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台温联谊2024届高三1月适应性联考历史试题
浙江 高三 阶段练习 2024-01-22 8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中国古代史 、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国近现代史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世界史 、史学热点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 河姆渡遗址是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代表,稻穗纹陶盆(见如图)即出土于此。盆上一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左右两束沉甸甸的谷粒向两边下垂。结合所学可知当时(     

       

①属于旧石器时代                 ②人们掌握了原始制陶技术
③居民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   ④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A.②③B.①④C.③④D.②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2. 春秋时期大概是休闲制(即定期休耕几年以恢复地力的措施)与连种制并存的。到了战国时期,六国“辟田野”“实仓廪”,连种制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连种制占主导本质上是由于(     
A.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B.百家争鸣提出社会变革的主张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D.铁犁牛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3. 有学者分析,宋高宗时期,外贸船舶出海时必须出示由当地市舶司开具的公凭(出海许可证),并进行“抽解”(收缴部分货物充税款)。南宋初年,岁入不过一千万缗,市舶收入即达一百五十万缗。据此可知(     
A.商业税成为南宋主要财政收入B.南宋海外贸易繁荣
C.海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开始形成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在南宋瓦解
2023-08-29更新 | 237次组卷 | 7卷引用:2023年浙江卷高考历史押题卷(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4. 据《清史稿》记载:“(康熙帝)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施琅)议善后事。……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红毛(荷兰人)……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下列项中,与上述记载不符的是(     
A.康熙设立台湾省管理一府三县B.开发台湾利于两岸之间的联系
C.台湾地理位置关系到沿海安全D.收复台湾捍卫了国家领土完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5. 福建山区冬季凛冽的寒风于人的健康不利。土楼可以消解风力,加之圆墙外层高十几米,一二层不开窗,里圈的建筑由高到低排列,层层挡风,即使遇到大风,对楼里的影响也很小。据此可知,福建土楼体现了(     
①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   ②四合院设计的科学性
③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④重视安全防卫的功能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②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6. 1800年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为4570箱,1821—1822年为5959箱,1830—1831年为19956箱,1835—1836年为30202箱,1838—1839年达到40200箱。由此可推知(     
A.西方对华贸易逆差剧增B.鸦片贸易合法化
C.中国白银外流现象严重D.中国关税主权丧失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7. 如图是国民党通过的某个文件中的部分内容。该文件应是(     
二、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托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
三、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推行,以立宪政之基础。
四、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付托于国民政府,总会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训政纲领》
C.《中华民国宪法》D.《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8. 1940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对抗日时期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作了重申,坚持民主建政的共产党人本着开明、民主、真诚、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积极努力地将党外人士团结到一起,为根据地建设和抗日救亡献计献策。下列项中,与上述民主政权建设最相关的是(     
A.“三三制”原则B.土地革命C.三大改造D.新三民主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9. 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新中国基于战备需要对全国工业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布局,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有400多万,安排了1100多个建设项目。这一战略性布局缘于当时中国(     
A.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十分雄厚B.面临比较恶劣的国际外交环境
C.解决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需要D.迎来了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0.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20世纪90年代,我国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A.扩大了对外开放范围B.启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发展了非公有制经济D.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1. 古印度键陀罗佛像(如下图),是古希腊文明伴随着亚历山大远征来到印度,与当地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后形成的艺术成果。据此可知,键陀罗佛像(     

   

A.是研究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珍贵资料B.证实了古代印度佛教起源于古代希腊
C.体现了希腊化时代东西方文明的交融D.反映了亚历山大帝国彻底征服了印度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12. 中世纪商业的兴起,是城市能够在封建庄园制度的环境中复苏的关键,使得商人的力量日益壮大起来,正是他们领导斗争,城市才从封建领主那里争取到了自治权。材料中的“他们”主要是指(     
①行会   ②商会   ③议会   ④基督教会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3. 有学者认为,牛顿理论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科学领域。人们希望能够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一样,找到统治人类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的法则。同时,“进步”成为哲学家们的一种意识形态,启蒙思想颠覆了统治欧洲一千多年的基督教价值观,用一套以理性构建而非上帝启示的世俗价值观取而代之。该学者旨在(     
A.称颂科学革命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B.赞美牛顿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基
C.歌颂理性精神和倡导建立民主制度D.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宗教神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4. 18世纪80年代,在英国棉纺织业中,手工织机仍占绝对优势。到了19世纪中期,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动力织机增至22.5万台,手工织机则减少至6万台。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蒸汽机的改良与使用B.机器制造焕发新的活力
C.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D.垄断组织的出现与扩大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15. 1927年12月,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会议提出:“在合作化的基础上,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起来,改造成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到1934年,苏联71.4%的农户参加了集体农庄。据此判断,苏联政府实行(     
A.余粮收集制B.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社会主义工业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6. 如图为骆驼载乐俑,出土于西安的鲜于庭诲(葬于723年)墓。根据这些乐工的衣饰、胡须和面部轮廓可断定他们来自中亚。下列各项中,与材料相吻合的是(     

①骆驼载乐俑属于唐代代表性工艺品青瓷             ②体现了唐代开放的对外政策
③为研究唐代风俗、音乐、绘画提供了宝贵资料   ④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7. 熊月之先生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论述了国人接受西学的五大主题:“了解世界、求强求富、救亡图存、民主革命与科学启蒙。”下列项中,属于“科学启蒙”的是(     
A.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B.陈独秀高举“德先生”“赛先生”大旗
C.维新派认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D.洋务派购置船炮器械、“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2023-06-07更新 | 233次组卷 | 8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知临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仿真模拟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18. 西欧中世纪,大学前期以教会办学为主,后期以城市办学为主。下面对中世纪大学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城市自治的发展推动大学的兴办                       ②中世纪大学创建得到教会支持
③中世纪大学传授神学、自然科学、法学等知识   ④中世纪后期大学发展倾向于商业化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19. 马克思主要对两个层面的问题不满。一个是哲学层面的唯心主义哲学,另一个是现实层面的资本主义制度。为解决这两个层面的问题,马克思分别提出了(     
A.唯物主义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B.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
C.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理论和浪漫主义学说
2023-08-29更新 | 11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浙江卷高考历史押题卷(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20. 有学者指出,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力量的强大与美国影响的乏力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它(美国)带动别国的能力很差,这与它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形象不相称。 同时它还有一个弱点,当它向外推行某项政策时,往往还有国内一些人的反对,表现出美国的“民主制度与帝国野心的矛盾”。上述“差距”和“弱点”有助于(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②全球治理体系加速推进
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④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大势
A.①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21. 王国维是研究甲骨文的早期重要学者,主要贡献在于运用甲骨文重新考释(考证、解释)商代历史,解决了商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传世文献中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主要在《史记·殷本纪》中,王国维将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互证,说明《史记》是一部信史。王国维运用甲骨文中出现的商代先公先王与《史记·殷本纪》作比较,以甲骨文为标准,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些错误。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A.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互证可以提高史料的可信度
B.文献史料只有通过考古发现才能证明它的真实性
C.文献史料只要来源可靠就是真实的且不需要甄别
D.二重证据法是历史学家进行史学研究的唯一方法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22. 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回答现代化问题时明确表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邓小平同志认为:我国要顺利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制定和完善社会主义宪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曲折道路也证明了要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宪法以及相关法律的保障。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等

材料二   邓小平对所有计划与建设的可行性都要先进行试验,这与他使用的口号“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一致。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自我怀疑,邓小平又及时地睿智地将这“唯一标准”进行精准解读,让每个实践者都能用它准确地给自己的实践行为量化打分……邓小平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

——摘编自(英)理查德·伊文思《邓小平传》

材料三   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实现由过去长期量变到阶段性质变的转变,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新时代1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0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过去我们更多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注重的是“摸经验和规律”;新时代我们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侧重于总结经验和把握规律,蹄疾步稳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不断开创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

——摘编自贺新元《新时代十年:改革开放史上的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内涵,并分析这一时期完善社会主义宪法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对“唯一标准”进行精准解读的事件及意义,并指出“中国根本转型”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方面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新时代10年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23. 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更高的台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水稻栽培、粟作、琢玉等技术出现在史前,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先秦两汉是相当数量重要科技发明的形成期。盛唐时代的科技创造不甚突出,反倒是宋代拥有辉煌的创造发明。大约从元末开始,我国传统科技陷入缓慢发展阶段。中国古代很多科技知识通过传播被不同文明所分享。比如,中国人通过多种途径向世界贡献了水稻、大豆和茶等作物的栽培方法,以及丝织、瓷器、造纸、印刷、火药等方面的技术。

——摘编自焦郑珊《展现中国古代科技的灿烂星空》

材料二   这个时期(19世纪后半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别人的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摘编自(英)波斯坦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200年以来,科学飞速发展,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日趋紧密,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达到了前人无法想象的地步。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催发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更高的台阶。但是科技给社会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与问题。未来科技走向何处,人类文明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是摆在当今人类面前的重要议题,也是各国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

——摘编自韩启德《科技发展与人类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成果,并分析19世纪后半期科技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信息时代下人类面临的挑战,并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催发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更高的台阶”的必然性。

三、论述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24. 战争、冷战等破坏世界和平,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引起战争动能的势能是一战前欧洲均势遭到破坏而引起的国际关系的全面紧张。均势的改变是国家间实力消长的结果。在欧洲六个大国(英、法、俄、德、奥、意)中,英德之间的矛盾至为关键。……各种最新式的现代化武器被陆续投入战场,战争之惨烈规模空前,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之大更是前所未有。交战各国为赢得胜利,纷纷通过国家力量动员一切经济、金融以及文化等资源,进行总体战。

——摘编自岳健勇《一战启示录:世界体系与国际体系的冲突及其后果》

材料二   1945年战争结束到1947年冷战爆发,从我们的描述和史实的发展来看,主动的是美国,被动的是苏联。事实上,不论军事上还是经济上,苏联是较弱的,它不愿意跟美国发生对抗,也没这个必要、没这个能力去和美国对抗。而冷战的发生,是传统的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了美苏双方战略互疑,频繁的误判和误解。美苏都朝坏的方向,朝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的方向去解读对方的行为,结果就是看不清什么是真相,什么是表面现象,辨不清对方的目的。

——摘编自沈志华《历史的转折——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

材料三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整理自中共二十大报告


阅读材料,自选一个角度,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写一则历史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后文)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中国古代史 、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国近现代史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世界史 、史学热点

试卷题型(共 24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21
材料分析题
2
论述题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中国古代史
2
经济与社会生活
3
中国近现代史
4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5
世界史
6
史学热点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85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单题
20.4春秋战国的农业、水利、工商业单题
30.4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单题
40.65疆域的奠定 单题
50.65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单题
60.65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鸦片战争背景)单题
70.85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单题
80.65敌后战场的抗战单题
90.65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单题
100.6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单题
110.4古代印度文明 单题
120.85中世纪城市自治单题
130.85启蒙运动单题
140.65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单题
150.85 斯大林模式 单题
160.65中外文化交流(魏晋-隋唐)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单题
170.65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单题
180.85中世纪城市自治单题
190.85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单题
200.65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单题
210.65史学研究方法  商朝的统治及文化遗存 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220.4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230.4明清科技  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三、论述题
240.4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