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庆阳市庆阳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甘肃 高二 期中 2022-07-25 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选修(旧)、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史(旧)、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现代史 、政治史(旧)、文化史(旧)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2.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
A.诸侯国的国君B.新兴地主C.奴隶主贵族D.士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 《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新兴地主B.立功将士
C.没落贵族D.富裕农民
2022-12-08更新 | 43次组卷 | 77卷引用:2010年河南郑州四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名校
4. 认为商鞅变法是实现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主要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
C.废分封,行县制
D.重农抑商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名校
5. 秦汉以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经济方面大都执行
A.重商主义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自由放任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6.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伴随生产工具的进步,古代社会劳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表明
A.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推广B.当时民众的赋税非常沉重
C.统治阶级鼓励小家庭政策D.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形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7. 商鞅认为民贫才会求“赏”,而国富才能给“赏”,两者皆备则朝廷便能以“重赏”驱民去干任何事情,因此国家“利出一孔”而人民“家不积粟”是最理想的。这说明商鞅意在
A.强调“国富民贫”的治国之术B.打着平均主义旗号扩充国库
C.通过经济的垄断以增加国力D.强调治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8. 把鲜卑与汉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措施是
A.讲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改籍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9. 488年,北魏孝文帝特制令格,曲法伸情,对于身犯死罪,父母、祖父母陷入绝嗣和无人赡养者,让他们暂留在家养老送终后再执行死刑。这一规定体现了
A.延缓了社会矛盾的爆发B.消除了民族交融的障碍
C.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D.恢复了儒家的合法地位
2021-09-10更新 | 884次组卷 | 22卷引用:百师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河北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11.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
③都城偏远④南朝政权的威胁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2. 下图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体现了这一时期社会文化习俗的演变,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对孝文帝改革做出评价:“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有的有了。”这说明
A.汉民族文明对少数民族文明的单向融合
B.汉胡文化交流有利于隋唐文化包容性的发展
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D.导致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文化消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3. 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政治形势混乱,但十六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于建立割据政权,如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在修建都城时宣称“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魏孝文帝更是志在“南荡吴越,复礼万国”。这可以说明当时(     
A.大一统思想普遍存在B.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C.统一趋势逐渐加强D.南朝局势相对稳定
2021-05-24更新 | 644次组卷 | 15卷引用:重庆市江津中学、铜梁中学、长寿中学等七校联盟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名校
14. 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的是
A.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
B.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
C.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
D.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5. 有观点认为,历史上以三长制“治民”的措施,实质上是重新调节君权与族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的长远之计。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A.厘清宗族脉络B.促进民族交融C.保障财税征收D.加强中央集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