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西方的文官制度 >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4 题号:20032459
探究二 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的人才能担任官吏;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

——摘编自程西筠《由恩赐官职到择优录士: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

材料二   英国文官制度的问题主要存在于部门和部际磋商之间,为处理专门问题设立的部际委员会往往成为扯皮的场所,迄今还没有看到谁能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但大量官僚主义的现象严重存在,似乎不在中央各部,而在庞大的管理社会福利的政府机构之中。这里人员众多,规章烦琐,行政开支浩大,工作差错最多,是英国行政管理上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摘编自冉隆勃《文官制度在英国政治中的特殊作用》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美等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特点。
【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存在的问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直在发展创新。在察举制下州郡长官获得重大的选官权力,举主与被举者之间往往结成密切的依附关系,后者成了前者的“古吏”,还承担着一些封建义务。但随着考试之法的建立以及这一环节的日益重要,情况就在逐渐变化。地方长官提供给被举者的,已不是举后即可得到的官位,而只是一个考试机会。行官与否,在于应试者的个人才学;而擢第与授官,则是中央的权力。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到了18世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1786年,海军部财务处长官和陆军部主计处长官每年分别花费500镑和1 000镑雇人代职,官俸剩余部分留作己用。……最显荒唐的是一批领取干薪者的存在。他们虚领职衔,无所事事,按时支薪,不愁衣食,是典型的寄生者。18世纪30年代,第一任内阁首相沃波尔的儿子尚在幼年,每年即可支取400年金。至1780年,有的审计官已有三十余年没有履行职守。……19世纪中后期,议会对文官体制进行全面整顿和根本性改革,建立了近代文官制度。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与唐选官制度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英国任用官员方式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0-09-20更新 | 12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的贪污腐败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自1700年颁布《吏治澄清法》起,英国规定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行政。如果公务人员渎职,必受到应有的制裁。英国在改革之后颁发的枢密令规定:“考试分级并且定期举行;建立文官事务委员会,对考试进行主持管理,这样使考试制度化,另外要对初试合格者进行复试等。”文官一旦应聘,只要没有严重的过错和其他意外,便可以长期任职,而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由于“通才”型公职人员比较适合管理传统的行政业务,英国的文官多从文学和古典文学的人文学科毕业生中招募,所以其中录用的科技领域专家寥寥无几。因缺乏专业型人才,公职人员受聘后往往要接受再培训,1970年英国建立文官学院,其中设立了许多培训中心,高级文官分阶段接受培训,另外,英国一些大学也设立行政学院,对文官提供相应的培训。

——詹筱茹《从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看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

材料二 科举以“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这一因素超越了封建时代,是其得以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唐前期,掌管科举由尚书省吏部负责。玄宗开元年间,改由礼部负责,此后历朝相沿不变。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有人感叹科举之设,使有才干的草民得以出人头地,没有才华的王孙大臣沉迹下僚。……我们从科举制度的录用范围、考试方式、考试内容三项要素的结合,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实际上已形成了一种筛选德才兼备的权力精英体制。

英国人麦杜思在1847年间撰写的《留华札记》中,就极力主张西方国家仿行中国的“公职竞争的考试制度”,并高度赞誉。在得到当时英国驻广州的领事首肯之后,麦杜思为聘任英国驻广东的办事机构的办事员举行了竞争性考试。他主张将公平竞争的原则和方法运用于英国。

——整理自梁宁森《科举制:英国文官制度的起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英国文官制度是如何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
2021-11-23更新 | 8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官吏任用,向来都归吏部管。五品以下,吏部有权可以用。五品以上,吏部开名字给宰相,由上面来决定。明朝废了宰相.大臣改为廷推,由九卿、七卿公议决定。但吏部尚书的意见,是受大家尊重的。小官任用.则权仍在吏部。清代大官,由皇帝特简,吏部不知道,也不用什么廷推了。下面小官,不能一概由皇帝简任,还归吏部铨叙.这还算是中国历史上直传下来的一种法规,清代皇帝也没有废得了。但由吏部铨叙分发的人,清代必须有引见,必待皇帝见了面以后,才得正式去上任。这无非表示全国用人之权,都在皇帝手里。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提出的文官制度建立方案中,首要一点是规定了各部大臣、副大臣和政务次官等政府核心领导人。作为“政务官”,他们要随着政党更替、内阁变换而进退。而一般处理行政事务的官员,包括常务次官,是“事务官”,这些人则通过公开考试录用,录用后长期任职.不与政党共进退.事务官也就是英国文官。新出现的“事务官”,就像政府中的“神经系统”,能够深入到组织的各个职能部门中。他们的存在,是为了保证国家政策不会因为决策层更换而受到波及。他们与政务官的体系完全剥离开来,主管具体事务的执行.也在组织经验和知识的传承、信息的传递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些都是推进英国政府在政党交替执政的过程中维持政府稳定运转的关键因素。其次.在工作方面,文官还可以对决策者提出异议,甚至与其争辩;而决策者往往也会仔细考虑事务官所提出的建议。而建议被采纳的数量也作为一项评定文官业绩的重要指标。

——摘编自李少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任官制度的演变,并指出其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和英国近代在官员任用上的主要不同之处
2022-10-18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