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10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重点练)
全国 高二 课后作业 2020-12-19 18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经济史(旧)、经济与社会生活、世界史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 “猎人居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而农业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农业社会这种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更加无以复加了。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B.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
C.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
D.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
2019-08-09更新 | 577次组卷 | 18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名校
2.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下列现象能够直接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世界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B.原始宗教的产生与传播
C.天文、历法、科技发展迅速D.城市和国家的兴起与发展
2022-12-27更新 | 594次组卷 | 24卷引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练习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3. 研究者发现,汉代耦犁中的铁铧最初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耦犁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动。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的耕作方式逐渐推广。这表明
A.土地私有制促进生产发展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
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D.重农政策有助于农业的发展
2021-07-29更新 | 451次组卷 | 19卷引用:【市级联考】福建省漳州市2019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4. 《汉书·食货志>记载:“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反映出
A.商鞅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B.土地私有制加速了贫富分化
C.汉朝政府积极推行商鞅之法D.阶级分化的根源是土地兼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5. 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2020-10-21更新 | 1312次组卷 | 39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同步课时作业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大发明。”这说明(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经济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唯一结果
2024-04-23更新 | 191次组卷 | 201卷引用:山东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7. 《中国史纲要》载: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出现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
A.土地兼并之风的盛行
B.贫富分化不断加剧
C.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
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2019-07-12更新 | 616次组卷 | 23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8. 如图为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塔西里·那杰岩画。一位学者认为,这幅美轮美奂的画作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的场景。这可以佐证
A.原始人已过上定居的生活B.当时还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采集渔猎时代的群体生活D.农耕畜牧时代的个体生产
2020-10-22更新 | 784次组卷 | 15卷引用:2011-2020十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选择性必修2-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真题 名校
9. 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2020-07-08更新 | 13454次组卷 | 119卷引用: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0. 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提及“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方式不同B.宗教信仰不同
C.生活习俗不同D.历史传统不同
2020-10-22更新 | 1153次组卷 | 36卷引用:2010年江西上高二中考前热身测试文综历史卷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名校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特点的表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
(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经济史(旧)、经济与社会生活、世界史

试卷题型(共 12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10
材料分析题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经济史(旧)
1,3,4,7,9,12
2
经济与社会生活
3
世界史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65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单题
20.94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单题
30.65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单题
40.65封建土地所有制单题
50.65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单题
60.65人类文明的产生单题
70.65封建土地所有制单题
80.65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单题
90.65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单题
100.65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110.65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20.65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玛雅文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