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18194223
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流亡海外的梁启超因身处异域而对国家这一问题的思考就显得极为急迫。他在《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一文中清算了传统的国家观念,区别了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国家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国民这两个概念。梁启超综论世界各国政体类型,认定君主立宪为最良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曰君主专制政体,二曰君主立宪政体,三曰民主立宪政体。君主专制政体当然不可取,民主立宪政体因为竞争太烈,梁启超也不认同,于是他选择了改良型的君主立宪政体。在阐述国家观念的同时,梁启超还注意到与国家相关联的另一个词——民族。1901年,他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在追溯中国民族历史演变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这一概念。

——摘编自欧阳哲生《近代国家观念之兴起——以孙中山国家观为中心探讨》

材料三   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从走上反清革命道路起,他的国家认同就是建立新的美国式的共和制国家。通过革命打造中央政府,揽天下英雄于联邦共和国之政府,这是孙中山选择共和的理由。孙中山在解释恢复中华建立民国两项时,表达了新的国家观念——民族的国家以及国民的国家。很多革命党人抱着一民主义(民族主义)的目的投身革命,对民权不求甚解。孙中山着重对民权作出了解释: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如果不进行政治革命,即使将来民族革命成功,中国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也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能忍受的。民国初建,孙中山对革命时期具有排满性质的民族主义做了调整,提出五族共和。孙中山国家观的基石是民族国家、主权在民、五权分立。他的国家观对中国的国家制度从君主制向共和制的转型,对民国的国家建构起了主导作用。

——摘编自欧阳哲生《近代国家观念之兴起——以孙中山国家观为中心探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理想中“大同”社会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大同”观的时代成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梁启超与孙中山国家观的异同。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1)材料一体现了春秋时期哪家学派的主张?其代表人物是谁?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3)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

2018-04-19更新 | 4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古今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在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三:在罗斯福实行“新政”时期,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流域工程管理局,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投资,招收大批失业工人,兴建水坝、水电站,发展航运,结果建成了大型的水电站和完整的航运系统,下图是正在建设中田纳西河流域16座水坝中的一座

——瓦茨沙洲水坝。



瓦茨沙洲水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扩大就业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材料三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哪一方面的主要内容?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019-05-25更新 | 8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家的幸福观内容十分丰富。《礼记》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孟子也认为,“欲"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关键在于实现“欲”、满足“欲”的手段如何。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含生而取义者也。”

在儒家看来,人是社会中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修身的目标是“成已”(自我完善)“成物"(兼善天下)。做人最终的理想目标就是能“经世济民”“泽加于民”“修已以安百姓”。“治国平天下”,亦即人生应有所作为。

——摘编自佟亚冬《中国传统文化中幸福观的当代价值研究》等

材料二   墨子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以共乐利他为幸福。墨子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主张就是为了富民安国这一具体目的。只有民富国安,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欲望才有实现的可能。墨子为达到求“天下之利”的幸福目标设定了具体的途径。“兼相爱”的实质内容就是“交相利”,“兼而爱之”就是“兼而利之”。墨子指出,对穷苦人民“兼爱”就要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下强从事,则财用足矣”。“人不强从事,则财用不足。”墨子不仅强调强力劳动,同时也最强调节用与节俭。墨子所说的节用即节约用费,将省下来的东西用在“利民”“爱民”身上。

——摘编自王刚《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家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墨家与先秦儒家幸福观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墨家实现幸福的主要途径。
2021-10-16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