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选官制度(汉-唐) > 察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3 题号:1420469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时间事件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 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 年)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 年)始置武举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 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 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了哪几种选官制度?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选官标准的变化。
(2)请根据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指出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3)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今立中立,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材料四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的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汉代选官用官的主要方式是什么?依据有哪些?主要特点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4)据材料四和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说明“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采取了哪些典型措施?

2017-10-14更新 | 3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民,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不拘年齿。”乃班下郡国。

——摘编自[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东晋北宋
比例4%17.2%24.5%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
2023-02-07更新 | 3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选举制度的变迁反映了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选举”一词早已见诸古代文献,其狭义或是指古代文献认为在三代就已存在的“乡举里选”,或是指从西汉起已确定地形成制度的察举(荐选),这种狭义的“选举”常提出来与后来的“科举”(考选)相对而言,如元代陈佑三言“今之议者互有异同,或以选举为尽美而贱科第,或以科第为至公而轻选举。”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节选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有哪些具体制度?
(2)试从政治、思想、文学角度举例论证材料中“以科第为至公而轻选举”在宋代的先进性。
(3)结合所学知识,现在流行的“选举”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是如何体现的?这一制度具体分为哪两大类型?
(4)结合所学知识,自古以来西方国家的选民获得选举权有哪些限制条件?
2016-12-12更新 | 4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