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经济类热点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34 题号:5719100
东西方“人民”、“公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古今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7”(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形,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

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摘编自万齐洲、冯天瑜《“人民”词义的变迁》

材料二: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古希腊、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卡拉卡拉敕令)。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

——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和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及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时期,本着“为着战争为着人民”的目的,晋察冀边区政府着眼于各级卫生组织的建立与完善。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卫生部成立,主要任务是负责组建后方医院和各级卫生机构,组织抢救和收容治疗伤病员,培训初级卫生人员等。晋察冀边区还派专门人员与县、区政权共同开展地方卫生建设,积极组织医药合作社,组织医疗队下乡,免费为当地群众看病,并举办中西医训练班,扶助私人诊所和药铺,普及了医学知识。

——摘编自张瑞静《晋察冀边区医疗卫生工作体系及其完善》

材料二   从建国初到1965年,全国高级医务人员80%在城市,而是城市人口4.6倍的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只有10%。针对当时中国实际和农村条件,毛泽东提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同时,为了解决广大农民无医无药问题,从1955年起,在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我国农村正式出现了具有保险性质的合作医疗保健制度,与之相适应的是培养了大批土生土长的深入基层的农村“赤脚医生”队伍。此后,赤脚医生队伍迅速扩大,成为农村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张大庆、文树德《中国“赤脚医生”:过去、现在与未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晋察冀边区医疗卫生工作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70年代我国赤脚医生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其作用。
2020-07-15更新 | 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救贫济困共建共享

材料一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固本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足衣食。

——北宋理学家程颢

救助法令、机构救助情况
贡士庄、贡士库、义田为寒门学子赴考提供基本生活所需和旅资,资助贫困学子甚至其后人的生活
广惠仓、常平仓政府对“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提供救济
惠养乞丐法、安济坊政府收容无业流浪人员
居养令、居养院政府收容城乡鳏寡孤独疾病残废人员
助葬之法、漏泽园安葬贫困无依或无主死者
同业互助城市工商业同行业经营者之间互助
街区救助工商富室对所在街区的贫乏之人“随时有所资给”

——依陈国灿《宋代城市的社会救助》等编制


(1)依据材料,概括宋代社会救助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美国通过一系列法案,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法令规定联邦政府授予各州老年资助费、老年救济金、失业补助金、儿童补助款、妇幼福利补助费等;失业保险由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当于工人工资1%的费用,剩余部分由联邦政府拨付;使用联邦资金清理贫民窟,建设低费用住房,在37个城市提供2.16万套住房和1.5万套迁居工程;联邦政府为佃农、劳工及分成制农民提供为期40年的年息3%的购房贷款。法案对救助对象设置了各类与种族高度相关的职业和身份限制。在执行时,各州往往偏向白人,例如住房贷款98%都给了白人,全国超过65%的黑人被新法案排除在外,在南部某些地区达到了80%以上。

——摘编自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李庚《种族隔离阴霾下的罗斯福新政》等


(2)依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救济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措施,结合所学进行说明。

材料三   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纷至沓来,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受到削弱,传统救济思想发生蜕变。以薛福成、郑观应、王韬为代表的思想家逐渐认识到中国贫穷之因在于实业不振、养民无术。他们认为民富才能国富,才可以备水旱之灾,进而提出了“通商互利”“富国养民”“以教代养”(教授生产技艺以获得谋生手段)等和救贫济困相结合的思想。

民国时期伴随工业化发展、传统经济结构破坏和社会动荡,大量农民和城市平民破产,如何吸纳大量失业人口成为近代化的新课题。民国思想界认为传统的宗族救济不利于大众福利,主张构建新的救济制度,将实现民生主义作为理想社会的奋斗目标。他们认为“国家为人民聚集而成,政府乃由人民组织,人民有所困苦,则应加以救济。”他们还主张改变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救济方式,使社会救济建立在近代工业基础上。

新中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新政权受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影响,将满足社会成员社会福利需求,促进社会公平作为救济工作的目标,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促进社会救济的必备前提和基础,借鉴苏联以国家为主导的社会救济模式。政府还认识到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积极倡导互助合作,为后来的合作社运动做了有益的铺垫。

——摘编自蔡勤禹《试论中国近代社会救济思想》、蔡士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济的理论与实践》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救济思想的演变进行解读。
2019-05-08更新 | 10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理论分别对中国和西方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培育了一批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重视与民休息的帝王,造就了许多体恤民情、敢于为民请命的贤臣良吏,孕育了众多敢于“为生民立命”、挺身为民众说话的思想家。许多统治者不仅宣扬民本论,还将其转化为实际政策。

民本主义理论高度适应了农业化推广、深化的文明趋势:以力农、重农为基调的生民利民主张和平均主义的经济原则,与法家的重农抑商观念相互呼应,推动定居农业和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达到农业化时代的极致水平;序上下、齐万民的教民、化民略与法家的刑治主义相互整合,极大地充实了集权体制的人文理性与实用智慧,促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升华为农业文明时代最具制度张力与弹性的集权形态;重视民情民意的保民得民理念与墨家兼爱交利思想、法家富民强兵的耕战取向相互补充,形成了管理、凝聚广土众民相对有效的农业化治理模式,帮助历代王朝蓄积起古代世界极其强大的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

——摘编自刘慧娟《论中国的民本思想》等

材料二   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壮大,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历史任务已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给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武器,洛克、潘恩、杰斐逊、卢梭等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并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在民”“民有、民享、民治”等基本思想。

西方的民主理论以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为基础,讨论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阐明了人的自由、生命和财产是与生俱来的权利,既不可转让,又不能剥夺;论证了人们通过契约建立国家的目的,主要是保护人们的自然权利,人民是国家的主权者,国家是保护人民自然权利的工具;为保护人民的自然权利,防止专制制度出现,应当实行法治,建立分权制衡机制。

——摘编自吴巨平《略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理论的重大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理论在精神实质上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产生不同的根源。
(3)通过以上对东西方思想文明的对比,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2021-01-10更新 | 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