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湖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1-03-17 202次 整体难度: 较难 考查范围: 政治史(旧)、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史 、史学热点、经济史(旧)、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文化史(旧)

一、单选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1.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一书中指出“礼”的起源是以贫富分化、等级分化为前提的,反过来“礼”的形成又稳定了贫富分化、等级分化的社会秩序。这体现出“礼”的实质是
A.衡量道德修养的规则B.固化社会等级的差异
C.社会上层的行为规范D.维系社会稳定的手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2. 下表为《战国政治改革趋势出现的问题》一览表,通过对该表分析,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1随着列国疆域的扩大、人口增加,如何处理好“大地域”国家治理的问题?
2日益严重的兼并形势对各国生存及建设能力提出的要求如何解决?
3频繁的人口流动和旧有的村庄体系解体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怎么应对?
4各国在兼并战争形势下对人才的渴求怎样解决?
A.社会演进的过程就是孕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过程
B.富国强兵的“耕战改革”是应对时代潮流的途径
C.人口流动与人才流动适应了民族融合的时代需要
D.农业生产渴求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受战乱频仍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3. 元朝,行省区划打破了秦汉以来自然地理界线的地方行政区划传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做法
A.增强了社会关系的不稳定性B.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C.根除了地方势力割据的隐患D.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模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4. 据《云间据目钞》记载:在正德、嘉靖以前,“南部风尚最为醇厚”;此后“风俗自淳而趋于薄也,犹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此类记载在明代官方文献、野史笔记、文集、方志中比比皆是,以东南富庶地区最盛,遍及南北。由此推知
A.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民风淡薄B.东南沿海地区贫富分化严重
C.新经济因素使价值取向改变D.政治开明影响了民风的转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5. 明太祖朱元璋规定:“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洪武十四年又下令:“农民之家许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穿绢布。如农民家但有一人为商贾,亦不许穿绸纱。”这些规定
A.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倒退B.迟滞了社会转型的步伐
C.顺应了社会阶层的分化D.满足了市场发展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6. 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补偿了鸦片被销毁的英国商人,并开放五个中国港口以进行国际贸易。另外,作为此协议的一部分,这些港口中的每一个,均由不从属于中国法律的英国顾问管理。这些规定,致使中国客观上
A.沦落为英国的殖民地B.司法主权由此丧失殆尽
C.解决了鸦片的纠纷D.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化
2022-05-15更新 | 270次组卷 | 17卷引用:百师联盟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二) 新高考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7. 近代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诉讼过程中,继承了古代罗马不告不理的原则(最早出现在奴隶制时代的罗马),当时采取控告式诉讼形式,即每个公民在得到最高裁判官的许可后,即可作为告诉人提起控诉,法院则根据其控诉,在指定的日期进行审理,如果告诉人不到,则撤销控诉。这表明罗马法的一些条款
A.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武器B.经验证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C.推行“民不举官不究”的消极做法D.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8. 1925年1月,中共四大明确要求:“在思想上、组织上尤其是在民众宣传上扩大国民党的左派。对于国民党中派领袖及一切左右派间游移分子,应该在具体事实上,纠正其右倾政策之错误,使之明了右派行为违反了革命主义,使之离开右派,从事不妥协的争斗。”由此可见,当时中共中央
A.坚持苏俄式的中心城市革命道路B.提出应对国民党右倾化的任务
C.努力纠正右倾机会主义错误D.接受了国民党左派的直接领导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9. 《共产党宣言》写道:“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这一论述意在说明
A.阶级斗争促进社会变革B.暴力斗争是革命的唯一途径
C.科学社会主义由此诞生D.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函需改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0. 有学者指出:冷战植根于两极体系,只有在该系统崩溃的时候冷战才能结束。换言之,苏联解体致使两极结构终结才导致了冷战的结束;只要两极结构存续,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和危机就会持续发生。据此,“两极结构”是
A.世界多极化的基本前提B.诱发苏东剧变的导火索
C.以美苏实力均衡为基础D.根植于经济全球化大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名校
11. 15—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重视控制金银的贸易;英国政府进行商业战争和颁布一系列航海法令;法国则注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政府直接出资创办了许多手工工场。这些政策和措施
A.导致了王权衰落B.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C.引发了启蒙运动D.体现了重商主义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2. 《民国首都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略论》一书中指出,南京政府完善交通法规,健全交通设施,对车辆进行登记检验,形成严密化、程序化的规范体系;南京政府制定价格标准,确定行车速度,针对交通违法行为实施处罚,形成法制、规范、管控和惩治等管理路径。该举措旨在
A.保障交通秩序的规范B.推动大中城市的发展
C.加强交通安全的立法D.保障首都的交通安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3. 著名史学家朱英认为清末加强地方自治的主要做法是:学习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施行地方自治以自强自救,使官民上下相通,补官制之不足,奠创立宪之基础。这一思想主张的主要特点在于
A.地方自治的加强与民族危机加深相关B.地方自治着眼于补全政治制度的缺陷
C.地方自治的原因在于西方制度的冲击D.将新政、自治与预备立宪三者相结合
2021-03-15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14. 一些美国学者不得不承认,抗美援朝运动中“仇美、鄙美、蔑美”的宣传教育,在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基础上,有力清除了百年来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所给人民群众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这体现出抗美援朝的主要作用是(     
A.加剧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B.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C.为我国当时经济建设创条件D.加速三大改造和工业化运动的进行
2021-03-17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第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名校
15. 近代以来,1898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经过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资本不断增加,到1911年为止,该厂获利370多万两白银,1917-1921年连续获利560多万两白银。可好景不长,1922年后,大生纱厂开始走下坡路,1923年秋,大生纱厂因无款采购棉花一度停工。这一现象说明了( )
A.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D.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
2021-03-15更新 | 360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5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十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二、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名校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整个明代,从1368—1644年,总计约277年间,共计发生了75场较大范围瘟疫。瘟疫发生之后,明王朝作为社会的管理者,自然承担起了应对瘟疫,赈济民众的重任,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对于各地出现的包括疫情在内的灾情,明朝中央政府要求各地方官员必须迅速上报,以便上级部门采取及时的对策。对于报灾不实的官员,常常加以处罚:免除疫区正官进京朝觐,以保证救灾的领导力量和地方政府职能的正常运作,同时派员赈济,督促地方官员,协调救灾工作:明王朝设有专用的救灾仓储制度,为包括疫灾在内的灾害提供固定的物资保证:太医院、医学与惠民药局,是明朝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明政府注重对医疗机构的创制和整顿:在疫灾出现时,明朝皇帝常常下令中央和地方官员要“修省”,甚至皇帝下“罪己诏”,举行祈祷和祭祀活动。

——摘编自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

材料二   1518年,英国政府通过了防疫法令:要求伦敦患病住户必须在家里的窗户上放置几束麦秆40天作为明显标志,家人上街时必须手持白色木棒来标明身份。与此同时(1518年),王室效仿意大利城市做法,专门出资在英国医科大学特设公共卫生事务咨询中心来加强公共卫生方面的咨询服务。1570年,开始在剑桥和施鲁斯伯里地区推行家庭强制隔离措施;建造疫病收容所对特殊人员进行专门隔离;同时委派专门人员监督这些家庭等;1583年,伦敦市政当局规定对瘟疫患者隔离1个月;严禁举行公共葬礼;要定期清扫街道;将流浪人员及时驱逐出城等。和其他国家相比,英国的防疫对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它比较重视解决和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乞丐流民问题),从而使防疫体制显得相对完备,这也是近代英国之所以能成为欧洲防疫最得力的国家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王俊周《近代早期英国政府的“防疫”对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救灾体制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防疫措施的特点。

三、论述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名校
17. 《大江大河》是2018年底热播的电视剧,剧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上世纪末期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现象,剧情梗概如下:

家庭出身不好的宋运辉一直备受歧视,但是他把握着机会,在1978年高考中以全县第一的成绩升入大学,毕业后当上了国企的技术员,奠定了成功人生的基础,但也在新时代的变革中逐渐迷失。他的姐夫雷东宝是小雷家大队的农民,复员后回村带领村民紧跟政策,实行土地承包,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但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最终绊倒在新事物脚下。个体户杨巡在翻滚向前的时代中手忙脚乱抓住过商机,也踩踏过陷阱,生意场上几经波折,最终拥有了自己的产业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当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剧情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四、材料分析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名校
1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中共的工作重心、革命策略体现了明显的差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0年12月下旬至1931年9月中旬,红军在江西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大规模的运动战,接连粉碎了国民党军发动的三次“围剿”,歼敌数以万计,将赣西南与闽西根据地联成了一片,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包括4个县、区,拥有数十万人口和5万名主力红军的相对稳定的中央根据地。进入到1932年,随着红军不断地向周边地区扩展,到该年秋天,中央苏区的人口已达到百万以上。到1933年秋天,中央苏区更进入到鼎盛时期。

——摘编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

材料二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抗战爆发后,为团结更多的人参加抗日,中共调整了土地政策,停止实行没收和重新分配土地的政策。1937年8月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将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村问题的基本政策。各地在减租减息后出现了开荒生产、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根据地的军队和民兵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1937-1945)》

材料三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毛泽东提出“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0-1933年中央苏区革命形势走向鼎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中共调整土地政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提出“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的历史背景。

五、论述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名校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 15、16 世纪欧洲航海的一个结果,沿着国际贸易路线,一个文化、生物和经济的网络联系体系形成了。从那时起直到现在,这些联系所创造的世界体系一直存在。今天的全球经济以互联网、航空运输和自由贸易为基础,它在运营上的效率和速度比以往更好,但它也只不过是16世纪全球范围首次出现的体系的一个延伸和详细发展而已。数千年以前,欧洲、北非和亚洲就已经相互联系了,在 16 世纪时形成的体系开始包含全球大部分地区,包括美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不像早期联系欧洲和亚洲的国际贸易体系,新的世界体系被欧洲所主导。他们使大部分的美洲转向大农场,在大农场里,他们使用非洲奴隶劳动力去为欧洲消费者种植作物。这个体系使以前相互分离和孤立的地方文化、生物体系和当地经济通过接触的因素建立联系,从而改变了人类生活。

——摘编自《西方世界:碰撞与转型》


材料提供了有关世界体系形成的相关信息,从材料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并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的世界史知识予以评述。(要求:简要分析,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较难
考查范围:政治史(旧)、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史 、史学热点、经济史(旧)、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文化史(旧)

试卷题型(共 19题)

题型
数量
单选题
15
材料分析题
2
论述题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政治史(旧)
1,3,6,8,9,13,14
2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
中国古代史
1,2,4
4
史学热点
5
经济史(旧)
6
经济与社会生活
7
中国近现代史
8
世界史
9
文化史(旧)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单选题
10.4礼乐制度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西周的政治制度   礼乐制度单题
20.4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  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活动单题
30.4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单题
40.4明清的商业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古代的商业贸易单题
50.4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影响和评价单题
60.65《南京条约》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单题
70.4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单题
80.4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单题
90.4《共产党宣言》单题
100.4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单题
110.4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单题
120.65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单题
130.65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单题
140.65德国分裂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单题
150.65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地位和作用单题
二、材料分析题
160.4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180.4党史专题
三、论述题
170.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教育的复兴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0.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