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教育与选官用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 题号:1829930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小学生入学时间相对统一,“冬季入学”成为主流,《北齐书·李铉传》中便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教育经费来源有等级之分,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二为地方(村)、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三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学校开设三类基本课程,一是识字,二是诗赋 , 三是经术(儒家经典)。后来,由于科举取士深入人心,学塾也重视制科文字(八股文)的习作,为科举考试作准备。另外,私塾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摘编自倪方六《中国古代小学怎么上》

材料二 学习生活: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追求实验生活即教育的真实性。以共生活共甘苦为原则,养成生活的正确意识和态度。

生活目标:康健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生产的技能,自由、平等、互助的精神。

学习方法:要认识每晚容易看见的恒星和行星十二颗以上,并能懂得风云雨露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和人生的关系。会唱十二首新歌、会弄一种乐器、会表演六种话剧、会打六套拳术、会开留声机、电影机和无线电收音机。

—— 汪达之《淮安新安小学第六年计划教育大纲》(1934年)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形成有利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入课本入课堂、入脑入心……2017年,历史学科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出台。新课标注重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新增了对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阐述,深化高中学生对人类发展基本脉络的认知。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相比,20世纪30年代淮安新安小学教育出现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说明当代中国教育所体现的核心理念。
【知识点】 教育与选官用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政府曾试图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1903年--1906年,在京师大学堂设立进士馆,通过融入西学对即将入仕的新进士进行再教育,并提供机会赴日游学,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行新学制,史称“癸卯学制”,提出了全国各级各类学堂的宗旨,而且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全国各学堂共同遵守的立学宗旨与立学思想。即“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灌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在课程设置上规定中学堂科目包括修身、读经讲经、外国语、算学、物理及化学、体操等12门,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占有较大比重。“癸卯学制”颁布前后,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根据学部奏报的第一次教育统计表,1907年全国各省有各级各类学校37888所,学生达到1034988人。到1909年,全国学生人数已达6267200人。

——摘编自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数次调整,始终与共和国同向同行,在历经70多年的发展后,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道路,取得了累累硕果。


——摘编自腾讯网《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教育改革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图表所反映的教育现象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021-01-25更新 | 4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学教育在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贯穿于中国近代大学,其与胡适所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潮密不可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胡适高举科学和民主两面旗帜,积极尝试用科学的精神与方法进行国学教育变革,分析和整理中国传统学术,汲汲谋求中国近代大学学科的建构。他别出心裁地提出“国学”新概念,热心为留美学生开具国学书目,并率先垂范,通过对《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创编和《红楼梦》的考证来传播自己“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方法,开启了中国近代学术研究新范式。胡适这些国学研究、国学教育思想和实践成为“再造文明”的思想武器,为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代表的近代大学国学教育提供了新的价值引领,影响延及香港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经学教育走向。

——摘编自黄明喜,周郅壹《胡适与近代大学国学教育的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适国学教育变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适国学教育变革的特点,并指出胡适在这一变革中体现出的学术精神。
2023-03-06更新 | 8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民间教育组织形式,唐代始有其名,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晚清以来书院应时代变化而改革。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格致书院之创立,与当时教育形势是合拍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出现了所谓“洋务运动”。由于这一运动的目标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因而“西学比从前更为紧要”,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成为当时教育的主题。有鉴于此,一些热心于文化教育事业的西方官员、传教士便萌发了在华创建科技学校的念头……其办学计划一经施行,便得到李鸿章、李宗羲等官员的有力支持。                 

——郝秉《上海格致书院及其教育创新》

材料二 清代新建的书院达781所,其中民办占9.65%,官办占78.74%,其他占11.61%洋务运动后,书院“假西学为中学之助,即以每穷西学之源”“西学自当以中学为本而提纲挈领。”在晚清重臣张之洞设立的经心、尊经、广雅等书院中,传统经史之学占主要地位,也逐渐传播西学。甲午战后,书院仍然固守传统教育模式,以经史之学为主,以培养科举人才为取向,落后于时代需要。1901年,清廷再次发布上谕,改书院为学堂。至此,书院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被学堂及新式学校所替代。                       

——摘编自韩凌燕《传统书院在近代的变迁》

材料三 1901年,清廷颁布“书院改制诏”。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也让一些徘徊观望的书院失去了挣扎的勇气,纷纷开始向新式学堂转变。清末,由于以培养专尚训诂词章的传统儒学之士的办学目的已不适应时势发展的要求,且晚清书院实际上承担起了发展学术、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很多书院添加了时务、算学、格致等各种实学课程,开始系统地借鉴西方近代学校课程体系。在教学管理方面开展了一些新的尝试,呈现出近代学校教育中班级授课制以及分科教学法的特征,课试时,“各生只考个人所习专业课题”。

——摘编自张传燧、李卯《晚清书院改制与近代学制建立的本土基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格致书院创办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书院教育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书院改制的意义。
2021-04-20更新 | 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