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之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随堂练习B卷
全国 高一 随堂练习 2023-09-03 5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文化史(旧)、中国古代史 、选修(旧)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 汉末的佛教理论文章《理惑论》在阐释何为“佛道”时讲道,“道之言导也,导人至于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四表为大,蜿蜒其外,毫厘为细,间关其内,故谓之道”,即用道家之道来表述佛教之道。上述做法(     )
A.目的是融合佛道思想B.有利于佛教思想在华传播
C.说明佛教提倡无为而治D.影响了中国人的哲学观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2. 佛教强调罗汉、菩萨、佛这三个神灵层次构成依次提高的系统。但传入中国后,由于宗法社会的特殊性及人们传统的思维观念影响,导致观音由男变女,成了送子娘娘,整个佛教的神灵崇拜系统也因此而调整。这种变化反映了(       
A.佛教的本土化趋势B.佛教传入中国后背离基本教义
C.三教合一局面出现D.佛教在中国以女性信徒居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3. 魏晋之际,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的学风大盛,《老子》《庄子》成为名士推崇的经典著作。一些名士为儒家《易经》和道家经典作注,醉心于道家的“逍遥”思想,喊出了“名教本于自然”的口号。这说明当时(     
A.儒道思想融合发展B.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C.道家成为主流思想D.经世致用思潮进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4.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一些儒者杂糅老、庄之说,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玄学的兴起反映出(     
A.儒学的思辨化、哲理化倾向加强B.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
C.老庄学说成为治国思想D.儒家信仰理论得以重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5. 东晋僧人慧远说:“如令一夫(沙门)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固已协契皇极,大庇生民矣”,“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缺)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慧远的理论旨在(     
A.吸收儒家思想B.实现佛教的本土化
C.助力佛教传播D.迎合三教并行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6. 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作为供器,其形制美观,制作精巧,装饰着飞天、忍冬、莲花、菩提等佛教题材纹饰。这反映出(     
A.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统业已形成B.南方的制瓷水平开始超过北方
C.佛教文化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D.政教合一成为南朝统治的基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7.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时期的洛阳,寺院林立,一度出现“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讲殿共阿房等壮”的盛况。这表明(     
A.儒学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B.佛道思想成为社会发展潮流
C.三教合一的局面正在形成D.佛教的本土化特色日趋明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8. 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五胡视自己为“炎黄子孙”,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开始自称“中国”,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政权从承认东晋“正统”,到纷纷自称“中国”、“中国正统”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中原农耕经济遭到破坏B.统一的民族心理渐趋形成
C.中原王朝权威受到挑战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9. 中国古代石窟寺盛行于5—8世纪的北魏至隋唐时期,寺院多依山崖开凿,窟前建浩木构或仿木构的建筑,窟内雕刻或泥塑造像(如下图敦煌莫高窟泥塑造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窟艺术。当时石窟寺盛行主要由于(     
A.雕塑技术的突破B.外来文化占主流
C.艺术审美力提高D.佛教兴盛和传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0. 南朝思想家范缜在《神灭论》中提出:“形即神也,神即形也。”他认为,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形体存在,精神才存在;形体衰亡,精神也就归于消灭。其思想产生的背景是(     
A.国家强盛政治清明B.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C.科学技术快速发展D.佛教文化盛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1. 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组建治礼机构,该机构历时11年制定出涵盖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礼仪体系。梁武帝还修建很多寺庙,其中有两座以其父母命名,他每月都亲自去祭拜。这说明(     
A.梁武帝倡导儒家思想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南朝时三教合归于儒D.五代时期社会动荡
2023-05-30更新 | 541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高考冲刺训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2. 《隋书•经籍志》记载:“(隋初)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而又别写,藏于密阁。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这一记载说明,隋初(  )
A.设立专门机构传播佛教B.社会盛行佛经书写之风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家经典遭到大量销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13. 韩愈说,“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虽然,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韩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②韩愈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③韩愈的思想成为理学创立的先声   ④韩愈完成了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4. 唐武宗即位后,深感国力多用于佛事之弊,于是遣发保外无名僧,不许置童子沙弥,勒令犯戒者还俗,不许供奉佛骨、佛牙及佛像等物,拆除寺院、佛堂等佛教场所。这(     
A.满足了两税法实施的社会条件B.促成了人身依附关系开始减弱
C.加剧了权力格局向下移的趋势D.实证了中国政治的世俗化特征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1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范缜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针对当时佛教盛行的情况,撰写了《神灭论》。范缜认为,“形存神存,形谢神灭”,所谓“形”是形体,“神”是精神,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名殊而体一”、“形神不二”,不可分离,形体存在,精神才存在,形体衰亡,精神也就归于消灭。范缜认为物体的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事物的变化有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突然发生的事物,如暴风骤雨,必然突然消失;逐渐发生的,如动植物,必然逐渐消灭。范缜指出宣传神不灭,不仅会危害伦理道德,还会造成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范缜主张人人各守其职,君主以无为而治天下,从而实现人民安乐,国家昌盛。

——摘编自李延寿《南史》、姚思廉《梁书》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范缜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范缜的思想。
2023-03-30更新 | 206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九市(广安广元眉山内江乐山遂宁雅安资阳自贡)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文化史(旧)、中国古代史 、选修(旧)

试卷题型(共 15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14
材料分析题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文化史(旧)
2
中国古代史
1,2,3,4,5,6,7,8,9,10,11,12,13,14,15
3
选修(旧)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65道家  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单题
20.65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单题
30.65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单题
40.65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单题
50.4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单题
60.65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单题
70.65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单题
80.4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单题
90.65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单题
100.65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单题
110.4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单题
120.65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单题
130.4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单题
140.4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150.4其他人物  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