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 三大改造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27 题号:13127184
下表是《中国1953-1956年经济数据统计表》。从该表的信息中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1953年1956年
国家计委统一管理、直接下达指标的产品115种308种
国务院各部门直接管理的工业企业2800多个9300多个
国家统配物资33种342种

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据优势
B.国家工业化的战略成效明显
C.一五计划推动了经济较大发展
D.国家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推荐1】《票证旧事》中记载:宁宗一(人名)当时小孩子才出生几十天,家中唯一的一把暖瓶被打破,生活极不方便。而一把暖瓶要一年所发全部“工业券”,根本无法购买,只好硬着头皮向邻居暂借,以渡过难关。此后,暖瓶成了他的一种心病,生怕打破,“夜时辰睡觉都变成了大喜、大悲和大惊的梦”,不是梦见买到新暖瓶,就是梦到暖瓶被打破。上述现象可能发生在
A.1919-1949 年B.1949-1956 年C.1956-1976 年D.1978-2008 年
2020-12-30更新 | 144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1956年1月,入社农户由上年6月占总农户的14.2%猛增到80.3%,基本实现了初级社化。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87.8%。就是说,原来预计18年完成的农业合作化,仅用7年时间,提前11年完成了。这说明这一时期
A.经济建设的重点是农业建设B.政府政策谨慎并留有余地
C.政府政策背离国情D.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020-06-23更新 | 191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1956年7月22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九福乡长福村最后一户单干村民朱文章从拒绝入社到主动入社的过程。以前他认为“有耕牛,吃、用、花三不缺,还管什么合作化不合作化呢”,因而拒绝入社。合作社在农业生产和社员收入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并且合作社在他家遇到困难时主动提供帮助,使他决心加入合作社。这一报道
A.说明了生产关系调整的合理性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C.对社会主义改造有动员作用D.反映了作者对土地改革运动的认同
2020-10-12更新 | 2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