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民族主义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9 题号:1991090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政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蝉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描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圆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辛玄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各族“背得尊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毅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和孙中山对民族国家的设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历史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民族观念的发展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具有关键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而特不知我民族有此能力焉否也?有之则莫强,无之则竞亡,间不容发,而悉听我辈之自择。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1902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演说》(1906年)
吾国今日既定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1921年)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贡献。
材料三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晒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在推动“中华民族”这一观念形成中的作用。
2016-12-13更新 | 12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路易十四重用柯尔伯进行财政制度改革,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大力兴办手工工场,使法国呈现出一派繁华之景。路易十四奉行"朕即国家”的政策,强化君主主权,进一步打击封建贵族,这给法国带来了无穷的力量,使得法国的精力“合理化”,从而大增了法国宫廷可以对外使用的综合国力,基本奠定了法国的版图。在这一过程中,法国民众的向心力和做为法王臣民的自豪感有所提升,人们的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也趋于一致,法语作为一种官方语言也慢慢流行起来,从而使得法国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李兵等《法国民族国家的构建及对欧洲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拿破仑在对外战争中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对于各国推翻封建制度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拿破仑对外战争毕竟是侵略战争,激起了欧洲各国的强烈反抗,点燃了各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民族利益、国家利益至上压倒了人们对宗教的忠诚,这是前所未有的。德国在这种新思潮的影响下,于1871年完成了国家统一。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国的民族国家普遍建立了起来。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路易十四时期法国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拿破仑战争对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
2023-02-13更新 | 7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现代以来的中国民族主义不同于欧美各国的“主动勃兴”的民族主义,而是隶属于一种中国气派的“被动发育”的民族解放运动。这种“中国气派”的民族主义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这集中体现在:第一,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肇始于资产阶级革命,但从其基本性质而言,它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阵营,其最终目标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共和国,因为中国民族主义“是一个国际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和全世界被压迫的无产阶级及被压迫的弱小民族共同起来推翻帝国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实际上,中国民族主义就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发育成长的,中国资产阶级发动的民族主义革命道路半途夭折,就是源于“老师欺负学生”的帝国主义殖民逻辑,因而中国民族主义不得不转向社会主义阵营。第二,中国民族主义革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这就意味着“中国气派”的民族主义追求的是民族平等与民族解放,而不再是奉民族扩张和资本霸权为圭皋。正如毛泽东所强调:“无论它强盛到什么程度,决不把自己变成帝国主义,而是以平等精神同一切尊重中国独立的友邦和平往来,共存互惠。对国内各民族,给予平等权利,而在自愿原则下互相团结,建立统一的政府。”概而言之,近现代以来的中国民族主运动义开启了一种新的方向,这种新文明类型不再重复大国崛起的霸权争夺,而是致力于探索和平融进国际社会的发展道路。

——摘自颜景高《中国民族主义的三重考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运动与西方相比有哪些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运动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
2021-09-17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