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 亚里士多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11 题号:875578
基于自然的人的平等权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社会公正的基本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论是哪里的人,是希腊人还是野蛮人,生下来都是一样的。自然给予一人以应有的补偿,这是人人都能看得到的,所有的人也有能力获得这种补偿。在这些方面,不可能像区分希腊人还是野蛮人一样作出区分,我们大家都用嘴和鼻子呼吸,用手拿吃的东两。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二卷)


【材料二】 使用家畜的确没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两者都是用身体提供生活必需品。……很显然,人天生就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                                                         

—一《亚里斯多德全集》第9卷《政治学》


【材料三】亚里士多德也说人是天生不平等的,有人生而为奴,有人生而为主。……我们可以断言,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差不多是不存在的。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且成长起来,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最终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的了。……根据社会契约,全体公民既然是人人平等的;所以全体就可以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同时又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去做自己不做的事。……一切立法体系最终的垒体最大的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可以归纳为两大目标:自由和平等。

——卢梭《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社会契约论》


【材料四】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指出人类社会应该满足人类对自由和平等的要求,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将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一《历史必修3》(人教版)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的相悖之处是什么?
(2)运用材料三中卢梭的说法,阐释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因。
(3)卢梭是否赞同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合理性?运用材料三的观点加以论证。
(4)据2005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称,中国的整体不平等是所有资料国家中恶化较快的。依据材料四,启蒙思想家为我们改变这种不平等提供了怎样的思想资源?中国政府正致力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以图改变这种状况?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从古至今,教育始终是传承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最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使人有点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对恩师的态度。他在教育方面有什么成就?
2022-05-10更新 | 1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及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
(2)材料二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依据。
2019-07-19更新 | 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认为,只是靠君主和臣下的能干来治国,国家的稳定和富强只是暂时的,能干的君臣一死,昔日的富强就会衰落;只有定下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他还认为,治理国家就要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明确主张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反复强调“治强生于法”“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据施觉怀《韩非评传》等

材料二   把治权寄托于少数贤良,毋宁交给多数平民;法律的统治才是最好的统治。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人尽管聪明睿智,然而他有感情,因之即会产生不公道,不平等,而使政治腐化。用法律来统治则可以免却上述流弊,因为在这里,治者和被治者都是自由民,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他们都享受法律上的权利;有了法律可以遵循,即使统治者也不敢胡作非为,破坏法纪。

——据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关于“法”的认识,并分析其认识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法”的认识的不同之处。
2018-01-26更新 | 1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