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14-2015学年福建福州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1
福建 高一 期末 2015-09-29 158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经济史(旧)、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认为古代政府的抑商政策,“名为抑商,实为抑民间之商而重政府之‘商’”。下列最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秦国禁止弃农经商B.西汉盐铁官营政策
C.唐朝限制商人科举D.明清御用官窑瓷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4. 在中国古代,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东欧和北非地区是在(     
A.汉代B.唐代C.宋元时期D.明清时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5.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三洋;五丝八丝广段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这种机构的设置反映了当时我国的经济政策是
A.闭关锁国B.重商主义C.“朝贡”贸易D.海外殖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6. 近代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一系列的通商口岸,这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促进自然经济发展B.卷入西方世界市场
C.推动了商品化进程D.传播新式生产方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7. 1866年,左宗棠设立了福州船政局。它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造船厂与法国商定合同,五年内由他们监造大小轮船16艘,并训练中国学生和工人。对福州船政局认识正确的是(     
A.是私人投资的民族工业B.是中国第一家军事工业
C.推动福建地区工业化水平D.便利西方对中国经济入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8. 下图系福建省档案馆馆藏文献,对此分析认识正确的是(     
A.能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
B.国货因物美价廉受到大众普遍欢迎
C.提倡国货运动是福建首先倡导推动
D.国货与洋货在市场上存在激烈竞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11. 1958年8月前后,新华社先后报道湖北长风农业社早稻亩产15,361斤;安徽高丰农业社试验田早稻亩产16,260斤;湖北麻城建国第一农业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36,956斤。上述报道反映的现象是(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执行“一五”计划
C.“大跃进”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3. 有人把中国1979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第一扇窗”比喻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
C.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4.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下列对小岗村改革的影响分析有误的是(  )
A.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D.个体小农经济彻底消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5. 1674年“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更名为纽约市(City of New York),下面漫画
(图1、图2)反映了更名后两个国家关系,这两国最有可能是(     
A.葡萄牙与西班牙B.荷兰与英国
C.英国与法国D.美国与法国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16. 英国1786年每百支棉纱价格为38先令,1800年下降到9.5先令,1807年为6.75先令。导致棉纱价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科学进展B.棉纺技术的革新
C.城市人口增加D.城镇化加快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7. 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000万吨。能够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A.电灯的发明
B.飞机的发明
C.蒸汽机广泛使用
D.内燃机广泛使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8. “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1929~1933年经济危机
A.破坏性严重B.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C.持续时间长D.加剧各国之间矛盾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9. “只要大公司大企业得到繁荣,千百万失业劳动群众最终也会得到好处”,他乐观地预计,危机只是暂时的,“繁荣就在眼前”。这是一位美国总统对当时时局看法,这位总统是(     
A.胡佛B.罗斯福C.肯尼迪D.克林顿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20. 从罗斯福到克林顿,这期间美国历届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的共同点是(     
A.加大国防开支刺激经济B.增加税收、鼓励民众消费
C.大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D.提高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21. “要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这反映的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国有工业D.新经济体制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22.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来临时,各国竞相提高关税,把其他国家商品挡在国门之外,导致危机加重和国际关系的恶化。战后为吸取这一教训而成立的国际组织是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关贸总协定
D.北美自由贸易区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名校
23. 下列对欧洲一体化进程排序正确的是( )
A.欧洲共同体 煤钢共同体 欧盟成立 欧元使用
B.煤钢共同体 欧盟成立 欧洲共同体 欧元使用
C.煤钢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 欧盟成立 欧元使用
D.煤钢共同体 欧元使用 欧洲共同体 欧盟成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4. 有的学者认为各国经济利益的相互交叉,使各国之间的关系从过去的“敌对关系”“仆从关系”日益发展成为高度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世界进入和平共处的新时代。推动世界和平共处的力量是
A.生活习俗的现代化B.区域经济的集团化
C.政治格局的多极化D.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世纪时,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自然史》中把中国叫做“丝之国”,古罗马的贵族都以穿着中国丝绸为荣。他还说中国出产的钢很硬,质地很好。17世纪以来,许多欧洲国家的宫廷和王公贵族更是竞相购藏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刺绣,甚至不惜重金到中国定做,运回国内珍藏起来。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地位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在中国民族工业中,轻重工业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当时重工业的大部分,仍旧控制在帝国主义资本手中。中国民族工业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它多半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特别是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这种情况,就使民族工业脱离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和封建势力割断联系。例如棉纺织业,当时创建纱厂的资本家中,有很多就是军阀官僚和地主,只有少数才是真正由工业资本不断积累起来的。
——摘编自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一卷》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列举早期中国民族工业的两例代表。
材料三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分布图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五计划中工业建设的重心集中在哪些部门?这些成就的取得对中国的工业化有什么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班牙人是果园爱好者,除了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外,还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水果。作为回报,美洲印第安人贡献出非常丰富的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和马铃薯,此外还有木薯、番茄等。……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曾卷入这种交换。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世界贸易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在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英镑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下半叶英镑获得这一地位的经济原因。
材料三 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环球时报》:“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中“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27. 历史图片是历史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下列历史图片反映了苏联、美国和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
材料一
斯大林时期的海报(图1、图2)

(1)指出材料一中图1、图2所反映的经济政策,并说明其内在联系。
材料二

(2)根据漫画(图3)寓意,指出国会在罗斯福新政中起到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给山姆大叔开的“药方”有哪些?
材料三

(3)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北大学生拥护的“路线方针政策”主要是什么?比较三则材料中所使用的图片在类型上有何不同。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经济史(旧)、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试卷题型(共 27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24
材料分析题
3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经济史(旧)
2
中国古代史
3
中国近现代史
4
世界史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85水利、灌溉、施肥、育种单题
20.65封建土地所有制单题
30.65重农抑商政策的背景、目的和内容单题
40.85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单题
50.85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清末农民起义与闭关锁国 单题
60.64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单题
70.65洋务运动的口号、创办的企业及其他活动单题
80.64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单题
90.64单题
100.85铁路和公路事业的发展单题
110.64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单题
120.8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题
130.65经济特区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单题
140.6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单题
150.65荷兰的殖民扩张  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单题
160.85两次工业革命单题
170.8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与发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单题
180.65经济危机的影响单题
190.85“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单题
200.85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单题
210.94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单题
220.85关贸总协定单题
230.94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单题
240.65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250.4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
260.4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70.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济体制改革  罗斯福新政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斯大林模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