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九师联盟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新高考)
全国 高三 阶段练习 2022-10-18 48次 整体难度: 较难 考查范围: 政治史(旧)、中国古代史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史(旧)、文化史(旧)、中国近现代史 、史学热点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 西周实行“同姓不婚”制度。春秋时,鲁昭公从吴国娶回夫人,由于鲁国是周公封地姬姓,吴国也是姬姓,时人指责鲁昭公“君而知礼,孰不知礼”,甚至该夫人过世后也不能执行夫人一级葬礼。这说明当时(     
A.分封制度遭到破坏B.宗法分封互为表里
C.宗法观念影响较大D.诸侯争霸连年不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2. “礼”和“乐”最早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祭祀天地鬼神的宗教仪式。在夏商周时期,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在儒家伦理教化思想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传统文化而传承千年。据此可知,礼乐文化
A.起源阶段已经具有神权色彩B.体现出与儒家文化同宗同源
C.在原始社会有思想控制作用D.依托于儒家思想而发展成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3.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以郑国攻占许国,并与鲁国自行交换许国的田地等事件为借口,正式宣布剥夺郑庄公"左卿士"的职位。郑庄公就此不再朝觐周桓王。周桓王亲率周、陈、蔡、卫四国联军前来讨伐郑国。这反映出当时(       
A.周制仍保有原始民主的遗存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特点D.周制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4. 汉代前期,汉高祖将一般政务完全交付丞相,由丞相全权处理。从汉武帝开始到汉宣帝,皇帝将一些侍从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汉武帝此举(       
A.促使决策机制逐步走向专业化B.旨在调整中枢加强专制统治
C.致使政府行政效率不断地提高D.缓和了中央各部门间的矛盾
2022-05-06更新 | 489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南省许平汝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押题信息卷(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5. 在谈到秦汉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时,有学者说:“《秦律》中有'如果保举被废除官籍的人为吏,就要受到交纳两副铠甲的处罚’。无独有偶,汉代律令中也有'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和山阳侯张当居为太长时因荐举子弟多不符实而受到免职的处罚”的记载。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汉时期(     
A.官吏选任注重实际从政能力B.推行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C.国家注重所荐举官吏的质量D.道德品质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6. 《隋书·食货志》云:“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北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立南徐州。侨州郡县设立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B.提高了地方行政的效率
C.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D.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
2017-08-06更新 | 248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7. 赵绍祖在《新旧唐书互证》中说:“唐中叶以后,节镇加宰相衔者极多,谓之使相,亦称外宰相,非真宰相也。唐朝的外宰相名号多以节度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如天宝十五载六月,授剑南节度使”崔圆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据此可知,唐朝后期的外宰相名号制度(     
A.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B.体现了朝廷对节度使的笼络
C.完善了中枢权力运行机制D.为以后宦官擅权埋下了隐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8. 北宋最大的三个外贸港口是杭州、明州(宁波)与广州。南宋时期,泉州的贸易额已超越广州,成为全国第一大港,杭州的重要性有所下降,明州大幅超越杭州,广州仍维持重要地位。上述变化(     
A.改变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B.适应了区域对外贸易的需要
C.反映了北方经济的不断衰退D.体现出南方城乡差距的缩小
2022-10-08更新 | 247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9. 行省、行枢密院、行御史台是元地方行政、军事、监察的三大机关。《行台体察条例》规定行御史台有权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元朝的这一制度设计(     
A.折射出行省地位的下降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说明行省体制已固定化D.表明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0. 明代儒学家王艮在阐发他的“尊身立本”的思想时,把满足人的物质欲求看作“尊身立本”的必要条件;李贽则认为:“夫圣人亦人耳……则不能不衣不食。绝粮衣草面自逃荒野也”。据此可知,两位思想家都(     
A.肯定人私欲的正当性B.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传统道德精髓
C.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D.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