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福利国家的出现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0 题号:10848223
社会福利,是衡量一个社会现(近)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兴士民公会。富贵善义,仰体天父、天兄好生圣心者,听其甘心乐助,以拯困扶危,并教育等件。至施舍一则,不得白白妄施,以沽名誉,恐无贞节者一味望恩,不自食其力,是滋弊也。宜合作工,以受所值,惟废疾无所归者准白白受施。

----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二本法案(《社会保险法》XXX年XX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提高收入;以及其他诸项目的。

---《社会保险法》XXX年XX月(《世界史资料丛刊·XXX年的美国》)

材料三英国于XXX年XX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XXX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拨款给贫困者以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1)据材料一,归纳洪仁玕关于社会福利的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措施。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也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四与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目的及其局限性。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有何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福利行政制度发展至宋代,基本完备。宋代社会福利救济制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于常平仓、义仓之外,专设广惠仓,以为社会福利救济粮的基本储备。第二、设福田院及居养院,以救济“老疾孤穷丐者”。第三、令全国各州县置居养院、安济坊。居养院收容残疾、无家可归者及孤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就读,免学费,官为制衣。安济坊是依寺庙而立的医院兼疗养院,“募僧主之,为贫病无力求医者治病并收住养疗”。第四、一般官方济贫施舍制度。“凡鳏寡孤独瘾老疾废贫乏不能自存应居养者,以户绝屋居之;无(户绝屋),则居以官室,以户绝财产充其费,不限月,依乞丐法给米豆。”第五、漏泽园与丧葬救济。于京城近郊佛寺买地,以痊(埋葬)死之无主者,官府拨给棺钱。第六、医疗卫生救济制度。仁宗时颁《庆历善救方》于天下,其内容大致是关于救病医方及官府施药费办法。京师大疫时,仁宗曾命太医出宫内药品和药救民。又令太医官到各县为病民诊治授药。

——摘编自范忠信《中国古代福利救济制度及其精神》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以后,瑞典的社会保障体系陷入了危机,主要表现在:公共开支比例过大,各项福利开支(养老、医疗、失业、生育、伤残等)大约占政府公共开支的85%,公共开支占GDP的比重也从20世纪60年代的35%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的70%,财政不堪重负。过度福利对劳动者积极性起反激励作用,造成了“福利欺诈”和“福利依赖”的现象。高福利导致高税收,1980年,瑞典个人所得税平均的边际税率为56.8%,个人所得税占个人劳动收入的比重为65.2%,占GDP的比重为47.7%;由于税收过高,导致劳动力成本较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失业率提高,迫使企业提高工资,引发通货膨胀;高福利使得个人缺乏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影响经济长期发展,瑞典人均CDP在OECD(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排名从1970年的第4位下降到了1995年的第16位。

——摘编自《福利国家理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福利救济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瑞典社会保障体系所面临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并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对我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有何启示?

2018-04-10更新 | 14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福利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罗斯福在大萧条与新政实施期间的言论:

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不是作为一桩慈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社会义务。

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

材料二   国家支出的社会福利费——一般由工人和企业主共同担负。由工人缴纳的部分,是从工人工资收入中直接扣除;由企业主缴纳的部分,实际上也不是从企业的利润中支付,而是同支付工人工资一样计入商品成本价格的,也就是说那是工人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只是在形式上,这部分劳动力价值没有直接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而是作为社会福利费上交给了国家。因此,无产阶级是用在工人工资的一部分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存。

材料三   近来随着财政赤字激增,西方国家纷纷改革福利制度,但步履艰难,每一次福利制度改革都会引发民众的抗议怒潮,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为了迎合选民,争取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意采取真正的增税收、降福利、消赤字的改革办法。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中与材料一相关的措施及其作用
(2)有人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得出结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完全是一种骗局。你是否同意该观点,请说明理由
2019-09-04更新 | 3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同时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负责实施该法令。该法令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以避免盲目竞争导致生产过剩。1935年8月,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改变以往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实施“福利主义”试验。该法包括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废及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三个部分,规定年满65岁的退休工人,每月可获得10—85美元的养老金,所需资金一半由在职工人和雇主以保险费的形式交纳,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

——摘编自王斯德《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二   二战后英国工党上台,于1946年至1948年,通过了一系列法令来建立了“福利国家”。此后,英国逐渐形成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其特点是全民保障,具有鲜明的普适性。但是,普适性原则与英国公民的普选权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产生了另外一个怪圈。战后工党和保守党为了争取大选的胜利,在福利项目上互相攀比,花样翻新,致使历年的福利开支呈现只能上不能下的局面,财政支出不断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矛盾逐渐激化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首先是经济发展的停滞;其次是旺盛的需求与缓慢发展的国内经济之间的矛盾使得进口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英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不断降低,出口受挫。二战后的福利国家体制已难以为继。

——摘编自赵枫《西方福利国家危机与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采取的社会保障措施,并分析这一时期美国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英国福利保障制度“难以为继”的原因,据此谈谈你对实施福利制度的认识。
2020-07-23更新 | 10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