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北京市北京十一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北京 高一 期末 2023-01-21 162次 整体难度: 容易 考查范围: 中国古代史 、选修(旧)、政治史(旧)、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史(旧)、中国近现代史 、文化史(旧)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 距今约4300—4000年的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东北处,该遗址中部的宫城被围墙环绕,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但众多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墓葬的随葬品差异巨大。由以上考古发现可以推断当时历史状况是(     
A.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B.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分化明显
C.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D.宗法制、分封制成为统治基础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2. 商周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下列文物够体现此历史特征的有(       
                     
①后母戊鼎       ②何尊       ③商青铜戈       ④商鞅方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5. 某同学在学习中发现以下两则学习材料。从材料甲到材料乙可推断的正确结论是(     
材料甲材料乙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汉]司马迁《史记》

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南朝]沈约《宋书》

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B.江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C.南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D.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名校
6. 下面是某同学学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课后摘录的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是(     
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A.科举制形成的背景B.科举制演进的历程
C.科举制考试的内容D.科举制实施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8. 唐朝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常派学问僧到长安求法。唐朝后期,不少海路来华的商人也在广州、泉州等地定居。以上史实描述的是唐朝时期(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政治制度的创新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文学艺术的繁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0. 《辽史•百官志》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情。”由此可知辽政治的特点是(     
A.中央机构分权制衡B.地方政权悉仿汉制
C.行政管理因俗而治D.崇文抑武君主专制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1. 边疆治理为历朝所重视,若为下表命名,正确的是(       
地区措施
西藏由宣政院直接管理
西域由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
台湾设澎湖巡检司
A.西汉的边疆治理B.隋唐的民族关系
C.两宋的民族关系D.元朝的边疆治理
2023-01-07更新 | 116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北京十一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3. 运河的开凿促进了社会发展。下图所示两条运河的共同之处是(     

①都以洛阳作为运河中心②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③加强了南北方经济交流④保障了都城的物资供应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4. 郑和船队主要通过赏赐、贸易等方式向东南亚各国输入瓷器、丝绸、铁制农具等产品,当地的国王也派出使臣来华,如爪哇国“国王常差头目以船只装载方物进贡中国”。以上现象可以说明郑和下西洋(
A.远洋航行的主要目的是经贸交流B.大大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C.促进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交往D.有效抵御了西方殖民侵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5. 以下两则史料记录了 17世纪苏州丝织业的情况,从史料中可以推断明朝苏州丝织业出现的新特点是(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我市吴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

A.生产自给自足B.自由雇佣劳动C.产品远销海外D.商帮控制市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6.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是(     

戚继光                                 郑成功                                     林则徐
A.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B.发动武装起义,反抗阶级压迫
C.致力科技发明,推动经济发展D.促进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明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17. 以下是某同学的读书笔记,从笔记内容判断,他正在了解的历史事件是(       
·英军进犯广州
·琦善与英军谈判
·虎门大战
·三元里抗英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23-01-2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京十一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9. 下列各项是中国近代某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据此推断,该条约是(     
①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       ②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
③拆毁大沽炮台       ④停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0. 数据解读能帮助我们深刻认识历史。造成下图数据变化的原因可能有(     

①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②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官僚资本凭借权力聚敛财富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21. 下图所示日记应写于(       
5月13日,“阅报,山东问题失败……北京学生团游街示威运动,击伤章宗祥,焚曹汝霖宅”
——谢觉哉日记

A.二次革命时期B.护国战争时期C.护法运动时期D.五四运动时期
2023-01-2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京十一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22. 大会通过的纲领,首先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     
A.新文化运动展开B.反帝斗争全面胜利
C.中国共产党成立D.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3. 文学作品能够形象地反映历史。下列诗词能够生动地反映长征经过的是(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24. 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势力高涨,不断侵略我国,相继制造一系列事变,其中包括(     
①九一八事变       ②华北事变       ③西安事变       ④七七事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25. 某班设计了题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网页,页面设置了 “抗战爆发” “日寇暴行” “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四个栏目。若再增加一个平行栏目,最合理的应是(     
A.平型关大捷B.淞沪会战C.百团大战D.抗战胜利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26. 下图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老照片,对其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解释正确的是(     
A.打退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B.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D.表明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7.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对土地改革完成的意义表述准确的有(     
①稳定物价并实现了国家财政的统一       ②彻底废除了在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
③解放生产力促进粮食产量迅速提高       ④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28. 20世纪50年代,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的外交舞台。其突出表现是(     
A.与印度等国交往过程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到恢复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外交关系实现正常化
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名校
29.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主席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可以查阅(     
A.《井冈山的斗争》B.《论持久战》C.《论联合政府》D.《论十大关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0.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英雄人物。他们所体现出共同的时代特征是(     
A.做廉洁奉公、勤劳为民的干部B.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模范
C.做敢为人先、改革开放的先锋D.做纪律严明、军民团结的战士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31. 制度·变革·进步

欲观秦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秦人之制度大异于周者,一曰设二十等爵之制,二曰废封建而立郡县。二十等爵之制,以源于王权之政治身份结构组织取代基于自然之血缘身份组织,实施对各阶层百姓的直接控制,不别亲疏贵贱,不讲仁义惠爱;废封建而立郡县,秦人所以统治天下,由帝王一人直接控制各级地方行政,“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摘编自陈明《从殷周之变到周秦之变——论中国古代社会基本结构的形成》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秦朝政治制度的变革及影响。

(2)结合所学,说明上述年代尺所列事件给中国政治制度带来的变化。

194151日《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第五条明确提出:“本党(中国共产党)愿与各党各派以及一切群众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19424月,边区政府委员会决议案提议:“划定回民自治区,由回民选举区长,自行处理回民之事。”

1941年流行于陕北抗日根据地的歌曲《选举小调》歌词(节选):“民主政治要实行,选举是为了老百姓,咱们要选什么人办事,又好又公平,还不耍私情。选举不分什么人,男女穷富都平等,自己来管自己事,不许任何人贪污,欺压老百姓。”

③为让目不识丁的农民行使自己的选举权,根据地采用把豆子投到候选人背后碗中的办法选举干部。下图为1943年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投豆选举用的碗。

(3)分别指出①②③的史料类型。概括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制度建设特点。

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就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也为中国今后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坚实的制度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4)依据材料和所学,简要说明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2023-01-21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京十一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32. 民本・民富・国强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提出很多治国思想,节录如下: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管子治国》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

足国之道,节用而裕民…… 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实出百倍。……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荀子富国》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当权统治集团开始把西方科技与新式工业引入中国,开创了近代第一轮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同时他们还提出了为政要先利民的主张,主张政府应更多关注经济领域。洋务运动以后,以严复为首的早期维新派人士逐步意识到振兴工商业是国家富强之道,历立国之本。郑观应提出同列强要“决胜于商战”,马建忠认为“民富,商务为首”,康有为也主张通过发展商业,促进民富,进而推动国强。实业家张謇主张“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黄茂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国富民强”思想的理论嬗变和实践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将工作的重心从革命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 “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西方国家通过工业化迅速强大的事实、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对工业 化探索的基础、苏联工业化发展的借鉴等使得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走工业化道路,寄希望于通过工业化迅速改变落后的面貌,使国家能在短期内强大起来。

1951年12月,毛泽东指出:“从一九五三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了,准备以 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完成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但是首先重要并能 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1953年8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央财经 会议结论时,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核心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 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们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则是 优先发展重工业。”

——黄茂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国富民强”思想的理论嬗变和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富民强与国家实力的增长,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相关具 体表述如下:

①1979年3月在中央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 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②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 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概括材料中治国思想的共同点。依据所学分析产生原因及影响。
(2)与古代相比,晚清时期的“民富”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依据材料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重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意义。
(4)仿照示例,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从“民富国强与         ”角度提炼一 个主题,运用相关史实对该主题加以简单说明。(抄写示例不得分)
【示例】
主题:民富国强与党的政策
说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等设立经济特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国富民强的重要保障。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中国古代史 、选修(旧)、政治史(旧)、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史(旧)、中国近现代史 、文化史(旧)

试卷题型(共 32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30
材料分析题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中国古代史
2
选修(旧)
3
政治史(旧)
4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5
经济史(旧)
6
中国近现代史
7
文化史(旧)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65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单题
20.85商周时期的农业、土地制度及手工业单题
30.65商鞅变法单题
40.85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  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变  北击匈奴、丝绸之路、西域管理单题
50.65北民南下与江南地区的开发单题
60.94隋唐科举制单题
70.85赋税制度(汉-唐)单题
80.85中外文化交流(魏晋-隋唐)单题
90.65宋代君主专制的演进单题
100.65辽与西夏单题
110.85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单题
120.65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单题
130.65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单题
140.65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单题
150.65明中叶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单题
160.65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疆域的奠定   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魏源、徐继畬单题
170.85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单题
180.94康梁维新思想单题
190.65民族危机的加深单题
200.65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单题
210.85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单题
220.85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单题
230.65红军长征单题
240.94局部抗战  全国抗战的开始单题
250.85抗日战争的胜利单题
260.85全面内战的爆发单题
270.65恢复国民经济单题
280.8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单题
290.94《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单题
300.65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1949-1976)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310.65三大改造  一届人大与五四宪法
320.65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魏源、徐继畬  伟大的历史转折  百家争鸣的影响及意义  一五计划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