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全国 高二 单元测试 2023-05-16 10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中国古代史 、文化史(旧)、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国近现代史 、经济与社会生活、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世界史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2. 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九州”的出现
A.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
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
C.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
D.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
2017-04-18更新 | 1391次组卷 | 38卷引用:2017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3. 将百家争鸣称之为“哲学的突破”时期的帕森斯注意到,较之其他几大文明,中国的“突破”显得最为温和。其实,就诸子时代而言,固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全新时代,却也绝非简单的“突破”或“断裂”。材料强调百家争鸣
A.实现“哲学的突破”B.呈现气血相承精神C.奠定传统文化基调D.完成思想理论整合
2021-10-08更新 | 1017次组卷 | 26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4. 如表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整理归纳的表格,通过此表,可得出
发展历程
古代阶段时间概况
起源上古多元一体
奠基先秦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形成秦汉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
创新发展魏晋至隋唐儒佛道交汇融通,文化灿烂
宋元理学形成,科技文化繁荣
衰落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经世致用
清康雍乾君主专制,钳制思想,禁锢文化
近代转型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
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
复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主流
A.中华文化渊源流长一成不变B.中华文化别具一格
C.中华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D.中华文化随时代变化而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5. 西周时期,统治者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而呼之为“天”,周王则为受天之命而王天下的“天子”。同时,统治者也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民”"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天子既要“敬天”,又要“保民”,才能维护“天命”。这种思想(     
A.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B.催生了朴素唯物主义萌芽
C.表明统治者放松约束民众D.成为维系宗法分封的纽带
2022-12-25更新 | 1918次组卷 | 37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6. 春秋末期的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战国时期,以邹衍在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克相胜”理论。这说明先秦的思想家
A.对自然界已有朴素的科学认识B.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构建
C.重视严密逻辑推理的唯物史观D.沉迷于思辨的主观唯心主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7. 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大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这表明
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
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
2018-12-02更新 | 790次组卷 | 43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日照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8. 下图是始建于北魏后期的悬空寺,位于山西恒山的峭壁间,原名叫“玄空阁”,“玄”取自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寺庙最高处的三教殿供奉着释迦牟尼、老子和孔子。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内涵B.儒家思想走向衰落
C.程朱理学对古建筑的影响D.大一统思想的渗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9. 我国第24届冬季奥运会策划团队成员注意到冬奥会开幕时间是2022年2月4日,恰好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一元复始的立春,于是在设计开幕式倒计时的时候,以二十四节气(名称及与之相关的古诗词)所代表的24秒迎接冬奥会。这一创意(     
A.体现了当今世界多元一体的特征B.充分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C.与传统的农耕文明的节奏相呼应D.利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10. 在四川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中,青铜尊、罍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与黄河流域一致,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则鲜见。青铜器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据此可知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B.古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C.奴隶社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D.分封制促进了区域间文明交流
2021-09-06更新 | 2036次组卷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11. 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

材料一   古代《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诸原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中国文明优于世界文明的表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12. 【说一说】

材料   梁启超是现代爱国主义最具代表性人物,是近代系统阐发爱国论第一人。梁启超最终形成并明确地提出爱国主义的思想主张是在18992月发表的长文《爱国论》。“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1902年,梁启超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指出,“近数百年来,欧洲民族主义发生,民族主义者,实制造近世国家之原动力。”同年,在《新民说》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当务之急,就是“民族建国问题而已”,即建立一个民族民主的现代国家。战后游欧归来的梁启超,为了避免西方业已出现的弊端,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既要求对中国传统的旧思想求解放,又强调必须打破对西方现代思想的迷信,号召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受五四运动和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影响,梁启超指出“质而言之,从国民全体下工夫,才是真爱国,才是救国的不二法门。”

——《河北学刊》2005年第4期《梁启超的爱国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13. 【写一写】

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这种价值观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023-05-1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14. 【说一说】

材料   战国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着差异。秦始皇有汇合地域文化的理想,但并没有成功。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的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局面才得到实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君主集权政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西汉统治者主要实施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的儒家化,代替了秦代的法家化。唐代除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外,还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以及境内各民族交融所产生的文化创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合,将中华古代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两宋时期,伴随着皇权强化与选官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

——摘编自张岂之《试论中华文化何以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
2023-05-1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三、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5. 妈祖信仰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1405年琉球国建立妈祖庙,17世纪日本长崎建立妈祖庙,而后泰国、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相继出现规模不同的妈祖庙。据此可知,妈祖信仰的传播
A.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源于海上丝路的不断拓展D.巩固了“朝贡贸易”体系
2020-10-14更新 | 862次组卷 | 20卷引用: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6. 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有一系列根据北朝《大方便佛报恩经》绘制的壁画,下图为莫高窟第138窟《孝养品》的须阇提太子割肉济父母的故事。但据后世学者考究,《大方便佛报恩经》是“疑伪经”,据此可知唐朝(     
A.壁画依据存疑无史料价值B.儒学正统地位受佛教冲击
C.儒佛思想的冲突不可调和D.佛教发展逐渐走向本土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7. 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启蒙思想泰斗伏尔泰认为,儒教是人类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中国士大夫对神的态度就是“敬天秉公”,而天就是天理、自然;赞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理性的、人道的原则,具有普遍性。这主要说明
A.儒家思想是启蒙思想的来源
B.中国的传统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C.中西方文明之间相互的借鉴
D.启蒙思想家从中国文化中寻求精神资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8. 《冲撞与融合中国近代文化史论》一书认为“当两种异质文化在平等或不平等的条件下接触时,首先为人们所发现、所接受的是文化的最外层——物质层次;进步接触时,才逐渐认识到中间层次——心物层次;最后方能深入到各自的核心层次——心理层次”。近代中国“心理层次”(       
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B.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D.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0. 印刷术发明后,逐渐向海外传播。在汉字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东方邻国,很早就接受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并且在书籍版式、字体、装订等方面,都仿照中国的习惯。这表明当时(     
A.中国处于世界文化的中心B.中国的自然科学理论领先世界
C.中华文化强大的辐射作用D.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频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1. 茶叶由中国传入西方后,西方饮茶之风逐渐盛行。如英国用中国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高雅的品茶方式——“下午茶”,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习惯享誉世界;在美国高压的生活环境中,品茶成为美国人寻求心理平静的一个重要方式。这主要体现出
A.中国茶文化对西方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
B.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C.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D.人口迁移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2-05-29更新 | 493次组卷 | 16卷引用:黑龙江省海伦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2. 17—18世纪,西方出现很多汉语借词,对以下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汉语借词涵义创造者
chinoiserie中国风格法国人
sharawaggi中国的“造园艺术”英国外交官
nankeen中国出口的土布—.“南京布”欧洲商人
kaolin产于景德镇的制瓷原料高岭土法国传教士
A.西方语言文字以中国的汉文为基础B.当时政府重视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
C.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现单向度的特点D.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
2020-12-11更新 | 994次组卷 | 26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23. 培根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此之大,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发现了。”这里所说“影响”主要是指
A.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B.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
C.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是欧美工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
2018-09-12更新 | 547次组卷 | 20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市下关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四、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24. 文明交流是文明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人类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在进行着不同形式的文明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自然科学是其主要部分。这些西洋学术对于中国来说都是新鲜的:欧几里得几何及其演绎推论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世界舆图使中国人获得了新的世界概念。对此,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明代科学文化界的先进人士,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徐光启在其著述中多次谈到,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多所未闻”;从其学习与钻研中,他感到有一种“得所未有”的“心悦意满”;在驳斥反对派的诘难时,他更鲜明地指出,外来文化“苟利于中国,远近何论焉”。李之藻也说,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物理、几何等科学,“有中国累世发明未晰者”。方以智在《考古通论》中指出,西洋学术能“补开辟所未有”。这种对外域学术的开明态度,反映了中国早期启蒙学者的宽阔胸怀。

——摘编自张明《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西学中源说最初是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方以智、王锡阐等人提出的,依据孔子的“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可说明晚明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技术是中国古代学术流传到西方后,由他们(西方人)发扬光大了的。康熙帝在《御制三角形》中提出,“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康熙帝的说法立即被士人所理解,天文学家梅文鼎也积极响应,御制“《三角形》言西学贯源中法,大哉王言,著撰家皆所未及”。于是,西学中源说成为清代文化思想中对待西学态度的主流。

——摘编自张西平《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历史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徐光启等人对待中西文化“较为清醒的认识”。结合所学,指出明末两部译介到中国的西方科技著作。
(2)根据所学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认识。
2023-04-16更新 | 149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25. 【说一说】

材料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2023-05-16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26. 【说一说】

材料   《海国图志》一方面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图志体例,另一方面又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的旧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1845年清朝官员叶子佩绘制的《万国大地全图》“经度以京师为第一度”。1864年湖北官书局出版的《全国直省府厅州县图》,内容以康乾内府舆图为蓝本,以半官半民的形式出版,打破了纯官方编制、收藏地图的传统。1886年陈兆桐绘制《万国典图》“原照英国舆图绘译,所有经纬,仍照原图以格林威治为中线”,书中的“五大洲各国大事表”,以民主、君民共主、君主将当时全球57个“自主”国家分为三类。近代中国第一次民间公开出版的地图是1903年武昌舆地学会出版的《中外舆地全图》。1906年由清朝学者周世棠、孙海环编辑《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被称为民间刊行四大全国地图集之一。

——摘自陈潮《中国近现代地图出版概况》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地图绘制的特点,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地图发展演变的因素。
2023-05-1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27. 【思一思】

材料   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出哪些特点。
2023-05-1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五、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28.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分布可以看出,一批批重大考古成果,犹如“满天星斗”分布在黄河流域沿线,尤其是黄河“几”字形段和中下游地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C.中华文明起源于长江流域D.南北经济文化发展较不平衡
2023-05-12更新 | 258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普通高中2023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29. 唐朝官方共有“十部乐“,只有两部起自中原,其余八部皆来自外域,其中西域就有五部,占有半壁江山,唐帝国以其广纳百川的气度,把胡舞的乐器、编舞、舞曲、歌曲融入汉舞中,在不失传统文化前提下,散发出迷人的异国情调。这反映出当时(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B.对外政策开放包容
C.中外文化互相借鉴D.音乐形式丰富多彩
2023-05-02更新 | 194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30. 周人认为周以小国推翻了虔诚敬天的商王朝,原因在于文王有德,“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要获得“厥邦厥民”,须“王惟德用”。这表明周人(     
A.反对天命观念B.推崇儒家民本思想
C.借助神权统治D.深化国家兴衰认知
2023-05-02更新 | 15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1. 《中国文化史》提到,“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的文化,盛极一时,又戛然中绝,出现过大幅度‘断层’,乃至完全覆亡……唯有中国文化,历尽沧桑,饱受磨难,于起伏跌宕中传承不辍,在数千年发展中,各代均有斐然成就。”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具有(     
A.多元性与一体性B.先进性与丰富性
C.地域性与独特性D.连续性与稳定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2. “文化整合”是文化变为整体的或完全的过程。秦汉时期,国家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进政治一统。秦汉400余年间,这二者互相推助,形成互补机制,并惠及此后2000年的中国历史。以下不属于古代文化整合的是(     
A.“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三教合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3. 中国人特别强调“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成是统一的整体,认为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与天地存在着普遍关联。儒家讲的仁爱、佛家讲的平等、道家讲的自然是我们精神追求的核心“孝”是我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周易》所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是我们精神信念的重要支柱。据此判断,中国(     
A.意识形态变迁遵循一定的规律B.儒家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地进步
C.传统文化教育应注重价值传承D.民族文化融入世界的趋势加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4. 孟子以“天”为人伦道德的本源,认为人的心性受之于天,尽心知性亦知天,就可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庄子认为“天”与人本来是合一的,其对立是人为造成的,主张“绝圣弃智”,返璞归真。两人都主张(     
A.推行无为而治B.完善个人道德修养
C.强化君主权力D.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5. 魏晋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唐翼明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指出魏晋人对美、对智慧、对真知执着追求并敢于坚持自我,营造了更为自由与专注的学术氛围。他还通过生动的讲述、幽默的言语向大家展示了嵇康、阮籍等一批高洁之士追求自由、反对束缚的史实。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门阀士族的衰落B.人文精神的活跃
C.文学艺术的繁荣D.三教合一的加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6. 德国文豪歌德在比较中西文学后说:“当中国人已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正在树林里生活呢。”其实在16世纪前后,也就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在欧洲社会风靡的是中华文化。材料表明(     
A.欧洲文艺复兴的动力源于中国文化B.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强
C.16世纪前后中国文化开始向外输出D.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胜于外国文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7. 1583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他于1599年记述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说法,据说这是首个记录、传播这句话的西方人。利玛窦在华期间的活动(     
A.推动了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B.掀起了学习西方科技的潮流
C.为中国传统科技带来新知识D.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认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8. 据《新唐书·东夷列传》记载,日本使节在觐见皇帝后,大部分被安排进国子监学习,衣食住行等所有费用均由唐朝政府提供,学成后再返回日本,日本僧人则多在长安各大寺院寻师求法,如空海便在长安的青龙寺学习,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A.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外传B.造就了东南亚文化圈的繁荣
C.有利于古代日本社会的变革D.导致日本中央集权体制瓦解
2023-05-07更新 | 1499次组卷 | 22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39. “格致”原指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近代《清会典》载“凡格致之学有七”,“一曰力学,二曰水学,三曰声学,四曰气学,五曰火学(即热学),六曰光学,七曰电学。”这一变化(     
A.推动了中国传统儒学近代化B.标志物理学在中国的诞生
C.是“西学东渐”的必由之路D.为引进西方科技创造条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40. 下表所示为古代越南地区发生的部分重要事件。这可用来说明(     
11070年,李圣宗在京师升龙(今河内)创建文庙以祀孔子
21076年,李仁宗在升龙建立国子监,以作为皇太子及文职官员学习儒学的处所
A.儒家学说在越南获得独尊地位B.中华文化圈在隋唐时期已经形成
C.传统儒家文化对越南影响较大D.越南受教育的社会阶层不断扩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41. 阅读如表“宋与高丽(朝鲜半岛)的官方贸易”。该史料可直接用于说明(        
贸易物品
宋—高丽
贸易物品
高丽—宋
礼服、金银器、漆器、乐器、祭器、丝织品、茶、酒、药物、佛戏、书籍马匹、盔甲、铜器、御衣、幞头、金银器、绫罗等织物、纸、器仗、弓箭、螺钿器、松子、香油、参
A.陆上丝绸之路在宋时仍有优势B.朝贡贸易的政治色彩浓厚
C.高丽热衷于吸收学习中华文化D.宋与高丽经济的互补性弱
2023-05-02更新 | 360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新高考研究卷(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42. “乡约”是中国古代为维持地方秩序而订的礼仪与约法。16世纪朝鲜士林领袖赵光祖根据《周礼》制作《乡约》,与此同时,朝鲜著名的朱子学者李珥仿照朱熹《增损吕氏乡约》制定《西原乡约》和《海州乡约》,而“乡约”这一关键词在《韩国文集丛刊》中出现过955次之多。这一现象说明(     
A.朝鲜的社会治理受中华文化影响B.乡约是朝鲜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
C.儒学得到了朝鲜社会的普遍认同D.朝鲜与中国文化相同的历史渊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43. 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百科全书派认为,自儒家学派出现后,主导中国人思维的便是文人团体所宣传的无神论学说,这些文人把世间万象归因于自然,世界起源于“混沌”,物质的基础是“理”“气”“太极”。百科全书派的上述言论意在(     
A.传播儒家的理性精神B.借助中华文化抨击教权主义
C.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D.肯定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六、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名校
44. “以天下为己任”是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儒墨道三家都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从现实出发形成他们自己的社会观,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孔子自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墨子宣传“曰然女何为而得富贵而辟贫贱?莫若为贤,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老子把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引入政治社会理想,认为社会的贫富悬殊与“天道”不合。他的理想社会是返璞归真,小国寡民。

——摘编自张岂之《中华文明十二讲》

材料二   在封建商品经济和对外弱势的双重冲击下,宋代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不抑兼并”的土地管理政策加剧贫富分化……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双刃剑”效应,人们在金钱面前,都毫不让步,以至于世风日下。享乐之风弥漫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富商大贾穿戴奢侈,僭越成风……在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宋代士大夫阶层“以天下为己任”,通过宗族建设、家风塑造、教化等主要手段,形成重德、至孝、诚信、修身的基层社会管理氛围,最终达到了巩固皇权、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目的。

——摘编自韦玉潇《宋代社会管理及其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说明儒墨道三家的“社会观”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孔子的“社会观”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宋代士大夫是如何重塑社会风气以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4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94年,利玛窦完成的《四书》的拉丁文译本是儒家经典最早的西文译本,向世界展示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风貌。此后,伏尔泰、莱布尼茨等都把孔子思想中的价值观、民主观、平等观、自由观视为“天赐的礼物”。当时有思想家认为“理性的观念是从中国来的”,甚至有观点认为“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为理性”。笛卡尔认为在儒学影响下的中国社会史由清一色的无神论者所组成的“无神论社会”。伏尔泰更是大声疾呼,法国要“全盘华化”,提倡法国人应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摘编自李晓偲《1718世纪的儒学及其对欧洲哲学的影响》

材料二   孔子学院是中国大陆向世界推广汉语,增加各国对中国的了解而设立的官方机构。从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到2014年底,孔子学院已在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75所。他们与本土教师合作研发适合本土化教学的教材和文化读物,在当地中小学设立教学点,对本土中小学汉语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针对没有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小学校还创办了汉语学习班。

——摘编自张婧《孔子学院海外发展及其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儒学西传并对西方产生影响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出现“儒学热”的原因,并简要谈谈你对儒学西传的认识。

七、论述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4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大流之本身就是我们"人,正因中国文化传统看重此本身,所以到今天,中国历史传统仍还没有断。商亡有周;周亡有秦汉;秦汉亡了有唐宋;有元明清以至现在。历史命脉显然只靠"人,从中国历史上看,不论治、乱、兴、亡,不断地有一批批人永远在维持着这"道,这便是中国历史精神。所谓"道,即是"文化,即是文化中有价值意义者……由此推去,到人皆可以为尧舜,到各自身修而家齐、国治而天下平。乃以"天下平,与"世界大同,为道之极限。道在,故历史文化可以不断有再兴与复盛。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文化的价值"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3-05-01更新 | 203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南省多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4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学者将中国文化的发展归结为文化的移动。这种移动首先表现为文化在地域上由内而外的扩展性波动和自外而内的反馈性波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中心的移动;其次表现为文化在不同阶级、阶层乃至不同民族间的移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自身的内容及形式的变化。从第一种表现来看,中国文化暂时停止由内向外的扩展性波动的时代即东汉后期至西晋;中国文化自外向内的反馈性波动的时代即五胡十六国至唐中叶;中国文化自外向内的反馈性波动达于顶点的时代即唐末五代。从文化移动的第二个表现来看,汉武帝时开始倡导的儒家文化,通过与政治、选举紧密结合的教育政策,并经过学问的“中毒”及其反动、社会风气和选举制度的变迁等复杂的转化过程,最终普及到地方社会;与此同时,文化由汉族向周边民族的传播,唤起了后者的民族自觉,最后形成向中国内部发展的五胡势力;而从中世时期贵族垄断文化,逐步向非贵族的平民阶层下移,以及与之相应的诸如文学形式由诗赋到散文到词曲的变化。

——摘编自牟发松《内藤湖南和陈寅属的“六朝隋唐论”试析》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移动”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阐述清晰)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中国古代史 、文化史(旧)、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国近现代史 、经济与社会生活、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世界史

试卷题型(共 47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35
材料分析题
10
论述题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中国古代史
2
文化史(旧)
3
文化交流与传播
4
中国近现代史
5
经济与社会生活
6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7
世界史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65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单题
20.4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单题
30.4“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单题
40.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单题
50.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单题
60.85道家单题
70.85“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单题
80.4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单题
90.6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单题
100.4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商朝的统治及文化遗存 单题
150.65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单题
160.4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单题
170.65伏尔泰的主张和作品单题
180.65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单题
190.65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单题
200.65印刷术单题
210.65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单题
220.65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单题
230.85四大发明单题
280.8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单题
290.6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单题
300.6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单题
310.6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单题
320.65“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单题
330.6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单题
340.6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单题
350.6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单题
360.65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单题
370.65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单题
380.65中外文化交流(魏晋-隋唐)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单题
390.4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单题
400.65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单题
410.65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单题
420.65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单题
430.65启蒙运动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110.6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20.6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30.6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40.6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40.65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明清科技
250.65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260.6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70.6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440.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450.6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三、论述题
460.6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470.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