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孙中山三民主义 > 三民主义的提出与实践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1 题号:60892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清政府迫于国内外压力实行新政,进而发展成“预备立宪”,开始进行体制改革的探索。1905年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载泽上密折说:立宪是“救危亡之方”,可使“皇权永固”、“外患减轻”、“内乱消弭”。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走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为此,它可以仿行当时哪国的体制?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与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认识,并指出各自的理论来源。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共为建立民主制度作了那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他自始至终都看得最为重要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有复杂的思想来因和理论源泉。从历史程序上看,首先应把中国近代太平天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九十年代改良派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看做是“民生主义”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思想前导。同时,孙中山在制定“民生主义”学说的时候,一再提及古代中国的“井田制”,并以它与“平均地权”相比拟。其它如王莽之王田,王安石之青苗也在孙中山的研究之列。而中国近代进步思想一个更为重要的标志,是他们都“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孙中山当然更是这样。他在帝国主义诞生的时代,接受和提出了避免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其中特别是当时风靡一时的亨利·乔治的著作、学说,几乎为孙氏完全吸取过来。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满以为是实现民生主义的时候了,到处游说,但在社会上层得到的只是冷淡和讪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派打击和阻挠他,资产阶级冷漠和不支持他,农民阶级不了解他。这时候,孙中山得到了共产党的拥护和支持,并重新解释了他的“民生主义”。孙中山新“民生主义”中突出揭发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要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必须打倒帝国主义侵略。与此同时,提出了“节制资本”的政纲。在土地政策上,前期游移未定的“耕者有其田”的思想,这时正式确定下来。当然,孙中山民生主义后期的这种进展,不意味着他已脱离其思想体系。孙中山始终未接受马克思主义,但他一生保持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尊敬和同情。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理论来源。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实现“民生主义”的阻碍因素,并说明新“民生主义”的具体内涵。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2018-03-01更新 | 9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材料二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

——孙中山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故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己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于至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孙中山1924年《北上宣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关注民生即社会革命方面的重要活动。

(2)根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孙中山认识发生变化的因素。

2017-10-24更新 | 6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治理关乎民生

材料一   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材料二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日平均地权:二日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


(1)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并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

材料三   1956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2)从材料三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2023-02-21更新 | 1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