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新思想的萌发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1 题号:5872316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组:李鸿章和曾国藩       B组:梁启超和孙中山          C组:李大钊和陈独秀

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想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三组人物向世界学习的指导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并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并说明你的理由。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宣传新思想,推动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六经中之尧、舜、禹、文王,皆孔子民主君主之所寄托。所谓尽君道,尽臣道,事君治民,止孝止慈,以为轨则,不必其为尧舜文王之事实也。”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下图为近代某知名杂志创刊号的目录(局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源在书中介绍的“长技”的内容和写作该书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写《孔子改制考》的意图。康有为等人得维新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3)请写出材料三所示杂志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杂志发行的意义及新文化运动的旗帜。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主要特征

2017-12-11更新 | 3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继畬《瀛寰志略》的撰写开始于1843年,1848年在福州第一次付印。从该书体例上讲,继承了中国从《汉书》开始的地理志传统,是中国人完成的第一部具有成熟性的体系完整的世界地理志。在徐继畬之前,魏源于1842年在林则徐《四洲志》基础上完成《海国图志》一书,然而,魏源注重的是“制夷”,尽管他也继承了地理志传统,但粗疏而不严密。
徐继畬与魏源一样,他首先收集已经翻译成中文的西方书籍和新出现了的以中文发表的新闻纸(报纸),也包括绘有地图之类的西文原版资料,互相进行比较,并且询问、请教了可以遇见的有学问的西方人士,甚至询问、请教了曾经远航的中国水手。就欧亚地区和非洲东海岸地区,他进行了一系列考证,不仅纠正了中国以往的许多错误,而且也弥补了西方地理学的缺憾。
材料二   《瀛寰志略》第一卷为“地球”,徐继畬清晰地勾勒了整个世界的地理基本格局,然后,其他九卷就各大洲进行详细分述,对每个国家内部的各个区域(政区、地形)进行探讨。同时,对当时世界的人文、物产及海路交通进行了全景式扫描,对每个地区、每个国家的历史的介绍,综合起来就是一部世界史……他评价罗马帝国:“肇造邦土在成周中叶,混一在西汉之中,分裂在东晋之末,宗社之墟在明景泰间,祚数之长,泰西无其比也。”这意味着向中国人指出,即使从老大帝国立场看远古、中古,西方也有着比朝代频繁更替的中国要辉煌的事实存在。他介绍巴黎的图书馆、医院和大学:“城内有大书院,藏印本书三十六万册,钞本书七万册。又设医院十四所,选名医居之,各国学医者皆裹粮赴巴勒。又有繁学院,居各项艺术之师,如学兵法、开河道、造器物之类。”他向中国人指出了蒸汽机的作用,并已经注意到了新发明的火车:“先是,欧罗巴诸国织布多用火轮机,能者推广其法,遂造为火轮船。近年米利坚又推广其法,造火轮车,而溶铁为路以速其行,亦可谓精能之至矣。”
在《瀛寰志略》中,徐继畬尤其表现出了对没有帝王及有限王权的国家政制的偏好倾向。他介绍古希腊“不立国王”,介绍古罗马“废国王,立公会”,介绍英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徐继畬最推崇的是“天时之正,土脉之腴,几与中国无异”的美国及其开国总统华盛顿,认为“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继畬《瀛寰志略》成书的历史背景。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并评价徐继畬及其著作《瀛寰志略》的历史贡献。
2015-06-29更新 | 7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被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了。
(1)依据材料,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二从“奇技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人们一般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 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2)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转变的原因。 
问题三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初,“国民”这一称呼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2018-05-07更新 | 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