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科技成就 >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影响和兴衰原因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8 题号:12502473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
项数2225259257788

材料二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14世纪后,西方工商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不断得到成长与发展……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向世界,注重实践的精神,激励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通史》

材料三  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些重要的东西,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由此可见中国古时不是没有能力的,因为后来失了那种能力,所以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

——《孙中山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其原因是什么?
(2)指出中国古代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地位的变化,并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原因。
(3)如何理解孙中山说的“外国今日知道利用它(四大发明),所以他们能够有今日的强盛”?
(4)材料三中孙中山对“我们民族的地位也逐渐退化”的原因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隋唐时期,自然科学很受重视,人们做官不一定都走尊孔读经一条路。到了元代以后,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作八股、考进士成了唯一的仕途之路,自然科学和技艺都受到了严重的贬斥。尊孔读经的人被称为“名士”;从事科学和技艺的人则是只有雕虫小技的“小人”。

材料二   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340年在意大利的法布里亚诺建立了第一个造纸的作坊。…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

——【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

材料三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元明时期“科学和技艺”落后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3)通过阅读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
2021-06-11更新 | 4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满足了专制者游玩的需要。运河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船和运送皇粮的漕船。
材料二 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导航亦可看风水;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更为关键的似乎是文化的取向,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
材料三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的制度和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西对比500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并再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不能引用材料中的史实)。
(2)根据材料三分析说明四大发明没有起到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因。
(3)科技在西欧和中国的不同作用说明了什么?
2016-12-12更新 | 8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列统计数据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1975年版)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   16—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成就表(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编制)

时间

自然科学成就

1543年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宗教神学的理论支柱。

1609年

开普勒提出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等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1609年

伽利略创制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球运动,否定了地球由上帝创造的观点。

1620年

培根发表《新工具》,提出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初创近代实验科学。

1628年

哈维创造了完整的血液循环理论,冲击了传统的解剖学、生理学观念。

1644年

笛卡尔发表《哲学原理》,将观察和思考作为科学方法的两大原则。

1687年

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用引力法则解释地球为何绕太阳运行。

材料三   世纪之交,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已展现的科技机遇,西方国家出台了种种举措。90年代,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争取使美国保持科技领先地位。欧盟制定了从2002年到2006年的第六个科技框架计划,以推动成员国研究活动一体化,其最高目标是建设“知识欧洲”。美国2002年全国科技研发经费已达2916亿美元。欧盟第六个框架计划的投入为175亿欧元,比第五个框架计划多17%。在过去50年里,基础研究为计算机、信息技术、遗传工程等诸多领域做出了突破性贡献。美国联邦政府支持了全美约60%的基础研究,英国政府也将其60%的科研经费支持基础研究。同时,各国都瞄准科技前沿开展工作,信息通信技术、生命科学、纳米科技、环境科技、航天科技等均被各主要国家列为优先领域。

——摘编自《西方发达国家科技发展政策概观》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16、17世纪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方国家发展科技的政策举措,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其时代背景。
2019-10-05更新 | 15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