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3月)历史试题
河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6-13 1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政治史(旧)、中国古代史 、经济史(旧)、文化史(旧)、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史学热点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1. 王国维认为:“周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而尊尊、亲亲、贤贤、男女有别四者之结体也,此之谓民彝……欲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必于是乎观之矣!”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
A.重视以德治国的统治观B.重德治轻刑罚的治理理念
C.分封制的等级规范森严D.宗法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 “国人”是西周至春秋时期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是当时社会统治宗族的成员,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拥有广泛影响力。西周时期“国人”势力开始形成,春秋时期社会影响力达到全盛,战国时期逐渐退出政治历史舞台。“ 国人”社会影响力的变化,反映了
A.分封制度已被完全废弃B.宗法秩序逐渐走向混乱
C.国家治理模式的新发展D.社会组织结构日趋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3. 西周有严格的姓氏制度,姓在于“明血缘”、“别婚姻”,实行“同姓不婚”制度;氏在于“标身份”、“别贵贱”,秦统一后,姓氏不再作为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有自己的姓氏,且姓与氏之间区别逐步消失,合而为一,这一变化表明
A.姓氏制度影响力消失B.贵族与平民社会地位趋向平等
C.宗法制度逐渐地瓦解D.国家统一影响传统的婚姻观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4. 春秋早期,各诸侯国境内多有荒草杂木之地,到战国中期有的已是“无长木”“无雉兔鲋鱼”的农业生产区。这一变化表明
A.铁犁牛耕得到普及B.人居环境已急剧恶化
C.土地兼并日益加剧D.生产力水平得到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5. 先秦时期一思想家认为:国弱则民强,民强则国弱。主张君民对立,应对民加强统治。以下言论与该思想家同属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A.“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B.“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爱人者,此为博焉;利人者,此为厚焉”
D.“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
2022-06-1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3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6. 有学者认为,焚书坑儒,是一个用真实的焚书和虚假的坑儒巧妙合成的伪史。编造的目的,在于将儒家的经典抬举为圣经,将儒生们塑造为殉教的圣徒,为儒学的国教化制造舆论。这说明
A.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B.历史事件永远无法确定其真实性
C.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D.历史叙述真实性取决于作者态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7. 汉代,北方的铁犁牛耕技术已在江南地区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但东汉以后,江南再次出现“东南以水田为业,人无牛犊”的局面。另据考证,秦汉时期江南铁制农具出土地点大都在北方移民比较集中的地区。这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A.先进的耕作技术尚未实现普及B.南方战乱频繁导致经济衰退
C.南北经济的区域差异不断扩大D.江南地区人地矛盾逐渐凸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8. 刘邦晚年与心腹之军功大臣订立了“白马之盟”。一方面保证了刘氏皇室独享王位的权力,另一方面,军功大臣因功而侯,因侯而相,形成了以丞相为核心的政府权力机构,事实上造成了政府权力对皇权的分割。这表明汉初政权
A.形成了郡国并行的政治局面B.实现了权力分配的政治妥协
C.践行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D.优化了中央各部门相互关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9. 汉代之前民间信仰的主要对象是自然事物及某些有功于民的古圣先贤,而到了汉代,一些“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为人淳厚”“视民如子”的官吏也成了民间信仰的对象。这反映出汉代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选官制度的改革
C.主流价值观的变动D.君主专制的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0. 汉武帝时,在长安设太学,置五经博士,“以养天下之士”。据史料记载,武帝时学生仅50人,昭帝时100人,宣帝时200人,元帝时达1000人,成帝时增至3000人。太学的设立和发展
A.拓宽了官员晋升的渠道B.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C.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1. 有学者认为,汉武帝实行的“独尊儒术”,重视的是稳定统治,强调的是“周礼”,是复古。它把全民族的精神生产力引向了对先辈遗留下来的“经书”的学习,引向了“整理国故”,这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严重阻碍作用。该学者意在说明“独尊儒术”(       
A.维护了政治统一局面B.不适应当时统治的需要
C.带有一定的保守色彩D.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2. 超越等级身份占有土地被称为“田宅逾制”。秦汉法律对田宅逾制均给予严厉打击,汉代规定刺史以六条察郡,第一条就是察禁田宅逾制,违反者则要根据情节轻重被判坐牢或杀头。秦汉法律打击田宅逾制
A.促进了身份等级制的建立B.限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C.强化了刺史监察的权威性D.说明封建土地制度已经成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13. 东汉灵帝登基时由窦太后临朝听政,其兄长窦武为大将军把持了朝政。灵帝成年后借助宦官除去外戚势力,故宠信十常侍,张让、赵忠等人横征暴敛、卖官鬻爵,其党羽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汉灵帝去世后,十常侍立刻失势,先后被诛杀。这实质上反映出
A.皇帝利用宦官削弱外戚权力B.外戚与宦官权力起伏源于君主专制
C.东汉通过制度建设抑制宦官D.外戚和宦官是导致政治黑暗的根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4. 东汉光武帝下令“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将民间品评歌谣作为郡国长官政绩考评参照;明帝时,荆州刺史郭贺因百姓赞“厥德仁明郭乔卿,忠正朝廷上下平”,被赐以三公之服。据此可知,东汉民间品评谣谚(       
A.起到监督官吏的社会作用B.是九品中正制的雏形
C.成为考核官吏的主要依据D.遏制了地方官员贪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15. 开府原指一定职位的文臣武将成立府署,自选僚属。汉初,惟三公可以开府。汉末,大将军、将军亦有开府者。魏晋以来,得以开府者渐多,因用开府仪同三司之名,以示区别。但《大明律》吏律规定,大臣私自选授官吏者斩。该变化反映了
A.选官之权收归中央B.避免出现冗官现象
C.维护君主尊严和权力D.防止朋党之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7. 曹魏景元四年,蜀汉后主刘禅面对司马氏强大的军事压力,主动献降。司马氏将蜀汉的军政实力派人物和有声望的士人,一律迁往中原。据《华阳国志●大同志》记载,随后主刘禅迁往北方的就有三万家之多。“蜀人北迁”这一-做法旨在
A.促进民族融合B.发展北方经济
C.重构中原秩序D.瓦解地方势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8.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有相当的篇幅讲论供应城市需求的农产品种植和生产管理,如在蔬菜方面种葵、蔓菁、胡荽等,经济作物种红花、栀子、蓝等。这反映出,该书
A.固守传统小农经济B.力农致富的求利思想
C.倡导南北经济交流D.农商皆本的经济主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9. 据睡虎地秦简等记载,秦朝百姓可按一定程序向官府借用官营作坊生产的铁农具,用后按时归还。如农具正常破损只需“为用书,受勿责”,即书面说明情况而无需赔偿。上述做法(     
A.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B.推动铁犁牛耕普及
C.促进了官营手工业发展D.减轻百姓赋役负担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20. 西汉名士王褒曾和奴仆立下《僮约》,以劳务合同的形式,规定了奴仆的义务,其中奴仆必须承担农耕、渔采、伐木、制作等劳务,还有卫戍田庄的责任。据此可知
A.西汉开始出现雇佣劳动B.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加强
C.庄园经济不利于国家稳定D.门阀政治扩展到经济领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1. 唐朝前期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官员巡回监察,“御史出都”对地方有巨大的震慑作用。唐中后期,巡使地方使臣演变为常驻地方使臣,集行政权与监察权于一身,自己监察自己。这一变化的影响是
A.最高监察机构名存实亡B.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
C.中央对地方监察权力弱化D.官吏贪腐现象得到有效整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