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6 题号:11496302
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

材料二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荀子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统一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知识点】 儒家解读 法家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者爱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材料二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四 他一生著述甚多,多年研究先秦儒家经典,编著成《四书章句集注》。这部书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材料五 和一位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你认为呢?他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思想核心是什么?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2)材料二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有何关系?
(3)材料三的提出在当时具有怎样的意义?其结果如何?对儒学产生怎样的影响?
(4)材料四中他是谁?他在儒学发展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5)材料五中他是谁?请从哲学角度评价他的观点。
(6)综上所述,简要总结一下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2018-10-11更新 | 3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民极为重视,他的著名之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贵”指民的重要性而言,所谓“民贵”主要有两方面含义:民之向背关系着国家兴亡。如说“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者,失其心也”(《离娄上》).其二,民是统治者的财用之源。无民就断了君子的财源,无民则君子不能行事。抓住民欲,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总之,孟子认为得民之道关键在于给人民物质利益,给人民以生活保障。

——南开大学出版社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关于民本的观点。

材料二顾炎武辨析天下与国家,辨析“亡国家”与“亡天下”。他认为,“保其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诛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国家是一人一姓的王朝,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天下”高于一家一姓的“国家”,这就从天下观的角度,把孟子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南开大学出版社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顾炎武所指“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其又责焉耳”的含义是什么?

2018-02-04更新 | 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一系列的发展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请回答: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晚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共同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政治和经济背景。
(4)儒家思想历经数千年,虽多次经受冲击,但仍流传至今。根据你所学知识,试分析其原因。
2020-11-18更新 | 10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