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74 题号:5503091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符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革新的社会方案有何不同。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人类文化在交融碰撞中相互影响,在传承中发展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物理机械、水利技术、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到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在19世纪60年代以来西学东渐中译书内容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

其次为政治,多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

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

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说明当时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过程呈现出什么特点? 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社会根源。

材料三在绵延2000多年之久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的发展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习近平《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

(3)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举一例说明儒学是如何“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

2018-02-01更新 | 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士大夫精神到两宋时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圣贤气象”的士大夫精神。唐宋时期,中国社会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举制对士大夫阶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另外,唐宋时候经济、文化教育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譬如,唐宋时期形成了完全没有门第观念的书院制度。而且,宋代的政治环境很好,宋代朝廷反思唐末五代藩镇之弊端,采取重文轻武的政治策略,倡言“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营造了宽松的舆论环境,所以宋代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也非常强,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种新的士大夫精神。到了明清之际,一些思想敏锐而深刻的思想家对士大夫精神提出新的要求,就是追求圣贤气象者必须首先具有豪杰精神。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倡导的“豪杰精神”,集中体现为经世能力、智勇双全、开拓世界、创造功业,极大地丰富了士大夫精神的思想内涵。在“圣贤-豪杰”救世情怀为动力的士大夫精神感召下,孙中山、黄兴、蔡锷等近代政治家奋不顾身地推动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促进了“科学救国”、“军事救国” 、“实业救国” 等近代思潮的兴起。

——摘编 自朱汉民《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士大夫精神内涵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比较两宋与明清之际士大夫精神内涵的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
2020-08-07更新 | 7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请回答:
(1)材料一“私学文化”中 的“民本思潮”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表现,并指出服务于“专制主义”的思想主张有哪些表现?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根源。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贽独具个性的思想有哪些表现?并分析材料二所要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3)结合李贽所生活的时代,分析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幼弱的主要原因。
2020-10-20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