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汤池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安徽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2-01 62次 整体难度: 容易 考查范围: 中国古代史 、政治史(旧)、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文化史(旧)、中国近现代史 、经济史(旧)、选修(旧)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 由如图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具有(     
A.悠久性B.统一性C.多元性D.连续性
2021-12-02更新 | 147次组卷 | 18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2. 春秋时期秦、楚等国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而战国时期中原诸国承认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华夏族逐渐发展壮大
B.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C.国家统一成为了共识
D.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3.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合称“皇帝”。皇帝的印称“玺”,命令称“制”或“诏”,自称“朕”,任何人对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这体现出皇帝制度的特点是
A.皇权至上B.皇位世袭C.皇帝独尊D.皇权神授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4.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陆续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宣布盐铁官营,对商人、手工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颁布算缗令告缗令。这些措施反映出西汉当时
A.抑商政策正式开始B.反击匈奴,开支巨大
C.经济恢复社会发展D.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5.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除旧布新”改革。对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A.废分封行县制B.强化君主专制C.废旧俗兴汉化D.强化思想控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6. 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来,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光武中兴
2022-10-07更新 | 296次组卷 | 3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曙光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7. 下列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2021-12-07更新 | 304次组卷 | 18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8.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不断创新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9. “北宋初年于各路设置转运司,将地方上财赋收入,除一小部分留作‘诸州度支经费’外,要全部送至京师”。北宋政府的上述做法
A.进一步加剧了“冗官”局面B.有利于消除地方上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C.有效地缓解了“冗费”现象D.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特色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0. 在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错误的一项是(     
A. B.
C. D.
2023-07-26更新 | 147次组卷 | 16卷引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崖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1.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消费水平逐渐提高
C.农产品商品化提高D.人身束缚逐步加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2. 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伦理规范族人、家人的言行举止。这说明宋代儒学
A.逐渐走向僵化和教条B.已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C.趋于社会化和世俗化D.迎合了市民阶层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4. 康雍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这一制度
A.仅限于军情传递B.使得联系方式更加公开化
C.提高了决策效率D.弱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5. 黄宗羲认为,君主不是由上天所命,而是为了适应人间社会公共事务运行的需要而出现的,君主的职能在于振兴公益、消除公害,以使社会保持公益与私利的均衡。据此可知,黄宗羲
A.反思了传统君主思想B.开启了思想解放潮流
C.接受了君主立宪主张D.体现了资产阶级利益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6. 近代前期,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两次战争的本质目的在于
A.欺压中国人民B.教训清政府,使其顺从
C.打开中国市场D.维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7. 下面知识结构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8. 京师大学堂筹办于1898年,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其办学方针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道”,宗旨是“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主张设立京师大学堂的主要政治派别是
A.地主阶级改良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20. 据海关关册统计,1872年有外商343家,1882年有外商440家,1892年有外商579家。据香港一家刊物记载,在1865年,全国还只有外资企业78家,至1893年底已增至580家,主要集中于金融业、商业和航运业、工业三大类。这说明
A.外商资本投资的重点放在中国B.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流
C.中国开放政策对外资有吸引力D.列强重视对中国的经济渗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1. “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材料表明
A.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直接促成了东南互保
B.清政府采取了正确措施应对当时的困局
C.清廷统治下的一些实力人物割据化倾向
D.东南互保在当时促进了南方各省的繁荣
2021-11-28更新 | 564次组卷 | 28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22. 皮锡瑞在《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道:“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该想法
A.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B.着眼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D.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2021-11-28更新 | 254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4届江苏南通市高三第三次调研历史试卷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23.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不成功的变法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虽主张改革专制政体,而改革官职又不撤旧衙门,只设新衙门;他们虽主张设置制度局以实现立宪政体,但设计的主旨旨在君民共治,与西方议会抑制君权不同而赋予君主以很大权力;在思想上他们鼓吹民权,主张开发民智,但实践上却提倡“保教”,要把孔学尊为国教而顶礼膜拜。正是在如何对待西学和传统文化两大问题上,维新派给旧势力留下广阔的活动空间。改革者的怯弱只能给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增添一份步履艰难的特点。

——沈渭兵《困厄中的近代化》

材料二   康有为的“两考”在当时虽如梁启超所说的在学术思想界引起震动,但除康门弟子和少数人外,几乎受到新旧人物的一致反对。吴汝纶对严复《天演论》的推崇也说明他是一个思想非常开通的人。他说“康有为等虽有启沃之功,究仍新进书生之见”、“中国旧学深邃,康梁师徒所得中学甚浅,岂能胜删定纂修之任?斯亦太不自量矣”。康有为想通过重构中国传统儒学,在思想上主导这场变法维新运动,但其学养却难以令人信服,结果适得其反。

——江中孝《关于康有为和戊戌维新的指导思想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改革者的怯弱”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思想为什么会受到“新人物”的反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一次成功的改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他建立了新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汉文帝时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汉武帝始以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材料三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


(1)概括三则材料所对应的三个选官制度(注意:顺序错误不给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所示选官制度的优势。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选官制度对于国家治理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我国出现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材料二: 太湖流域苏州湖州的稻米产量居全国首位,故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两浙的丝织品已跃居全国首位。宋代制瓷出现许多名窑,后来居上的景德镇成为制瓷业中心。宋代的造船技术居于世界前列,海船制造中心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大城市。宋代商业繁荣,内外贸易空前活跃……泉州作为外贸港口在宋代崛起,南宋以后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人口在宋朝时期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发展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趋势?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中国古代史 、政治史(旧)、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文化史(旧)、中国近现代史 、经济史(旧)、选修(旧)

试卷题型(共 25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22
材料分析题
3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中国古代史
2
政治史(旧)
3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4
文化史(旧)
5
中国近现代史
6
经济史(旧)
7
选修(旧)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65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单题
20.85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单题
30.85皇帝制度单题
40.85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单题
50.65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单题
60.65贞观之治、武则天和武周政权单题
70.85科举制单题
80.65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单题
90.85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单题
100.85金朝入主中原单题
110.85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单题
120.85宋明理学的影响、评价单题
130.85内阁单题
140.85军机处和密折制度单题
150.85黄宗羲的思想单题
160.85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单题
170.85洋务运动的含义及兴起的背景、目的和代表人物单题
180.85戊戌变法单题
190.85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单题
200.85《马关条约》和甲午战争的影响单题
210.65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和过程  八国联军侵华单题
220.4康梁维新思想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230.65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
240.65科举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250.65经济重心南移(宋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