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与社会生活 >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8 题号:216598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4年,清军入关后清朝定都北京,盛京成为陪都,为了保护“龙兴之地”,统治者设置了柳条边地区,禁止汉人、蒙古人等开垦,这一政策阻碍了东北地区城市的发展。康熙年间,为了对付来自沙俄的威胁,修筑了通往东北的驿道、驿站及屯兵重镇,进而促进了驿道腹地城市的兴起,如宁古塔、依兰、卜奎、瑷珲等城市,都是在这一时期兴起的。清前期在东北地区新置府、厅、州、县共104个,其中辽宁省38个,吉林省45个,黑龙江省21个,在这些新置的府县中,县一级的最多,共计73个。清前期,东北地区城镇的分布空间受到驻防体系的影响,主要城市集中于驿道附近和辽河流域。随着东北地区的开发,城市的分布趋于分散,边疆及其内陆地区开始兴起了一些军事性质的城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

——摘编自王士宾《清代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材料二   东北自开商埠地的问题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中美两国在上海签订的《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在该约的第十二款中有“奉天府(今沈阳)、安东县二处地方,由中国人自行开埠通商”的字样。清政府及东北地方当局所谓的“自行开埠”,即仿照条约开放口岸的形式,自行在中心城市或边境重点城市中划出一部分土地,统一按近代城市发展要求进行规划、建设,然后分片对外出租,允许中外商人到此租地、建房、经商,中方给予减税、让利等优惠,以期使这一地带迅速繁荣,成为城市近代化的先行地段。20世纪初,日俄两国倚仗侵略战争和资本输出在东北一些重要城市强行设立铁路附属地,由于日俄对所属附属地进行重点投资,因此附属地无论是人口还是建筑空间方面,其发展速度都要快于东北传统老城区,并逐渐取代老城区成为城市里最具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中心地带。

——摘编自曲晓范、李保安《清末民初东北城市近代化运动与区域城市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与清末东北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并分别分析其产生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东北地区自开商埠的历史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清末民初的城市治理】

材料一清末以前,上海并无专门的市政机构,所有清道、路灯、筑造桥路、修建祠庙、举办团防等事宜,悉由地方慈善团体辅元堂经办。1905年,上海道袁树勋采纳上海县绅商建议,成立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管理公共设施。此后,上海商界、会馆纷纷组织“地方自治研究会”“地方公益研究会”等组织探讨本地的地方自治问题。1909年初,清廷颁发《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上海县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改名为上海县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权力得到进一步扩充。1913年又以自治公所的原班人马组成上海市政厅。

——摘编自钱文亮《论近代上海城市转型的历史与文化》等

材料二1927年1月,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成为临时首都。4月,经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决议,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合一,成立武汉市政府,后改为武汉特别市。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时,设南京特别市,直隶国民政府。后来,上海、杭州、宁波、重庆等地相继设市。1930年5月,国民政府颁布《市组织法》,规定市政体制采取独任制,即设市长一人,由国民政府任命,管理行政,监督所属机关;设立参议会为代议机构,由公民选举参议员组成。市政府正式成为国民政府在城市中的政权机关。

——摘编自吴松弟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绪论和全国概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上海地方自治方式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城市政权建设的意义。
2023-06-05更新 | 10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汉口开埠后,西方国家竞相在武汉地区建工厂、设银行、兴航运、办洋行,汉口被迅速卷入国际市场。但在西方经济、文化力量的冲击下,武汉只消极地成为外国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供应地。当时主政湖北的官文、曾国荃、李瀚章等,思想偏于僵固,自卫自守的观念强,竞争和分利的意识弱。因而在开埠后二三十年内,在湖北由国人自办的近代工厂蹒跚不能起步。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充当了湖北、武汉地区早期近代化的设计者。正是在这个时期,湖北地区从手工业生产进入机器生产,武汉崛起成为中国中部腹心地区的工业基地。张之洞以军用工业、钢铁工业为先导,并采取重轻工业并举、军用民用并举的办法,兴建武汉近代工业体系,修建铁路发展交通,推广邮政发展电讯,鼓励商业发展。

——摘编自皮明庥《近代武汉城市史》

材料二晚清至民国武汉纱厂创办情况表

厂名建成时间开工时生产规模
湖北织布官局1892年纱锭30440枚,布机1000台
湖北纱布官局1897年纱锭50064枚
第一纱厂1919年纱锭44000枚,布机500台
华裕纱厂1922年纱锭30396枚,布机400台
震寰纱厂1922年纱锭26000枚,布机250台
申新第四纱厂1922年纱锭14784枚,布机1000台
泰安纱厂1924年纱锭20330枚,布机200台

——摘编自刁莉、唐倩《近代武汉棉业的贸易与发展(1893—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武汉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十年代武汉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3-10-10更新 | 5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使大量农村人口迅速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住房拥挤和私自搭建房屋的现象大量存在,出现了早期的贫民窟。1831年和1832年,英国许多城市霍乱流行,共导致3万多人死亡。城市不断吸纳人口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按照资本运行的规律创造了一批批失业工人。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后,对于全新的生活环境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寻找宣泄的途径,社会道德沦丧和社会价值观丧失的情形严重,犯罪率居高不下。新兴的工业城市街道狭窄,建筑物品质低劣而且杂乱无章。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持续恶化,使政府面临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政府在社会分配和公共服务方面进行了干预,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最终使早期的城市社会问题得到了初步治理。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国家将郑州确定为工业化建设重点城市之一。郑州市人民政府制定了1954年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性质为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8年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启动筹建。1993年郑州规划建设了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河南提出加快开发郑东新区。201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2013年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将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契机,从文化、产业、生态、设施等方面全面优化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

—摘编自张善奎、孙玉娟《郑州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现代郑州城市发展的原因。
2024-01-26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