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维新变法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4 引用次数:36 题号:3790432
梁启超先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遍游欧洲各国,写下《欧游心影录》,记录了他在欧洲的所观、所思,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深有启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过激派政府,居然成立。居然过了两年。不管将来结局如何,假定万一推翻,他那精神毕竟不能磨灭。从前多数人嘲笑的空理想,却已结结实实成为一种制度。将来历史价值,最少也不在法国大革命之下。影响自然是及於别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过激派政府”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第二件也因为正在做正义人道的外交梦。以为这次和会。真是要把全世界不合理的国际关系根本改造,立个永久和平的基础。想拿私人资格将我们的冤苦,向世界舆论伸诉伸诉。也算尽江一二分国民责任。如今外交是完全失望了。
(2)材料中“如今外交是完全失望了”指什么?这次“外交失望”给中国带来的历史影响有哪些?
材料三 我中英两国,向来都以保守著名。但我们中国人所保守的,和英国正相反。中国人最喜欢换招牌。抄几条宪法,算立宪。改一个年号,便算共和。至於政治社会的内容,连骨带肉,都是前清那个旧躯壳。英国人内部是不断的新陈代谢,实际上时时刻刻在那里革命。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梁启超的观点。
【知识点】 维新变法思想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实践需要自信,自信源于自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材料中,陈独秀认为近代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各阶段的突出表现。

材料二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于发展道路、社会制度、指导思想表现出高度自觉和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讲到:

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

——《人民日报》(2013年1月29日)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年中国提出和平发展道路的国际背景,各举一项史实说明“共同发展”是鉴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哪些教训、“多边贸易体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中国将如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3)针对材料一倡导的“觉悟”与材料二体现的自信,谈谈你的认识。

2013-10-09更新 | 108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某中学历史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了很多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请把与“修身”“齐家”相对应的儒家名言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修身”(               )“齐家”(               
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供养、赡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③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⑤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⑥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2)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社会思潮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思潮
视其为正统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维新思潮


新文化运动



(3)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针对如何建设新文化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现代西方文明为基础”。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新文化?
2010-11-19更新 | 19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名校
【推荐3】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为政》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数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五: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基本主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其思想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新”在何处?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5)材料五中两个人物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
(6)今天,我们应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儒家传统道德?
2013-11-25更新 | 4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