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2 题号:691666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清·顾炎武

材料三

就宋代士大夫心目中的政治理念而言:一,致力于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名分井然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二,为保证理想政治秩序的建立,必须“致其君为尧舜之君”。

—《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是如何实践“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的?概括顾炎武“转移人心整顿风俗”的主张。

(3)结合朱熹的社会政治理论,归纳材料三的观点并概述朱熹的历史地位。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战国时期,荀子论述了“天人”关系,他们以朴素的唯物史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建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摘编自金鸿儒《国学十二道》

材料二   这场“古文运动”,实际上也是一场复兴儒学的运动,只是它复兴儒学没有成功,只能算是对复兴儒学的一次大声呼呼。韩愈复兴儒学的主张得到李翱的支持。韩愈及李翱出于对佛道的深恶痛绝,希望能够从思想上彻底扫清现实世界的污浊,突显“道”的合理性与普遍性,希望“道”能渗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李翱作《复性书》三篇,论述“性命之源”等问题。

——张敏杰《一百位中国古代思想家》

材料三   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布局重心,全城就是围绕这中心而部署的。但贯通这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入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故宫外朝的殿宇普遍比较高大。特别是中轴线上的“三大殿”,不仅高大,而且还矗立于三层台基之上,在空旷的广场中显得尤为壮观。

——梁思成《梁思成古建筑考察与北京城规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老子“道”的思想及荀子有关“天人”关系的思想,并指出两人对各自思想流派发展的贡献。
(2)指出韩愈、李翱生活的朝代。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两人有关“道”的思想及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释:①指出“三大殿”的名称,并分别概述其功能。②指出紫禁城中轴线的特点,并说明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2020-06-30更新 | 15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说:“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智)者动,仁者静;知(智)者乐,仁者寿。”读孔子的这段话,使我想到古代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思想不同的由来。……从孔子的时代直到19世纪末,中国的思想家们从来没有到海上冒险的经历。在现代人看来,孔子和孟子所住的地方都离海不远。但是在《论语》里,孔子只有一次提到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孟子提到海的话也同样简短。他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也只是望海惊叹,并不比孔子好多少。

材料二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哲学家们不仅生活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之中,还生活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之中。……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公元前480—前222年——和今日世界在很多方面都颇为相似。当时中国分裂为许多封建的小国。每个小国都把“耕战之术”作为国家的要务。最后,“七雄”中的秦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占优势,得以战胜其他六国,从而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政治统一。

材料三农民靠土地生活,而土地是无法挪动的,地主阶级出身的读书人也无法离开土地。一个人若没有特殊的才能,他无法离开祖辈生活的这片土地,他的子孙也只有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传统中国把社会关系归纳成五种,即君臣、父子、昆弟、夫妇、朋友。其中有三种是家庭关系,另两种虽不是家庭,却也可以被看做是家族关系的延伸。……中国的祖先崇拜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世代居住在一个地方的一族人,他们追溯首先在这地方定居的祖先,敬拜他。祖先成为家族的共同象征……这样一个象征是必不可少的。

材料四希腊人就围绕着城邦而组织其社会,与中国社会制度形成对照,中国社会制度可以叫做家邦,因为在这种制度之下,邦是用家来理解的。在一个城邦里,社会组织不是独裁的,因为在同一个市民阶级之内,没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认为某个人应当比别人重要,或高于别人。但是在一个家邦里,社会组织就是独裁的,分等级的,因为在一家之内,父的权威天然地高于子的权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简要概括材料一的基本思想。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古代中国和希腊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四,比较古代中国和希腊社会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并分析形成不同特点的原因。

2018-04-12更新 | 9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下表内容分别为中国古代经典文献《春秋》《天人三策》《朱子语类》的内容摘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提取材料信息,并分别说明与其对应的经典文献。
2021-03-03更新 | 1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