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辛亥革命 >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14 题号:18285924
中国的户籍制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一个时期的户籍管理又与当时的政治形态紧密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81年,明太祖对户籍立法进行改革,实行黄册制度。黄册以里为单位(每110户为1里),登载各户的人丁、财产变迁情况。同时,又编绘鱼鳞图册以登录田土,所谓“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明朝户籍有严格的类别区分,主要为民、军、匠三大类。尽管在明朝中后期,由于官僚机构的衰朽,这套制度不能很好地执行,但它的历史意义仍是不容低估的。

——选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时间文件摘要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户籍
1964年《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草案)》限制户籍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
1984年《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有经营能力和技术专长的农民可以进集镇落户,同集镇居民享有一样权利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
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

材料二 1911年,清廷制定了《户籍法》,作出关于户口及其变动事项的合法登记程序及管理机关的规定,标志着具有近代国际通行意义上的户籍原则和户籍登记管理制度的产生。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移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同时,商品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也有利于人口流动和自由迁徙。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重新实行保甲制度,以户为单位,连保连坐,实质是将中国最基层单位——乡村中的居民捆绑在一起,以维护社会秩序,强迫民众承担各种义务。

——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材料三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户籍制度变迁的相关文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国户籍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并简析其意义。
2023·安徽·一模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人帮忙,全部责任在皇帝。最初是皇帝亲自在内阁,后来有些皇帝不常到内阁,由内阁条旨、票拟送进去批。甚至有几个皇帝则长久不管事,就变成怕见大臣了;于是经年累月,不再到内阁,一切公事都要送进宫里去,于是皇帝和内阁中间的接触,就多出一重太监上下其手的机会。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在行政上采取的是总统制,后为制约袁世凯,《临时约法》规定采取责任内阁制。1912年6月,袁世凯在任命王芝祥的问题上,违背法律规定,剥夺总理的副署权,破坏责任内阁制,导致内阁总理唐绍仪辞职。但从另一角度看,唐的辞职也表明了为维护责任内阁制而进行的斗争。此后在1917年的府院之争中,段祺瑞向黎元洪频频发难所祭起的主要法宝,实际上也是责任内阁制。虽然段祺瑞之后北京政府的历届弱势总理往往受制于大军阀,但责任内阁制之实虽亡,而其名尚存。应当说发端于辛亥革命的责任内阁制,仍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模式和权力运作方式。

——摘编自马烈《简论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内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临时政府对行政体制做出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明代内阁制与南京临时政府责任内阁制的相同点。

2019-03-07更新 | 22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是2010年11月19日凤凰网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表
城市广州武汉南京上海北京
票数56037779837114428
所占比例%37.4953.005.000.802.90

材料二:辛亥革命……为1912年的打了一个用血和铁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的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下放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二)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三)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
材料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遗训
请回答:
(1)广州、武汉、南京的得票率较高,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代表性的城市,并说明你选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道,请你列举二项辛亥革命除旧布新、创立新时代的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中华民国政策的一个什么特点?请你分析它会产生什么影响?
(4)材料四“革命尚未成功”的含义是什么?“同志”们遵照孙中山遗训“努力”的表现是什么?请你分别举例说明。
2011-12-22更新 | 5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制度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   1901年,张之洞提出:“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材料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材料五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三条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材料三张之洞的言论中体现了新旧时代的矛盾,依据材料三说明张之洞政治思想中的矛盾之处。
(4)根据材料四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5)根据材料五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世界政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的表现。
2020-12-08更新 | 1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