概念在民国教科书如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念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原因。
2024-01-27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清初,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外,还对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等进行祭祀…乾隆帝更是提出了“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这反映了(     
A.清朝皇帝对外族文化的喜爱认同B.君主专制空前强大
C.清政府努力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D.中央集权日益发展
2024-01-2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实验中学、一百中学、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中学、同仁市第一民族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民族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清初保持满族传统的宁古塔人,“尚淳实,耕作之余,尤好射猎。近年汉字事件日增,竞谈文墨”。乾隆五十七年,乾隆帝降旨:“盛京等处旗民杂处,而地广土肥,贫民携眷出口者,可藉资口食,即人数较多,断不致滋生事端,又何必查验禁止矣。”乾隆帝的上述举措(     
A.试图改变清廷闭关自守政策B.促使汉语逐渐成为满汉通用语言
C.导致满汉民族交融步伐加速D.推动汉民开始大量移居东北地区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八旗汉军作为清廷的重要军事力量,在入关占领全国和驻防各地的军事行动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入关日久,清廷对八旗恩养的弊端逐渐显现,人口增长、物价高涨、奢靡浪费等日益威胁旗人的生计。康熙、雍正两帝在处理八旗问题上屡屡受挫,乾隆七年(1742年)明发上谕,鼓励除“从龙人员子孙”外的京师禁旅八旗汉军出旗为民,空出的兵额以满蒙八旗调补。为保证汉军出旗的顺利完成,清廷最初采取了一些善后措施,如出旗后户籍归属地的选择自由、出旗官员的照旧承袭与一体仕进、针对不同官缺人员的区别对待等。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福州进行试点,之后广州等地在实施过程中有所修改和完善,但仍然秉持公私兼顾、维稳为主的方针。经过近40年的努力,约半数汉军完成出旗。清廷以牺牲汉军旗人利益为代价,暂时和部分地保障八旗核心——满蒙旗人的利益。

——摘编自范传南、吴丽华《乾隆年间八旗汉军出旗善后问题探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年间八旗汉军出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年间的八旗汉军出旗政策。
2023-12-1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