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安徽 高二 开学考试 2020-09-18 23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经济史(旧)、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史 、经济与社会生活、世界史 、中国近现代史 、选修(旧)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 白居易诗云:“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歌反映出当时传统社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A.自给自足
B.分工明确
C.精耕细作
D.保守落后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2. 下图是某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两幅示意图,从图中反映出的主题是

A.政府重视耕作技术的推广
B.封建自然经济具有脆弱性
C.西汉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江南地区普遍推行曲辕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真题 名校
4. 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
2020-07-09更新 | 14109次组卷 | 151卷引用: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5. 1832年,闽省渔户杨某曾在“大洋面上与夷船以鱼换米”,并得西人所赠书册。结果,在官府的干预下“起获夷书,咨请军机处,恭呈御览”,并招致上谕对于督抚的切责和追究。这表明
A.渔户企图勾结西人牟利B.官府积极维护主权
C.传统观念影响中外交往D.君主牢牢掌控臣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6. 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其中秦、汉、唐、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
A.封建统治对经济的干预
B.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
C.王朝兴衰影响经济政策
D.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
2020-09-28更新 | 177次组卷 | 18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新高考联盟2019届高三1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7.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殖民者每年从美洲掠走黄金5千5百公斤,白银24万6千公斤。16世纪葡萄牙殖民者从非洲掠走了27万6千公斤黄金。15世纪末(1493年)西欧黄金储量约为55万公斤,而在16世纪则增加到119万公斤,白银储量从7百万公斤增加2千1百万多公斤。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
①使得贵金属大量涌入欧洲②引起西欧的“价格革命”
③推动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④加速西班牙工业资本积累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8. 著巴勒克拉夫在《处于变动》中提到: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依上所述,对“新航路开辟”理解正确的是
①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商路的阻遏   ②葡萄牙和西班牙充当了急先锋
③“传播上帝福音”是精神动力   ④证明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9.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条件。某同学在整理这一节课笔记时,做了以下整理归纳,其中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海外殖民和掠夺——资金和海外市场
B.圈地运动——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C.手工工场的发展——机器与技术条件
D.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政治和经济保障
2020-08-01更新 | 195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0. 下表为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据此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A.注重对传统科技成果的创新B.以机器动力革新为主要标志
C.凸显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D.I以应用经验积累突破为特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真题 名校
11. 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2020-07-09更新 | 9660次组卷 | 82卷引用: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2.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指出:“当自然经济的一部分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自然经济终究因此而逐步走向分解,为资本主义因素的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这些“多余的人”是
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亲历者   ②国内工农业产品的潜在消费者
③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创办者   ④近代民族工业劳动力的提供者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3. 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其中以上海为多,广州、天津次之,除了兴办传统的缫丝,制茶、轧花等工厂,汉口,沙市、广州等地区还集资筹办了自来水公司。这些近代民族工业
A.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形式
B.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C.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资本入侵
D.彻底瓦解了小农经济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4. 据金春明所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载:1952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职工平均收入比1949年增长60%以上,农民收入增长30%。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97%。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A.温饱问题得到解决B.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全面展开
2020-08-04更新 | 57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真题 名校
15. 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2020-07-08更新 | 10840次组卷 | 136卷引用: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6. 1979年,在四川省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些县委书记认为,农村经济工作还可以搞得更灵活一些,给劳动群众的“小自由”可以放得更宽一些。许多经营项目可以包产到组,也可以包产到户、包产到人。只要思想解放了,认识端正了,办法会越来越多,路子会越走越宽。这表明
①四川已率先“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②农村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有所松动
③改革开放步入一个发展新阶段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思想得到解放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真题 名校
17. 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
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
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2020-07-08更新 | 8436次组卷 | 90卷引用: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8.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文章指出:“理想的报刊应当承负起‘广译五洲近事’的职责,好让读者可以知晓全地大局,与其强盛弱亡之故’。”这表明梁启超认为报刊应
A.唤起国人的危机意识B.传播西方先进思想
C.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D.启发民智以图自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19. 从“一张票”(粮票、布票等)到现金交易、刷卡结算,再到移动支付,支付方式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的巨变。这主要体现了我国
A.经济和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B.彻底摆脱贫困全面实现小康
C.人们日常生活消费方便快捷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多样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0. 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和中国的邓小平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先后采取了一些摆脱危机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他们的共同做法是
A.自由放任B.政治游说C.拟订法案D.大胆试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21. 美国《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限制生产规模,规定了工人的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标准等,愿意接受的雇主将能领到一个‘蓝鹰'徽章,他们把徽章悬挂在营业地点和印在产品上作为合格的标志。”一时间。“做守法公民,为国效力,只到有蓝鹰标志的地方购物"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制定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有
①恢复工业生产,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
②由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的条件
③帮助企业恢复生产,应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④稳定社会,缓和阶级矛盾,争取早日摆脱危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22. 1973年,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为走出困境,这些国家采取的措施可能有
A.出售部分国有企业B.建立福利国家
C.加大国家干预力度D.实行凯恩斯主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23. 1959年,苏联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其下属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辖的工业,产值占全苏(联)工业总产值的72%,而中央直接管辖的工业,产值急剧下降。据此可知,苏联这场改革
A.使苏联走上了市场经济道路B.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C.对高度集中体制进行了调整D.推动了工业总产值的增长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名校
24.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造成严重的灾难,可以为其提供灾后重建贷款的国际组织是
A.B.
C.D.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25. 菁名咨询公司CapitalEconomics认为:“如果新冠肺炎演变为全球大流行病,将会引发全球贸易、市场和货币的剧烈动荡.如果疫情在全球爆发,造成的影响很有可能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相当,当时全球GDP下降了0.5%。”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①经济全球化中“传染病横行”等问题日益突出
②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易“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各国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合作
④世界政治局势呈现多极化趋势
A.①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宋朝)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摘编自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2)据材料二,归纳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西方“商业革命”产生的最终结果。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基础的角度分析中国和西欧“商业革命”结果迥异的原因。
2020-09-1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斯福新政从实行开始就饱受非议和诟病,各种质疑声从未间断,一些保守派人士攻击“新政”是搞“社会主义”,美国最高法院两次判决“新政”是搞“社会主义”,最高法院两次判决新政的一些重大措施是“违宪”而加以废止。有些左翼人士,如与斯大林讨论过“新政”的著名英国作家威尔斯也认为“新政”如何(能)得到“彻底实行”,“财政寡头就会消灭",“社会主义就会建立起来”。

——摘编自段小雅《争议“罗斯福新政”》

材料二 从1921年起,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发生了重大改变。列宁指出,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要掌握市场规律,以此制定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

——摘编自季正矩《列宁传》

材料三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紧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决断:如果不能适应市场供应关系的实际需要,如果没有竞争,社会生产力就不能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便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而如果离开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经济的发展容易陷入盲目性,容易只着眼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难以限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最终也不可能健康地持续前进。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和实质等角度,说明其不是搞“社会主义"的理由。
(2)据材料二,概括列宁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为实践这些观点推行的经济政策。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经济体制,并归纳中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2020-09-1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常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期:冷战结束后则是全球化深入、全球拓展的第三波,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

——摘编自储昭根《当前西方的反全球化浪潮:成因及术来走向》

材料二   在这场全球性经济发展角逐中,发展中国家付出巨大代价,“平等”参与,却由于自身综合实力的薄弱得不到平等回报,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于是,不堪忍受的经济处境边使他们高举经济民族主义大旗,尽管有时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是极不合拍的。

——摘编自张志梅《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民族主义的成因和表现》

材料三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扩散加大了国际社会对于非传统安全治理的重视。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内容涉及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走私贩毒等等……极对抗格局的终结,一方面使国际社会遭受全面军事对抗的可能性大大下降,另一方面使过去不太引人注目的新安全威胁受到重视。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突出,还直接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有……全球化时代的特殊环境和条件,如新的全球性贸易和人员往来、各种信息传播手段的改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等等,也使得这些对人类正常活动和国际社会正常交往的威胁变得日益严重。

——摘编自孟祥奇《释韬举略》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球化“不断深化向前”的主要原因,并列举推进“第二波全球化”的主要经济组织。
(2)据材料二,指出全球经济体系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并分析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主义的关系。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年来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的原因。针对这些现象.请你提出应采取的对策。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经济史(旧)、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史 、经济与社会生活、世界史 、中国近现代史 、选修(旧)

试卷题型(共 28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25
材料分析题
3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经济史(旧)
2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
中国古代史
4
经济与社会生活
5
世界史
6
中国近现代史
7
选修(旧)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85小农经济单题
20.85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单题
30.65宋元的商业 单题
40.65秦汉的商业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单题
50.85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清末农民起义与闭关锁国 单题
60.65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影响和评价单题
70.65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单题
80.65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单题
90.85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  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单题
100.6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单题
110.4洋务运动的口号、创办的企业及其他活动单题
120.65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单题
130.6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原因单题
140.85国民经济恢复  恢复国民经济单题
150.65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单题
160.6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单题
170.4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单题
180.65报刊业单题
190.85新中国GDP的变化和城镇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单题
200.65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单题
210.4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内容单题
220.85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单题
230.65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单题
240.8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复兴开发银行单题
250.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260.65宋元的商业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70.6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影响和评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经济政策
280.65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